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彪西练习曲第五首《为八度而作》的创作风格与演奏技法

2015-09-26 07:38文/陈
音乐生活 2015年12期
关键词:八度德彪西练习曲

文/陈 璐

德彪西练习曲第五首《为八度而作》的创作风格与演奏技法

文/陈 璐

内容提要

德彪西被称为法国印象派音乐鼻祖,他开创了一种崭新的音乐风格。在他众多钢琴作品中,作于晚期的12首练习曲既有明确的技术训练目的又有非常高的音乐性,这套作品是研究德彪西音乐风格的重要作品之一。本文以这套作品中的第五首 《为八度而作》为例,通过对作品的创作风格以及几种八度技术在本曲中的演奏技法,解析德彪西的音乐创作。

德彪西 印象派 练习曲 八度

德彪西是法国印象派作曲家、演奏家、评论家,他的创作开辟了一种崭新的音乐风格。德彪西的音乐作品结构具有片断性,和声更着重于色彩的表现,调式体系多使用中古音阶、五声音阶或全音阶等。所以德彪西的创作具有典型性印象派特征,被公认为印象派音乐鼻祖。

德彪西共创作了12首练习曲,每一首都有明确的技术训练目的并附有标题。此套练习曲创作于1915年间,于1916年6月出版,分为各6首的前后两册,是其晚期作品之一。当时恰逢出版商迪兰德邀德彪西编订肖邦练习曲,在编定的过程中,德彪西萌生了创作一套练习曲的想法。他把整部作品题献给肖邦,并附加了一句简短的引言——“令人钦佩的钢琴家”。所以这套作品既具有针对钢琴技术的传统化训练思维,又带有德彪西所特有的印象派音乐风格,以及随之带来的为表现这一崭新风格而产生的特殊的演奏技法。本文以这套练习曲第五首《为八度而作》为例,解析德彪西的印象派创作风格在练习曲这一以技术训练为目的的体裁中的体现,以及八度这一技术类型在此曲中的不同演奏技法。

1.创作风格

1.1传统曲式结构框架之内的创新

这首练习曲为E大调,3/8拍,可被归为传统的再现三部曲式:A(1-48小节)B(49-82小节)A'(83-121小节)。虽曲式结构未脱离传统框架,但完全对称的乐句已很少见,再现部有很大胆的对旧素材的重新组合和运用。

A段,表情术语部分用法语提示为“欢乐而冲动的,自由的速度”。作为以八度技术训练为目的的练习曲,德彪西并未以铺天盖地的快速八度作为开始。而是以左手坚定并充满推动力的低音区属音八度跳进到被标记为sff(突强)的三级七和弦,这一动机具有如礼花绽放般的爆发力。右手的属和弦随即在第二拍后进入,通过第二小节的发展,在第三小节通过属音B所连带的装饰音音型下行推进到E大调主音,并左手低音已到达大字组的E(见谱例1)。这乐曲起始的三个小节虽未使用肖邦、李斯特或车尔尼练习曲中常用八度技术训练的写作手法,但更让人耳目一新,瞬间抓住听众的心,这也体现了德彪西在练习曲这一体裁的创新——技术训练和音乐性高度融合。

谱例1

B段,也就是中部,为托卡塔式的带有较密集典型八度技术的段落,与A段无论在音乐形象还是织体材料的组织上都形成了很强的对比(见谱例2)。主体为左手单音与右手成对八度的快速交替演奏, 音色多变,其中的弱奏具有典型的德彪西音乐风格——犹如羽毛般轻盈柔和的音响效果及在弱奏中多层次的变化。若干小节的托卡塔音型发展后,织体逐渐演变成双手平行疾速八度,音量逐渐加大并丰满,加快的速度产生一种急促和渴望的情绪,最后通过多次强调左手的降D大调调外音降F(E 大调主音等音)召唤出E大调的再现段。

谱例2

A'段相比A 段,有了新的发展及新的材料。93-98小节开始的左手依然沿用A段的素材,力度变为与相应段落对比的PP(极弱),右手用了新的素材与之应和,故音乐上有了极大的反差。99-108小节出现的新素材,托卡塔音型素材来自于中段,但为双手八度,间或使用的五声音阶让音乐空灵而温暖。109-114的素材来源于A段,熟悉的节奏型在经过一段轻柔的音乐氛围作为铺垫后,在这里少了肯定与坚决,反而带有些蠢蠢欲动的意味。115小节开始也可作为全曲的短小尾声。快速八度的音乐动机来源于B段后半部分,速度的逐渐加快及力度的增进,推出与乐曲开头相呼应的具有动力性并更加坚定的结尾。

1.2大量翔实精准的音乐术语

德彪西对音乐术语运用的频率之多及详细程度是之前作曲家从未有过的。虽然很多人认为德彪西的音乐瞬息万变,甚至出其不意,所以在演奏时处理上可以是极其自由的。其实我们在读谱时会发现作曲家本人把音乐发展过程中每一时间点甚至细微变化的程度都做了详细的标示。例如8-9小节,两句话之间的音乐减缓(Rit.)——呼吸(//)——回原速(Mouvt①)做了详细的标示(见谱例3)。德彪西惯用两句间的呼吸用“//”来标记,与此有相似用意的标记还有例如26-27小节间的“’”(见谱例4)也为切断性的呼吸口。此两种标记在本曲中大量可见。

谱例3

谱例4

此外法语表情术语或演奏提示的使用也很多见。例如上文提及的乐曲开始的表情术语“Joyeux et emporté,Librement rythmé”(欢乐而冲动的,自由的速度) 或B 段开始的演奏提示“trés également rythmé ,sans presser ”(保持均匀的速度,不要快),再如谱例3、4中出现的“Mouvt”为“Mouvement”的缩写,意为“速度”。

1.3调式调性的多变

对于调性调式的转变在印象派之前的时期是常用的写作手法。例如关系大小调、同主音大小调之间的转换,或在浪漫派时期远关系调之间的转换也不为罕见,并都有“前因后果”的音或和弦作为转调或移调媒介。但德彪西作品中各调间转换的频率之多及无媒介音是前人未尝试过的。德彪西的音乐以自然、光影等客观事物为描写对象,在表现手法上不像之前作曲家那样偏重于写实性和心理的表现,而是非常细腻地描绘出景色给人的瞬间印象。这种光与影稍纵即逝的画面性在音乐中体现出来的便是变幻莫测的调式调性间的频繁转换与和声进行。

本曲为E大调,于11小节转为C大调,之后乐曲的发展伴随着频繁的转调,笔者将全曲的转调以小节数对应所用调的方式汇总成表格(见表1)。

表1

由上表可见,本曲多用E大调及其下大三度调C大调,间或使用降E、降D、降A大调,全曲共121小节转调17次,各调最短使用时长为两小节。这种频繁转调的现象在德彪西之前的作曲家当中是没有过的,甚至在其后的作曲家的作品中也是极其罕见的。

除上文提到的频繁转调的现象外,本曲还间或使用了五声调式,如105、106小节。

2.演奏技法

本曲标题为“为八度而作”顾名思义其技术训练目的为八度技术。但和传统技术密集型八度练习曲不同的是,除B段外,并未大量出现高频次重复型八度技术。此外,快速八度技术段落基本集中于右手,只在72-79小节和115-118小节出现双手平行八度。除八度技术外,主体部分还包含着大量的八度加音和弦,及少量单音、双音托卡塔式技术。下面就几种八度典型演奏技法作以分析。

2.1具有爆发力丰满的八度及和弦技术

乐曲开始处的左手八度跳进动机,具有极强的动力(见谱例1)。在弹奏左手低音八度B音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这种准备包括心理上的和生理上的双重准备。从心理上提前让自己内心充满强大的气息,准备这一爆发点。生理上要做足所需肌肉群的调动工作,其中包括整条手臂、后背的重量及整个身体的后方推动,与此同时做一个短促并果断的吸气后立即下键。下键时不要敲击,而是贴键用力才能演奏出浑厚有力的低音。左手第二个和弦被标记为Sff,要特别的强调。因为此和弦在中音区,手臂用力后没有太多可伸展的空间进行放松。演奏者弹奏这个和弦要在充分用力的同时可将手腕推向键盘内部区域以获得更多的放松空间。这种大肌肉群重量演奏法适应于全曲各低音非快速较独立强八度或和弦。例如11-13小节每小节内的左手三拍低音八度(见谱例5)。

谱例5

2.2具有泛音效果的连续八度

本曲由于作曲家所使用的动机较短小琐碎,所以少见长距离的歌唱性连续八度及和弦。用单手演奏的典型的这种动机在乐曲B 段95-98小节可见(见谱例6)。但这种被标记为半断音的记谱法因踏板的使用并不会产生断奏的效果,这是德彪西为求得具有泛音效果而设计的。演奏时手腕可提高位置并充分放松,负责弹奏高音的3、4、5指指关节(小手可都用5指)要有一定紧张度用于勾勒高音线条。在移动时动作无需太连,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每组音的音色上,高音清晰而不亮,负责八度内声部的1指演奏要如高音的影子一般轻飘,从而求得一种轻盈、温暖的声音效果。此种弹法也适用于B段59-67小节双手托卡塔式泛音效果的连接(见谱例7)。

谱例6

谱例7

2.2快速平行八度

本曲72-79小节出现双手快速平行八度,这是较传统的八度技术(见谱例8)。演奏者在演奏时要放低身体重心,手腕要有力而具有充足的弹性及爆发力。整个弹奏过程的基本发力点在手腕,在做力度推进或需强调某几个音时要加入大臂及身体的力量作以补充。此技术型也见于115-118小节。

谱例8

结语

通过以上对于德彪西练习曲第五首《为八度而作》的创作风格及演奏技法的分析可以得出,德彪西作为印象派极具代表性的作曲家,在练习曲这类题材中,仍坚持了他的音乐理念。在通过本曲的一系列相应的训练,可获得更好表现德彪西音乐及印象派音乐的技术能力。此外可以更多地了解德彪西的创作特性及风格,对于其特有的分句法、音乐进行特点会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责任编辑 霍 闽)

陈璐(1981—)女,东北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讲师。

猜你喜欢
八度德彪西练习曲
手风琴演奏中练习曲的意义分析
对李斯特超技练习曲版本演变的思考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雾》之音乐分析
绘事感言
钢琴演奏中的八度技巧
——探究李斯特钢琴曲《魔王》
试析德彪西《格拉纳达之夜》音乐特色
刍议音乐表演与钢琴演奏中的八度技巧
试论音乐表演中如何进行钢琴演奏中的八度技巧
诗画为媒、音乐为本——以德彪西《月光》为例,谈印象派音乐语言的解读
德彪西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