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唑酰胺与甲维盐或杀虫单混配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

2015-10-09 05:26胡胜辉陈木森
湖南农业科学 2015年6期
关键词:甲维盐二化螟卷叶螟

张 兢,胡胜辉,陈木森,周 庆

(汨罗市植保植检站,湖南 汨罗 414400)

稻纵卷叶螟(Can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ee)属鳞翅目,螟蛾科,是危害水稻的一种迁飞性害虫。稻纵卷叶螟在湖南汨罗每年发生4~5 代,以第四(2)代和六(4)代为主害代[1]。由于受耕作制度改变、品种栽培管理多样化、气候条件及天敌的影响,稻纵卷叶螟连年发生复杂,迁入次数多、蛾峰多,世代重叠现象严重,给防治工作带来困难[2-4]。目前,阿维菌素、毒死蜱等药剂对稻纵卷叶螟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但药效期不长且当地稻纵卷叶螟已产生抗药性;康宽、稻腾是防治稻纵卷叶螟很好的药剂,持效期长,但长期使用单一药剂易产生抗药性。因此有必要寻求高效、低毒、持效期长的理想药剂,作为防治稻纵卷叶螟的轮换药剂。吡唑酰胺类杀虫剂是一种前沿的高效、低毒、低残留杀虫剂,为探索吡唑酰胺分别与甲维盐、杀虫单复配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特别是当稻纵卷叶螟与二化螟两种虫害混合发生时,主治一种兼治另一种能达到怎样的防治水平,在汨罗市晚稻田中进行了田间小区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

3.5%甲维·吡唑酰胺(1%甲维盐+2.5%吡唑酰胺)SC,湖南大方农化有限公司提供;3%吡唑酰胺WP、90%杀虫单SP,湖南大方农化有限公司提供;20%氯虫苯甲酰胺SC(康宽),美国杜邦公司生产。

1.2 试验田概况

试验田选择在汨罗市古培镇三港村十组一农户的晚稻田中进行,面积为2 700 m2,排灌方便,土壤属粘壤土,肥力中等,有机质含量23.0 g/kg,pH 值5.9,栽培品种为建优G2,禾苗长势好,插前施40%复混肥35 kg/667m2,移栽后5 d 结合除草施尿素5 kg/667m2。试验于第六(4)代稻纵卷叶螟2~3 龄幼虫高峰期防治,此代发生不整齐,危害时间长。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5个处理,即处理1:3.5%甲维·吡唑酰胺(SC)100 m L/667m2;处理2:3%吡唑酰胺(WP)100 g/667m2+90%杀虫单(SP)60 g/667m2;处理3:3%吡唑酰胺(WP)100 g/667m2+90%杀虫单(SP)80 g/667m2;处理4:20%氯虫苯甲酰胺SC(康宽)10 m L/667m2;处理5:空白对照。区组随机排列,重复3 次,共15个小区,小区面积180 m2。

1.4 施药时期及方法

试验于第六(4)代稻纵卷叶螟2~3 龄幼虫高峰期防治,8月20日上午施药一次,采用16 型电动喷雾器喷雾,喷药液30 kg/667m2,施药时田间有浅水层。兼治二化螟不另外施药。施药当天天气为晴天、微风,药后第7 天(含施药当天)日平均温度26.3℃,最高日平均温度35.1℃,最低日平均温度20.7℃;日平均相对湿度84.6%;雨日3个,雨量8月24~26日28.7 mm,日照时数28.8 h。

1.5 调查与统计

于施药前调查稻纵卷叶螟虫口基数、药后第3天、第7 天、第14 天和第20 天调查残留活虫数量及卷叶数量,计算防治效果和保叶率。每小区采用平行跳跃式取样法调查50 丛。结果采用SSR 法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

防效计算公式为[5]:

二化螟的防治效果,于施药前调查枯鞘株率,药后第20 天调查被害株率,每小区采用平行跳跃式取样法调查200 丛。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

2.1.1 速效性 田间试验表明(表1),药后第3 天,处理1、2、3、4 校正防效均达70%以上,处理4 极显著低于其他3个处理,处理3 速效性最好。

表1 不同处理对稻纵卷叶螟的田间防效 (%)

2.1.2 持效性 药后第7 天,4个处理校正防效均在97%以上(表1),保叶率在70%左右,各处理防效及保叶率接近,差异不显著。药后第14 天,4个处理校正防效均在95%以上,各处理防效接近,差异不显著;保叶率在80.80%~89.57%之间,处理3 和处理1 显著高于处理2 和处理4;药后第20 天,处理1、处理2、处理3、处理4 保叶率分别为89.36%、84.29%、91.12%、83.77%,处理3 和处理1 显著高于处理2 和处理4。可见,处理3、处理1 防效更好,持效期更长。

2.2 对二化螟的兼治效果

试验田7月16日抛栽,7月31日施药一次,防治二化螟,用康宽、三唑磷加扑虱灵防治,防效较好。8月20日试验施药时田间很难查到枯鞘,药后第14 天稻纵卷叶螟药效调查时顺便调查二化螟枯心情况,处理1、处理2、处理3、处理4 枯心株率分别为0.05%、0.04%、0.04%、0.02%,空白对照0.55%,校正防效分别为90.91%、92.73%、92.73%、96.36%,4个药剂处理对二化螟兼治效果很好。

2.3 对水稻生长的安全性

药后不定期进行田间观察,各药剂处理的水稻生长正常,株高、叶色与对照区无差异,无药害现象,可见各供试药剂对水稻生长安全。

2.4 对水稻经济性状的影响

试验田晚稻9月12日始穗,9月17日齐穗,10月20日收割,收割前一天各小区取10 蔸考查经济性状,从表2 中可以看出,各小区间株高、穗长、每穗总粒数、有效穗、千粒重差异不大,各药剂处理区每穗实粒数、结实率、产量差异不大,但与对照区差异明显,各药剂处理区比对照区实粒数增加4.79~7.06 粒/穗、结实率增加3.86~5.20个百分点、实际产量增加33.2~43.7 kg/667m2,产值增加99.6~131.1 元/667m2。本次试验4个处理药效期长,药后20 d 正值水稻破口始穗期,有效保护了晚稻上部三片功能叶不受此代稻纵卷叶螟的危害,不打“白旗”,确保增产增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增加明显。

3 结论与讨论

从防治效果来看:吡唑酰胺分别与甲维盐、杀虫单混配对水稻纵卷叶螟防效好,持效期长,与当地防治稻纵卷叶螟药效较好的20%氯虫苯甲酰胺药剂(康宽)交替使用能延缓害虫抗药性的产生,特别是当稻纵卷叶螟与二化螟混合发生时,吡唑酰胺分别与甲维盐、杀虫单混配的速效性比康宽更理想。

试验中第六(4)代稻纵卷叶螟蛾期长,本地虫源与外迁虫源混合发生,8月上旬至8月中旬灯下蛾量较大,8月中旬连续低温阴雨延缓了稻纵卷叶的发育进度,造成此代稻纵卷叶螟蛾、卵、幼虫多虫态并存,发生不整齐,发生期延长。据药后虫龄调查看,吡唑酰胺·甲维盐、吡唑酰胺+杀虫单组合对高龄幼虫的防治效果比康宽更好,防治时可安排在幼虫2~3 龄时用药,特别是稻纵卷叶螟发蛾期长,发生不整齐时,能达到更好的防控效果。

表2 不同处理对水稻经济性状的影响

[1]中国农作物病虫害[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136-144.

[2]包善微,吴小兵,顾庆红,等.不同杀虫剂对稻纵卷叶螟的田间防效[J].中国植保导刊,2014,(8):62-64.

[3]王凤英,张孝羲,翟保平.稻纵卷叶螟的飞行和再迁飞能力[J].昆虫学报,2010,53(11):1265-1272.

[4]郭瑞光,李儒庆,李悠波,等.不同杀虫剂对稻纵卷叶螟的田间防效[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5,(2):9-10.

[5]严天海.10%氟虫双酰胺·阿维菌素悬浮剂防治稻纵卷叶螟的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20):160-161.

猜你喜欢
甲维盐二化螟卷叶螟
不同形态指标用于二化螟幼虫龄期划分的研究
应用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的效果评价
太仓市近年稻纵卷叶螟发生情况及防治进展
棉大卷叶螟识别与为害症状
稻虾共作模式对稻田二化螟的影响
崇明区稻纵卷叶螟历年发生特征分析
AS350B3防治松毛虫试验
省农委召开水稻二化螟航化放蜂防治技术现场培训会
不同地理种群稻纵卷叶螟的解毒酶活性及对药剂的敏感性
植物油替代二甲苯配制的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对天敌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