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造船文化巡礼

2015-10-14 03:55逄秀莉
国防科技工业 2015年9期
关键词:造船历程江南

□ 逄秀莉

江南造船文化巡礼

□ 逄秀莉

今年6月3日是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150年华诞。这个位于长江入海口、始建于1865年、被命名为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江南制造局)、中国最老牌儿的官办企业已走过了150年的峥嵘岁月。

从她诞生之日起,就与国家的造船工业、国防工业,与共和国的命运息息相关。今天当我们回眸其光辉历程,探究其长盛不衰的秘诀时,会欣喜地看到,这个百年企业不仅创造了无数个中国第一,建造了一艘艘扬军威壮国威的战舰;更体现着国家有困难舍我其谁的豪迈气魄和担当,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已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江南制造局局记》是江南造船首部大事记,由魏允恭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撰修。它全面、真实地记录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从成立到局坞分立以来的发展情况,共分十卷,包括图表、建置表、官职表及各类奏折,是中国近代军事工业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献和重要史料,也是《江南档案》的前身。《江南档案》1991年起每年结集出版一期,目前已出版24期。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 1868年诞生的江南制造局翻译馆,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由政府创办、历时最久、出书最多、最重要的翻译机构。这个与“中国第一厂”相配合的出版机构的代表人物是徐寿、华衡芳和徐建寅。翻译馆创造性地命名了65个化学元素,其中有36个沿用至今;翻译出版西方书籍共计178种、699册(本)、1152卷,图片14068张。内容涉及当时许多新的知识领域,其中自然科学著作的数量和质量在晚清出版界独占鳌头。

格致书院与《格致汇编》近代中国自办第一本科技期刊。 1874年徐寿等人发起创办了“格致书院”,它实际上是传播近代西方自然科学和介绍工业技术知识的科学教育学术团体,是新式学堂的先声。它也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科技学堂。书院出版的刊物《格致汇编》,成为近代中国自办的第一本科技期刊。

《江南工人》创刊 1956年10月1日,四三六厂(江南造船)委员会决定创办《江南工人》报。创刊初期每周出一期八开一张,后扩大为每周出版四开一张;分为要闻、副刊、职工生产、生活、经验介绍等。该报是江南造船历史上第一份报纸,也是江南造船党委机关报。文革期间《江南工人》报停刊,70年代初更名为《江南通讯》,直至70年代末重新恢复《江南工人》报,至今已出版2950期。

各类史料集成1994年,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发行了《上海江南造船厂工人运动史》一书,记录了江南造船解放前的斗争史。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了《江南往事》,以质朴的语言回顾了从1865年至1949年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展现了江南造船厂的发展历程。200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共产党在江南造船厂80年》,回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江南造船走过的历程,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船舶工业中孜孜以求、不懈奋斗的足迹。

此外,《永绩号》《中国第一厂风采录》《上海江南造船厂工人运动史》《自强之路》等书,都以江南造船近150年的沧桑巨变为主线,把一个企业、一个行业的兴衰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在大的时代背景下展示江南造船及船舶工业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反映江南造船的纪录片在央视播出。2005年江南造船与凤凰卫视制作了两集纪录片《大国船梦》在凤凰卫视播出。10年后,四十集电视连续剧《大国船梦》制作完成。2008年6 月23日,以江南造船为主,反映中国近代民族造船工业百年历程的6集电视文献纪录片《蓝色角逐》,在中央电视台第七套黄金时段和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播出。该片从晚清洋务运动开始,全程记录了中国民族造船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程,跨越了140多年的时空。

2008年4月,江南造船与中央电视台在远洋航天测量船“远望6”上联合录制“沧海跨越——五一特别节目”,通过对新老造船人的访谈,讴歌了中船人的献身精神。在央视播出后引起社会广泛热议。

2013年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的大型电视系列纪录片《军工记忆》第一集,反映了江南造船建造的“中华第一舰”从立项到下水的历程,再现了中国水面舰艇现代化的新一页。

江南造船博物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83年12月27日,江南厂厂史陈列馆第一馆开馆;1995年9月14日,上海第一家科普教育基地在江南造船正式挂牌;1996 年12月9日,江南造船博物馆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市青少年教育基地;2005年,江南造船博物馆被中宣部列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该馆免费开放十余年,接待几十万名参观者,成为开展科普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

中国船舶馆。2010年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参展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由江南造船承担建设和运营的中国船舶馆成为世博会历史上第一个以船舶为展示主题的场馆。该馆创下累计接待游客668万人次的纪录。

上海历史保护建筑。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历史就是卢湾区的历史。上海市区有两条著名的马路“制造局路”和“局门路”,其名均与“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有关,以一个企业名命名道路,在上海绝无仅有。

2008年江南造船搬迁至长兴岛。老厂保留了8栋上海市历史保护建筑。其中紧邻中国船舶馆的一座二层木结构小楼是翻译馆,迄今已有147年的历史。翻译馆旁边的二号船坞是江南制造总局1867年建造的第一个船坞,曾建造4艘中国最早的万吨级轮船。1930年为制造“逸仙号”等大型军舰舰载水上飞机而修建的飞机库,1940年建造的江南造船办公楼,20世纪30年代的指挥通讯楼,40年代的国民党海军司令部等建筑,在江南造船维护修缮下仍得到完好如初的保存,昭示着江南造船深厚的文化底蕴。2013年,首家“国防科技军工文化园”在江南原址挂牌。

(作者单位: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猜你喜欢
造船历程江南
百年大党壮阔历程
百年大党 壮阔历程
百年大党 壮阔历程
百年大党壮阔历程 《百色起义》
小编有话说①
小编有话说②
小编有话说①
1~2月中日韩造船三大指标实现情况
SPP造船洽商10艘MR型成品油轮建造合同
不惧的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