从西部科学院到根包石新馆重庆自然博物馆的百年传奇

2015-09-22 09:37罗浮ZL部分图片由重庆自然博物馆提供
城市地理 2015年10期
关键词:文星新馆科学院

文+罗浮 图+ZL 部分图片由重庆自然博物馆提供

从西部科学院到根包石新馆重庆自然博物馆的百年传奇

文+罗浮 图+ZL 部分图片由重庆自然博物馆提供

从历史悠久的文星湾42号,到现代时尚的“根包石“新馆,重庆自然博物馆经历多次迁徙,但其历史使命始终未变。在未来名副其实的综合性自然博物馆内,将囊括自然科学所有领域的相关展品,凡是观众们在老馆看到过的珍品都将在新馆展出,而更多如同贝林自然标本一类的世界级展品和惊喜也在等待着大家。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座传承自西部科学院的博物馆,将再次成为重庆的文化地标。

左右页图:位于北碚区文星湾42号的自然博物馆旧馆曾经是我国第一所民办科学院中国西部科学院和1943年继之而起的中国西部博物馆的所在。据悉,当新馆正式开放之后,这座充满了历史的老馆将成为中国西部科学院的纪念馆。

英文导读: Chongqing Natural Museum lies in Wenxingwan of Beibei at frst. Now it is moved to Road Jinyun and we can fnd more exhibits.

坐落在文星湾42号的传奇博物馆

在北碚,文星湾42号是个响亮的地名,不少本地人会脱口而出“那不是自然博物馆吗”,然后热心给你指路,可见这处博物馆的名气之大。自然博物馆老馆的正门坐落在一条并不宽敞的缓坡半腰上,大门最上方中央黄铜名牌醒目地挂着“重庆自然博物馆”,一旁的黑色石牌上还有“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几个大字。熟知重庆历史的人可能会感叹,这处看似不太起眼的老旧建筑,曾经见证了中国西部科学的大变革。

这要从上世纪三十年代说起,为了秉承孙中山先生“旨在科学的探讨,以开发中国西部自然资源,改变中国西部的落后、封闭状况,有助于国家建设,富裕人民生活”的科学救国理念,爱国实业家卢作孚先生在1930年创建了中国西部科学院。卢作孚出任院长,西部科学院下设理化、地质、生物、农林4个研究所,同时兼办图书馆(现北碚区图书馆)和学校(现兼善中学)以及一批工矿实业。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着国民政府迁往重庆,大批国内知名科学家随同中央研究院来到北碚。西部科学院在这段时期为祖国的科技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不仅倾其所能帮助来渝的学术科研机构迅速恢复了工作,还在战火中继续推动着中国的科技发展。

1949年重庆解放后,中国西部博物馆由西南文教部接管,1952年改名为西南人民科学馆,1953年并入后来组建的重庆市博物馆。1991年重庆自然博物馆恢复独立建制,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也就是文星湾42号从此成为其陈列馆。

如今的文星湾42号依稀还能见到当年的模样,馆内绿树成荫,青苔铺地,圆形的消防池已长满睡莲,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照出湿润的空气渐渐蒸发的味道。博物馆建筑以曾经科学院大楼“文宇楼”为主体,主要设有脊椎动物陈列、古生物进化陈列和恐龙化石陈列三大展厅。上了岁数的展馆和楼舍,多对称上翘屋檐,灰色石质砖墙,木色地板和门窗,还有漏雨漏光搁置旧门牌的阁楼……这一院时空,仿佛还停留在大半个世纪以前,散发着自己独有的“陪都气息”。

左右页图:在许多重庆人的记忆当中,自然博物馆是“恐龙馆”的别称,这里展出的众多恐龙化石,成了一代代人的记忆。据悉,旧馆珍藏的众多恐龙化石将移至新馆。届时,人们将看到更多化石的重生。

对于参观者来说,这里还意味着难忘的童年记忆。许多北碚长大的人都对自然博物馆中的恐龙化石记忆犹新,特别馆内那套最大的马门溪龙化石,这庞然大物拥有有史以来最长的脖子,总共有11~14米,身体全长22米,体躯高将近4米,是无数重庆孩子眼中的大明星。工作人员介绍,随着今年《侏罗纪世界》的热映,这些“老古董”们又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而在老馆搬迁的日子里,恐龙展也作为馆内最大的特色被多次提及。实际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重庆自然博物馆就一直向国外提供本土的恐龙化石做展。除去老馆展厅内可见的恐龙化石外,博物馆实际收藏的恐龙化石还有约20多具。其中还包括目前亚洲保存最完整的大型肉食龙上游永川龙的化石。

如今,虽然人们把关注的眼光放到了四公里以外的自然博物馆抱根石新馆,恐龙化石和其他动物标本也将被拆卸装运,在新馆继续散发魅力,但这并不意味着文星湾42号这个传奇地名会消失。根据馆内工作人员介绍,当新馆开放之后,旧馆将有可能成为中国西部科学院的纪念馆,旧址主体建筑惠宇楼、地质楼、卢作孚旧居和地磁测点碑等都将完整保留。以纪念中国西部科学院以及中国西部博物馆,这座我国西部地区最早建立的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和自然科学博物馆之一,让人们得以追寻重庆最早的科技之光。

传奇的延续:根包石新馆

位于文星湾42号数公里之外的北碚区新城缙云大道上,一栋大气现代的建筑整体已经完工。虽然还没有正式对外开放,但已经足够吸引参观者的目光。这里就是自然博物馆的新馆,未来的它将成为国内仅有的七所综合性自然博物馆之一,也将是中国西部唯一的综合性自然博物馆。

早在2001年,新馆就采用“全球招标”方式募集设计方案,这一举动受到全球范围的广泛关注,最终收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上百件优秀作品。其中不乏个性十足的设计方案,比如根据恐龙化石脊椎骨和肋骨的结构和形态,模拟设计构成的“贝壳”方案;以展示富有动感的风云空间形态为构思基础,采用逐步升高的旋转形体,与周围的山川地形浑然一体的“风云”方案等……

最终,来自重庆建筑设计院的本土提案“根包石”获选。方案设计灵感源自遍布巴渝大地的黄葛树根,树根盘绕于顽石的夹缝间,深深扎根于巴渝的岩石之中,这正好符合博物馆扎根本土、不断生长的自然理念。未来的自然博物馆新馆将通过由主馆伸展出的“根茎”把户外各个园区联系起来,使分区与主馆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新馆主馆内计划设置重庆厅、生物厅(贝林厅)、恐龙厅、地球厅、进化厅、环境厅等6大主题展厅。贝林厅中将会展出美国慈善家贝林先生捐赠的近300件珍稀野生动物标本,观众可以通过航拍的非洲大迁徙壮观场面等光影效果,体验非洲大草原上的原生态。在重庆厅中,人们可以参照实物,了解家乡各种特色矿产、土壤、建筑,还能看到中华鲟这样的大型水生物动物标本。恐龙厅将延续旧馆的恐龙展特色,那些馆藏多年却因旧址场地原因没有大规模展示的恐龙化石将“重见天日”,包括在重庆永川、合川等地发现的大型恐龙化石,还将还原部分发掘现场,并设立有恐龙化石复原实验室,参观者有机会现场观看考古学家的工作过程。在地球厅中,模拟了从地核到太空的场景体验。进化厅将生动地展示人类进化的全过程,在这里能看到我们祖先栩栩如生的标本。而环境厅将用大量实物标本,向人们普及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在贝林馆见证动物大迁徙

在新馆所有规划当中,最吸引人的还是贝林厅,这也是新馆最“神秘”的展厅。最近几年间,一个又一个巨大的集装箱从南非、北美、澳洲、欧洲等地飘洋过海,“秘密”地打包来到了北碚自然博物馆新馆。打开集装箱,里面不是古董也不是青铜器,而是包裹严实、固定稳当、各式各样的新一代动物标本——这批来自美国人贝林先生的大手笔捐赠品,便是贝林厅的镇馆之宝。

左上图:目前自然博物馆新馆还没有对公众开放,我们只能从外面窥见这座现代而大气的博物馆的一角。根包石的概念,完美的展现了重庆特色。

右页图:美国人贝林捐赠的200多件珍贵的动物标本,这些栩栩如生的动物标本将被存放在贝林厅中供人们观赏,这也让贝林厅成为自然博物馆新馆最值得一看的地方。

贝林先生算是一个活着的传奇,1928年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家庭贫寒,却依靠个人奋斗,在26岁时成为一名百万富翁。在事业巅峰时期,曾4次入选《福布斯》全球富豪前400名排行榜。

到了晚年,这位富豪开始致力于向世界各地博物馆进行无偿捐赠,仅在中国的贝林博物馆就遍布北京、上海、天津、大连等多地。从重庆自然博物馆贝林先生签订意向性的合同之日起,一共有四批动物标本陆续运到重庆,现在馆内已收到贝林捐赠展品237件,老先生还承诺追加63件,总价值约过2000万美元。在数量上仅次于上海,位居全国第二。

贝林先生一直坚持的理想是让更多人通过博物馆的载体尽量了解我们平日里见不到的物种。对于展览本身,贝林希望运用景观还原方式,将观众置身非洲面对一望无际草原和每天日出日落的感受,与世界各地更多的人们一起身临其境地分享。

笔者有幸在新馆尚未开放时,提前体验了一下贝林厅的奇妙。首先是各种珍奇的动物标本,因为这些动物标本多属国外展品,大部分物种在中国较为少见,甚至根本没有分布,所以难以用国家的“一级保护动物”、“二级保护动物”等标进行分类与评价。不过,如果某些动物被列入《国际动物保护公约》,成为“禁止猎杀野生动物清单”中的一员,那么其保护级别可能较高,作为标本也较为珍贵。比如,重庆自然博物馆中现藏的非洲狮,是《国际动物保护公约》中的一级保护动物,则其等级算得上最高的。

左右页图:众多动物标本都被详细地编号归类保存,根据工作人员的介绍,在展出时,他们会安排好相应的场景。届时,人们便能从这些生动的标本上看到一幕幕非洲草原上“动物的日常生活”,也希望以这种方式,让参观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生命和自然的可贵。

除此之外,展品中吸引眼球的还有一只四米多高的长颈鹿、一头体型巨大的非洲象、2.5米全身雪白的北极熊、以及随季节变换毛色个头最小的长尾鼬……这些标本最大的特点便是“真实”。当美洲黑熊瞪着双眼望着你,简直能感受到它厚重的鼻息;当望着仰天长啸的森林狼,你似乎能听见月下林间的长啸;更不用说展翅交配的亚洲鹤,虽然是标本,居然会让你产生生命的欣欣向荣之感。正如馆内工作人员所介绍的∶“现在国内外的专家们不仅仅追求做标本,他们试图将动物习性和物种关系表现在展品当中。”所以这些栩栩如生的标本也在看似不经意之间体现了大自然中真实的生态。博物馆团队精心地为动物标本们编写了各种剧本,茫茫草原上漫步的斑马一家,低头喝水的犀牛身后草丛中潜伏着掠食者的炯炯目光,让人仿佛置身非洲浩瀚的大草原之上。而工作人员会根据这些场景,为参观者详细介绍动物的生活习性,让人们在惊叹中,不知不觉上了一堂丰富多彩的自然课。

唯一遗憾的是,截止到笔者成稿,原定于2015年国庆正式开放的自然博物馆因为不明原因依旧没有对外开放,何时开馆依旧是个未知数。不过据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介绍,各项工作正在加紧筹备,开馆时间另行通知。这不禁又为自然博物馆新馆染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也让人越发期待开馆后,这座博物馆将给重庆人带来什么样的惊喜。

Chongqing Natural Museum in Beibei

猜你喜欢
文星新馆科学院
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及游客中心概念方案(投标)设计
鹅可能是人类驯化的第一种鸟类
党史学习教育融入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探索
深圳科技馆新馆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主任郭兰萍
一位科学院院士的文学人生
科研院所横向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求职少年李文星之死:非法传销被推上风口浪尖
What does a Trump Administration Mean for China?
来宾市图书馆新馆落成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