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大数据带来的变革——“大数据与全球传播变革”会议综述

2015-10-10 00:05黄先超
声屏世界 2015年8期
关键词:传统媒体

□黄先超

2015年6月27日,“大数据与全球传播变革”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河北大学举行,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北京印刷学院、河北大学、南京政治学院、重庆大学等高校的师生和业界相关专家近300 人参加会议。

大数据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带来变革

一、手机成为第一媒体。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喻国明教授在 《大数据“互联网+”时代的能源》的主旨发言中提出:当前互联网给社会带来的革命性改观就是激活了以个人为社会传播基本单位的社会状态,因此导致新的一系列社会资源的链接、新的社会性质的构造、新的社会游戏规则的改变等一系列改变。手机已经成为当前的第一媒体(主流媒体),成为人和社会发生关联的主要通道。手机作为个人和世界紧密连接的时候,它是人们选择性和掌控性最好的、基于个人选择的一种媒介,在人们接触到的各种媒介类型中,手机接触持续使用时间最长。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传播消费的使用,基于手机的社会关系构成,成为传统媒介的巨大危机,即“渠道失灵”。过去传统意义上的传播,在今天的互联网侵蚀下,由于肩负人类信息传播最后一公里的这种渠道实际上是由于社会关系渠道所构成,如果传统媒介和网络媒介不能有效地切入人们的社会关系渠道,那么媒介传播内容和价值就会无法得以实现。因此,今天很多媒体所面临的当务之急是如何把自己有价值的内容切入到人们社会关系中。

二、大数据是信息、知识和智慧的组合,需要全面认识大数据。美国太平洋大学传播系董庆文主任在 《大数据与国家治理、新闻发展及挑战》发言中认为,大数据就是一种从数据到信息、从信息到知识、从知识到智慧的逐步进化过程。把数据联系在一起就成为信息,把信息进行组合就成为知识,使用这些知识就产生智慧。他提出对大数据应该有个全面的认知过程:1.大数据革命已经到来,它将全面影响我们的生活、工作和一切;2.大数据为政府治理和决策起着关键的作用;3.我们要更多地去了解大数据的作用和影响;4.新闻专业必须要跟进大数据的学习和应用;5.提高全民大数据的意识和观念,用科学的方法、积极的态度、正确的手段来认识、理解和使用大数据。大数据对人们社会生活主要有三大影响:1.大数据为人类提供很好的了解自身、社会和他人的机会,从而为提高人们的生活、增进联系、完善社会服务提供可能;2.大数据为公民参与社会政治活动提供机会;3.大数据会促进人类信息化、数据化、知识化,使人们变得更聪明、更智慧。

三、大数据时代带来的两大观念变革。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陶丹教授在 《大数据时代的传媒变革和新技术新观念的挑战》的发言中认为,当前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我们的思维发生了两大变革,第一,通过对大数据的使用,媒介经营与管理已经产生重大变化;第二,时间的碎片化造就了全民阅读的局面。

大数据给传统媒体带来的变革

一、传统媒体失去入口级平台的构建机会,嵌入“社交+场景”成为其转型的战略选择。喻国明教授在 《大数据“互联网+”时代的能源》第二节中谈到,在互联网时代,人们会从基于移动媒体和社会关系构建的媒介渠道里面区分谁是入口级平台,谁是提供垂直综合信息的工具。当前入口级平台的竞争已基本形成寡头格局,微信、淘宝、百度、新浪微博和小米成为当前入口级平台的寡头应用,传统媒体由于定位失误等因素限制,已经失去了成为入口级平台的机会。他还对未来入口级平台的竞争进行预测:当前微信作为入口级平台具有绝对的优势,但是如果百度人工智能项目一旦获得重大突破,就会在人和人、人和物以及物和物之间形成更加有效的连接,并且在更加广义范围内实现资源配置和人们彼此之间的匹配、连接,这种智能化的匹配连接构成的平台和微信这种依靠自然人关系构成的社会关系相比具有重大价值,如果未来微信不能注入更多的人工智能因素,今天的地位将会被百度颠覆。他对传统媒体和其他不能成为入口级平台的媒体的未来发展方向和价值选择进行了论证: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在近性”优势,如社会资源、商业资源和人脉资源,进行垂直性信息服务,提高把流量转化为现实价值的变现能力,这也是和入口级平台进行对接的基本价值所在。他认为要想实现这种连接首先传统媒体必须完成从“两要素模式”向“四要素模式”的升级换代,即“内容+形式”向“内容+形式+社交+场景”转变。传统的内容型模式是两要素模式“内容+形式”,但是这种内容型模式只能保证价值的构成,不能保证它能够嵌入到社会关系中。因此需要切入两个新要素“关系”和“场景”。关系要素和场景要素的建立就是把价值产品跟社会进行关联,从而使传统媒体具备优秀合格的垂直服务能力,这是对接传统媒体“在地性”资源的一个最重要的战略选择。

二、大数据对传统媒体的价值有限。新华社新闻研究所唐润华研究员在 《如何认识大数据对传统媒体的价值》中,从数据、技术和思维三个方面来分析传统媒体面临的挑战,认为大数据对传统媒体的价值低于大数据对整个社会的平均价值,大数据给传统媒体带来的价值有限。但大数据对于传统媒体仍具有一定价值,主要体现在提高人员决策力和洞察发现力以及流程优化力上,因此传统媒体要树立数据意识,即量化一切的意识,把数据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树立技术意识,使媒介组织成为一个科技企业,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增加数据专家设计师等技术人员和编辑、记者相匹配;在生产方式方面,通过建立数据库,利用大数据发现新闻,完善新闻;在组织管理方面,要优化资源配置和生产流程,改造组织结构。

三、大数据对新闻行业的影响。美国太平洋大学传播系董庆文主任在《大数据与国家治理、新闻发展及挑战》的文章中,通过分析美国的纽约大学、太平洋大学等高校在数据新闻的教学研究和探索大数据对新闻业的影响方面的举措,进一步总结大数据对新闻业的影响:1.大数据对新闻提供了新的机会和挑战,美国的很多学校率先提供了相关课程,各大新闻学院正在探索新的模式与发展路径;2.大数据给新闻的同行带来了困惑;3.大数据将会改变新闻的制作、编辑等流程。

技术驱动大数据革命

一、充分利用大数据服务社会和行业。中国传媒大学沈浩教授在《大数据的价值与可视化传播》 发言中提出:1.大数据时代真的来临了,人类生产的信息90%是近两年生产的;2.我们要热情拥抱大数据,《爆发:大数据时代预见未来的新思维》 中核心观点就是人的行为90%是可以预知的,大数据就是人类行为数据;3.大数据对我们的社会、生活产生重要影响,通过抓取微博来了解他人生活方式和兴趣爱好,大数据分析可以有效对谣言进行预防以及追踪。大数据新闻是从数据中发现新闻的二次报道,挖掘新闻不靠直觉,大数据的实时在线分析是有效传播以及营销的基础。

二、注重本体理论、新闻格局和关联数据对数据新闻制作的影响,并将制作流程进行语义化构建。河北大学图书馆技术部主任任瑞娟在 《大数据背景下数据新闻的制作流程与语义构建》中提出,要构建数据新闻的语义构建,提升传播效率,本体理论和新闻格局理论为数据新闻的语义构建提供了理论依据。她还强调了关联数据对数据新闻的重要性,应该将本体、新闻格局、关联数据应用于信息管理、传播领域和数据新闻之中,讨论数据新闻的制作流程,并且将制作流程进行语义化构建,通过数据新闻的制作进行语义化构建、关系化设置、个性化推荐以及场景化设计的实现。

冷思考和人文思考路径下的大数据传播

一、大数据分析具有局限性,手机是最危险的终端,应该构建个人隐私、商业利益和政府监管三方平衡机制。中国人民大学匡文波教授在 《大数据带来的冷思考》一文中认为,大数据给人们生活和社会带来重大变革的同时还具有局限性,如不擅长分析世界观和人的感情,大数据的分析往往会偏离人们的偏好。他还通过举例来说明政府和商业机构是如何在未经当事人同意的情况下获取个人隐私的,并认为手机是人的器官的延伸,同时也是最危险的终端。他建议个人首先要保护好自己的隐私数据,防止被窃取;其次相关部门要完善个人隐私保护法规,确认隐私等级保护制度;第三要加强行业道德与自律,加强对数据的技术保护,塑造隐私保护文化氛围。要构建个人隐私、商业利益和政府监管的三方平衡机制。

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传播学研究带来挑战,大数据价值对上是绝对的升值,对下是绝对的贬值。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传播研究所姜飞研究员在《大数据的人文思考路径探索》中认为社交媒体提供给我们更多的讯息(message),扩涨了我们对与信息不确定的焦虑,这种焦虑使我们在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之间出现了很大的张力,所以讯息的提供也就逐渐取代了信息,我们现在的传播学研究对象由原来的基于大众传媒时代对信息传播所形成的大众传播理论,逐渐转向基于单个的媒介对于讯息传播的研究,那么数据给传播学带来的最大挑战就是数据化的思维、呈现和传播。大数据貌似给我们提供了由因果律走向关系律的逻辑认定,但是还面临着伦理上的如何定罪问题。姜飞研究员认为大数据的价值是对上绝对的升值,对下是绝对的贬值,老百姓是没有权利和资格来接近和使用这些大数据的,我们貌似在享受便利,但实际上变成了一个被消费的节点。

在研讨会的闭幕式上,央广网副总编伍刚发布了“大数据与全球传播变革”国际研讨会暨《中国保定宣言:数字时代的全球传播共识》,发出四点倡议:第一,主动拥抱数字化新时代,大力推进互联网+大数据创新驱动繁荣发展,提高人类生产力,推动信息经济增长;第二,以和谐的法律和国际标准提升网络安全,开发网络空间稳定和数据安全隐私保护标准,创造可信、负责任、可持续发展的传播环境;第三,提升面向未来的大数据媒介国民素养,改变和完善现有教育体系,推动以大数据、万物互联、云计算为创新经济引擎的研究教育投资,帮助青年学生满足全球经济的需求;发起建立跨地域、跨行业、跨国界的全球大数据与全球传播变革创新研究协作联盟,共同致力于促进全球自由贸易,实现开放、自由、多边、透明的数字地球传播新秩序。

猜你喜欢
传统媒体
微博与传统媒体新闻生产互动关系的探讨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当前传统媒体版权保护的难点及对策
传统媒体版权保护面临八大难关
论网络时代传统媒体的应对之策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
浅析传统媒体的优势与不足
传统媒体PK新媒体,向新媒体学习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