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农村消费市场的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

2015-10-09 05:26赵培芳李玉萍姚晓磊
湖南农业科学 2015年6期
关键词:农村居民山西消费

赵培芳,李玉萍,姚晓磊

(1. 山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山西 太谷030801;2. 山西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山西太谷 030801)

当前,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是实现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主要着力点。尤其在破解“三农”的问题上,不断提高农民收入,刺激农民的消费需求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山西省地处我国中部地区,是传统的煤炭大省。截至2012年底,山西省总人口数量为3 610.83 万人,其中农村人口为2 326.73 万人,所占比例为64.4%。而农村居民的消费额仅占全省消费总额的30%[1]。可见,尽管农村居民数量庞大,但其消费能力却明显不足。因此,在当前山西农村市场潜力巨大的背景下,研究如何开拓和挖掘农村的消费潜力,拉动农村消费需求,对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地方经济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

1 山西农村消费市场的现状分析

1.1 农村生活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但整体水平较低

近年来,山西省农村社会经济文化取得全面地发展和进步,人们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当前,山西农村消费市场主要呈现以下几方面的特征:①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增长速度略高于城镇居民。由表1 的数据计算可知,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9.09%、12.9%。②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的相对比值呈现不断缩小的趋势而绝对差距却越来越大。从表1 可以看出,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的相对比值由2003年的3.6 变化到2012年的2.2,但绝对差值却由2003年的3 675.2 元增加到2012年的6 645.3 元,农村居民的生活消费支出数额远远低于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这也表明城乡居民的收入和消费存在着不平衡性,而且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还需要进一步转变[3-4]。③尽管山西省农村人均生活消费总支出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但与全国水平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2012年山西农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5 566.19 元,在全国排为15 名,低于全国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5 908.12 元。

表1 2003~2012年山西省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对比(元)

1.2 农村生活消费仍以吃、住、行的消费为主,服务型的消费较少

从山西农村生活消费的比例构成可以看出(见表2):①食品消费依然是家庭支出中的主要消费品种,并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国际上,通常以恩格尔系数作为划分国家贫富的主要标准,即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为贫困,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40%以下为富裕。从表3 可以看出,从2006年起,山西农村的恩格尔系数一直处于30%~40%之间,从理论上可以判定为富裕水平,但从现实中考虑到农村居民节衣缩食、省吃俭用的传统消费习惯,仅仅从统计的数据,还不足以说明山西农村已经进入富裕阶段。②居住费用在居民家庭的费用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仅次于食品消费,并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结合实际考虑,当农民手中有闲钱时,改善住房条件和为子女结婚修盖新房便成为他们的头等大事。近年来,由于盖房所需的人力、物力成本的不断提高,直接导致居住方面的费用在不断提升。③交通通讯方面的费用在农民家庭支出的比例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于近年来移动手机、固定电话等通讯设备在农村的普及,农民与外出亲人之间的联系加强,通讯费用在不断增加。④从表3 中看出,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在农村居民消费所占的比例不断下降,这些费用的减少主要表现在对子女教育方面费用的减少,农村教育负担相对减轻。山西省从2007年全面实施了关于针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机制改革,减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全部学杂费。可以看出,这些优惠政策的实施效果良好,有效地减轻了困扰农民多年的教育负担。除此之外,随着国家生源地助学贷款、高校助学贷款等对大学生资助项目的不断完善,农民支付子女的高昂的教育费用时有了一定的缓冲时间。

表2 2003~2012年山西农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结构 (%)

1.3 中高档耐用消费品的品种和数量不断增加,但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耐用消费品的消费品种和数量的多少一定程度上与当地人民生活水平质量的高低息息相关。从表3中可以看出,山西省农民家庭的中高档以上的耐用消费品的品种和数量都在不断增加,而黑白电视机、影碟机、固定电话等低档消费品的数量不断减少,并逐渐被同类的中高档品所代替。根据统计数据,2003~2012年耐用消费品增长显著的主要为移动手机。近年来,随着通讯事业的发展,手机已经发展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电子产品。2012年,每百户农村家庭拥有手机的数量达到186.76 部,比2004年增长了16.4 倍。但在数据中也可以看出,一些高档的耐用品如电脑、汽车、微波炉等在农村的普及水平较低。以电脑为例,电脑普及率低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农村滞后的网络建设,表现为农村宽带网速较慢,上网费用较高[5],影响了农民购买家电的积极性。因此,如果农村网络、道路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电脑、汽车等高端耐用消费品在农村的数量将会不断增加。

表3 山西省每百户农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

2 农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分析

2.1 经济原因:农民收入水平较低且带有不确定性

收入水平高低是影响消费能力强弱的主要因素。由图1 可以看出,2003~2012年,山西农村居民的年纯收入从2 299.4 元/人增长到6 356.6 元/人,增长了1.8 倍,而城镇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从7 005 元/人增长到20 411.7 元/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悬殊较大,农民的收入状况仍处于较低水平。

图1 山西省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

以2012年为例,山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主要由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组成,所占比例分别为50%、36.7%。可见,工资性收入已经成为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但统计研究发现,由于农民的文化程度有限,外出打工中从事的工作多是苦力劳动,技术含量较低,使得农民工资性收入很难有提升的空间[6]。农业收入是构成农村家庭经营收入的重要部分。由于农业具有弱质性的特征,农业生产活动过程中经常性地受到自然灾害因素和市场价格因素的双重影响,直接或间接使农业收入不能确定。

此外,农民消费支出也具有不确定性的特征,农村家庭支出的主要内容包括住房、子女教育费用、子女结婚以及生病养老等方面[7],这些支出的金额都数量较大且具不确定性,对于农民来说只有不断地积累财富才能以备不时之需。农业收入和费用支出的不确定性抑制了农民的消费需求。

2.2 制度原因:缺乏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目前山西省开展的农村社会保障的模式有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老年补贴等等,这些保障措施有效地推进了山西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不应忽视的是,山西农村保障制度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如部分农村低保户并非是真正的保障对象,而是通过金钱、人际关系等方式骗取低保户名额的假低保户;山西农村养老保险的缴纳方式是由个人和国家共同承担的,而农村居民在实际缴纳过程中受限于自身的经济实力往往选择最低缴费标准,导致其在受益期所领取的养老金数额太少[8],对农村老年人的生活保障杯水车薪。因此,农村不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导致农民不敢轻易地消费。即使收入大幅度提升,农村居民也不得不考虑将来的养老、医疗等方面的问题,从而限制了农村居民的消费。

2.3 环境原因:农村消费环境较差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重城市、轻农村的发展战略,国内各类商品的销售点多集中在城市,导致农村销售网点严重缺少,且农村商品种类和质量都难以满足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近年来淘宝网等网购虽然被农村青年居民所喜爱,但由于现代物流配送系统还没有完全覆盖到农村,网上购物取货、发货的不方便也大大抑制了农村居民的消费热情。此外,不完善的农村配套基础设施也成为限制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一大因素。在山西的部分农村地区,与居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道路和电网等基础设施落后[9],使得当地农村居民购买汽车等交通工具和电脑、空调等电器的意愿大大降低。

2.4 个人原因:传统消费观念根深蒂固

一直以来,农村居民将有限的收入积攒起来以备不时之需,省吃俭用、攒钱养老等观念在农村体现比较突出,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具有保守而谨慎的特征。保持较高的储蓄水平对他们来说不仅是财富的象征,更是一种心理安慰。但在调查中发现,农村居民消费也有“奢侈”的一面,主要表现在涉及农村居民“面子”方面的消费过度和浪费,如人情费用名目繁多、婚礼讲求排场,攀比浪费现象严重以及类似于鬼节等封建迷信活动的花销金额较大,这些不健康、落后的消费方式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正常消费需求的增长。

3 促进山西农村消费需求的对策建议

3.1 经济层面:加大农业生产补贴力度,开展农民培训工作,拓宽农民的收入渠道

山西省应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对农业生产的良种、土地和种粮直补等补贴力度,尤其加大对由于自然灾害而造成的粮食歉收的扶持力度,保证农民能够旱涝保收。同时,根据市场需求积极开展对农村居民的技能培训工作,提升农民的技能素质,使他们拥有一技之长,逐渐从体力型劳动者向技术型人才转变,拓宽其就业渠道,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顺利转移,提高其工资性收入。

3.2 制度层面:建立健全农村保障体系

首先,要建立健全双向评价、双向监督的农村保障体系。一方面,农村居民有权利对社会保障部门的管理制度和管理结果进行监督和反馈,确保农民的社会保障权益不受侵犯,保障农民的主人翁地位;另一方面社会保障部门应对受保障方进行不定时地调查和监督,确保社会保障金额真正被有需要的居民所享用。其次,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的资金扶持力度。提升农村的社会保障水平,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逐步完善农村子女的教育保障体系,解除农民在消费时的后顾之忧。据估计,供养一个大学生的费用支出约10 万元,农村子女教育费用支出是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主要部分,也成为他们的主要负担。因此,适当加大对农村大学生家庭的补贴资助力度,减轻农民的教育负担,能提高农村的消费能力。

3.3 环境层面: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村消费环境

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能够有效地拉动农村的消费需求,同时也是开发农村市场的重要环节。要加快完善农村销售网点的建设,引导城市的连锁商店到农村发展,建立发达的农村消费市场体系。针对农村市场的需求开发适合的产品,引导和刺激农村消费。同时以政府投资为主体,积极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农村市场,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加大现代物流体系在农村的覆盖率,引导农村居民树立健康的网购消费习惯,优化农村的消费环境。

3.4个人层面: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通过宣传教育,引导农村居民树立理性的消费观,改变传统以来重视储蓄而忽视消费的习惯,积极倡导农民向适度消费和健康消费的观念转变。摒弃落后、攀比和封建的消费观念。同时探索农村居民健康消费的新方式和新渠道,提升农村居民的消费档次和消费水平,将农村消费发挥到最大效用,从而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促进地方经济的全面健康发展。

[1]王 冰.扩大我国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现实路径[J].农业经济,2014(8):127-128.

[2]赵静静.山西农村消费市场开发的系统动力学研究[D].太原:中北大学,2013.

[3]王晓红.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分析——基于四川省的实证[J].农村经济,2014,(8):58-61.

[4]马晓红.河南农村消费市场现状,潜力和对策分析[J].农业经济,2014,(7):111-114.

[5]李晓艳.我国农村消费品市场的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J].农业经济,2013,(3):121-123.

[6]林艳辉.制约吉林省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因素分析[J].农业经济,2013,(1):111-113.

[7]陈 冲.我国农村居民的不确定性及其“锯齿状”消费路径[J].调研世界,2013,(5):25-29.

[8]苏献华.转型时期山西农村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学理论,2012,(8):47-48.

[9]赵树梅.吉林省拉动农村消费需求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农业经济,2014,(5):120-122.

猜你喜欢
农村居民山西消费
我在山西等你
住在养老院,他们过得好吗?——陕西农村居民养老情况调查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山西叹五更
40年消费流变
促进农村居民心理健康与实现精准扶贫
新消费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