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一抹画韵来

2015-10-13 20:46张佳蕊
关键词:色调色彩情感

张佳蕊

王安石有诗云:“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借此来形容专题片的色调,亦极贴切。任何片子,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色调——冷色调、暖色调;明色调、暗色调;高色调、低色调;复合色调、单一色调……分类可谓林林总总。那么色调的基本定义是什么呢?简而言之,就是“画面色彩的总体倾向”,即画面究竟以什么样的主体色彩效果来呈现给观众。不过,本文篇幅有限,实难全面而系统地阐述“色调”这一概念,只能简要地就色调在影片中的运用原则来表述一二,希望能给业内同仁一点借鉴。

服从主题

一部片子的主题,既如同巍峨群山的主脉、浩荡江河的干流,又仿佛一个故事的主线、一个人物的鲜明性格。因此说,主题是重中之重,片中所有元素都要为主题服务,色调自然也无例外。所以,在决定片子应采取何种色调时,必须首先考虑主题的需要。如主题是轻松明快的,那么色调自然也应是明朗鲜亮的;如主题是严肃庄重的,那么色调也应是庄严肃穆的。非如此不能显出“服从主题需要”。

在根据主题需要来选择色调时,具体原则有三:一是先给片子下一个能“盖棺论定”的基调,即该片的主题是什么风格;二是根据主题风格,来决定“主题色彩”,即全片大致应运用哪些类色彩;三是将这些色彩通过配色技巧,应用到全片中去,从而形成该片独有的色调。

1993年斯皮尔伯格导演的《辛德勒的名单》,就是一部根据主题来选择色调的经典巨作。该片讲述了德国企业家辛德勒在二战期间倾家荡产保护了1200多名犹太人生命的真实历史事件。影片的主题是对战争的控诉、对人性的呼唤、对良知的救赎,那种纳粹集中营内的压抑与冷酷贯穿全片始终,因此,导演创造性地采用了黑白画面而非彩色画面,让黑白色调所形成的沉重来诉说出“凡救一命,即救全世界”的崇高主题。这种对色彩的创意运用,使得该片大受赞誉,成为世界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配合场景

片子是由一幅幅画面组成的,而每一幅画面,都有其时间背景和空间背景,这就是所说的“画面的时空特征”,也即画面的场景。脱离了时间与空间而去叙事的影片,目前还属于探索阶段,很难得见,因此本文在此不予讨论。既然画面是有场景(时空特征)的,那么就导致了每一幅画面表现出来的色调,实际上要与场景形成良性的互动,也由此,在选择画面色调时,必须注意配合好画面中的场景。

如何选择与场景和谐的色调?具体原则有:一是对场景进行合理而科学的界定,即画面应该表现出在什么空间和在什么时间;二是根据决定好了的时空,来选择该画面的出场色彩都有哪些;三是合理调配这些色彩,形成该画面的表现色调。

姜文导演的《阳光灿烂的日子》,讲述的是“文革”期间一名懵懂少年马晓军身处大时代中的青春与迷茫、苦闷与思考。影片表述的是在那个特殊年代里的故事,因此绝大多数画面中,都带有鲜明的那个时代的时空特征,其色调也是如此。全片主要运用了三种色彩:红,是那个年代随处可见的旗帜和标语,象征着马晓军的理想主义;绿,是那个年代人们的最常见颜色,象征着马晓军青春的酸涩;金,是太阳的颜色,全片大部分景物都在导演的指挥下,笼罩着薄薄的阳光,光芒普照世界,象征着那个年代以及马晓军的精神世界。这三种颜色,构成了全片的暖色主调,更昭示出了故事所发生的时空。姜文对色调的大胆运用,征服了观众的同时,也使《阳光灿烂的日子》成为各电影学院的常用教材范例。

渲染情感

正如“画面是流动的情感”,色彩也是有情感的。我们见惯了的红白灰黑,其内里所蕴含的深层情感,是值得每一名观众去关注和挖掘的。毕竟,不同的色彩,同观众的经验及记忆结合起来,自然会在其心里产生相应的色彩效应,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色觉心理”。比如看到紫色,总会觉得忧郁;看到红色,总会觉得热情;看到灰色,总会觉得压抑……因此,利用好色彩的总体表现效果即色调,会使影片的情感表达更为丰富起来。

在根据情感表达目的来选择色调时,其具体原则有:一是根据画面所要表达的情感来选择相应的色调,注意要根据常规所界定的色彩的感情定义标准来选择色调,比如红色象征光明、黑色象征无望等,不能主观去臆造色彩的感情定义;二是不可运用一种色调来表现过多的情感,以免表义不清、造成混乱。

陈凯歌导演早期的力作《霸王别姬》对色彩和光线的运用,都是新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案例。片子讲述的是段小楼和程蝶衣这一对伶人半个世纪的悲欢离合。全片有如一曲哀婉的当哭长歌,包含的情感充盈得溢出了画面。而导演主要运用了四种色彩为主、组合而成的色调——黑白红蓝。影片最开始时为回忆画面,运用的是黑白色调,带着压抑与沉重;他俩相扶相持、共同闯荡梨园时,画面是红色为主的暖色调,象征着温暖、成长、希望等积极情绪;他俩发生矛盾冲突时,画面为蓝色为主的冷色调、暗色调,象征着人性的丧失等消极情绪;最终程蝶衣自刭后,出现了短暂的白色为主的亮色调,通透明亮的白,喻示着决绝、极端等情感……再辅以光线营造出来的阴暗光调,全片犹如一幅旧画,始终游离着一种暧昧与模糊。而这正是陈凯歌费尽心思所要营造出来的气氛——似说还似非说,色调在其中功不可没。

展现画面

说到底,片子都是声画艺术,我们所谈论的“色调”这一概念,也是完全建立在“画面”这一基础上的,而更重要的是,人眼对任何画面的第一视觉印象,就是颜色。因此,制片者之所以对色调殚精竭虑,其实根本目的还是为了追求画面美,让色调成为画面表现力的构成部分。一个恰当的色调,可以将画面的感染与感动淋漓尽致地展示给观众,从而让观众迷醉于“视觉冲击”的震撼之中。

为了保证画面整体艺术效果的充分表达而选择适合的色调,其具体原则,一是和谐,要使色调与画面的其他元素如光调、构图等具有相对的协调与互动;二是冲击,即必须在第一时间内让观众的视觉产生震撼;三是统一,即整幅画面在常规情况下尽量不要出现对立的色调,以免画面飘离不定。

李安导演的大作之一《卧虎藏龙》对色彩及色调的运用,用业内人士的评价来说,已是“登峰造极”。片子所讲述的是江湖,其中最精彩的打斗场面“竹林斗剑”,更是其中之经典。玉娇龙与李慕白均一身白衣,在竹林之巅时而纵身驰骋,时而静立对峙,除了白衣以外,整幅画面均是一望无际的绿,万绿丛中两点白,既将两位主角勾勒得十分醒目,又凸显出了整个环境的唯美,仿佛一幅中国山水画。正所谓“泼墨点翠”,梦幻般的场景显得十分细腻,让观众的视觉审美回味无穷。片中类似中国山水画的画面表达还有很多,色彩的流畅让李安“色彩大师”的称谓实至名归。

加强叙事

让流动的画面尽可能地去完成片子的叙事功能,是所有片子成功的最佳途径。由此,凡是画面的构成要素,对叙事都有着或多或少的作用。色调也是如此,它对叙事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随着叙事进行而适当调整变化,从而使观众加深对故事的印象。因此说,色调对叙事的贡献,往往还是偏向于“补充和加强”。

那么如何让色调为叙事出力呢?其具体原则,一是根据叙事片段的叙事倾向来适时调整色彩的变化,以形成与叙事片段相呼应的色调;二是色调或者与叙事倾向同一,或者与叙事倾向对立,这取决于编导的策划意图;三是根据色调的视觉效应,可以调整叙事节奏的变化,如暖色调叙事节奏显快、冷色调叙事节奏显慢等等。

讲述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生平的传记片《末代皇帝》是意大利导演贝托鲁奇的力作,曾获得多项奥斯卡奖。该片令人称道的地方很多,而“运用色调以突出叙事背景”这一手法,同样得到了业内人士的高度评价。该片采用了双线叙事的手法,一条主线是溥仪从出生到日本战败被俘的经历,另一条主线是溥仪自关押到离世的经历。两条主线交错进行叙事,当讲述到前一主线的故事时,画面多用黄色、红色,并配以暖光,整体是暖色调、明亮色调,昭示着“皇帝”当时的荣华富贵、金碧辉煌;而当切换到后一叙事时,色彩就多为蓝、灰,整体为冷色调、暗色调,表现出“从皇帝到平民”后的那种清醒的现实。片中这种色调随叙事而变化的意图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并形成了独特的叙事风格。

色调究竟如何运用,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色调的运用实际上是体现了导演意图——采用什么样的色调,都是导演对影片自我理解后在屏幕上的色彩具化体现。由此看来,色调不仅只是色彩的简单整体形象,更是一部片子灵魂的切片。endprint

猜你喜欢
色调色彩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失落的情感
情感
湖光水色调
色调会说话
分离色调与色调曲线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神奇的色彩(上)
春天的色彩
In Spring!春之色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