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的实效性探索

2015-10-14 16:34马志杰
新课程·下旬 2015年6期

马志杰

摘 要:德育的实效性,把握时机进行教育,体验式教育,活动中育人,师生互信提高德育效果。

关键词:德育实效性;把握时机;体验式教育;活动育人;师生互信

参加工作二十多年了,并且大多数时间都担任班主任工作,在教育管理学生上,有酸甜、有苦辣,但有一个问题始终缠绕在我的心头,那就是如何教育学生效果会更好些?如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总结二十多年来的经验和教训,以下是我的一些想法和具体做法。

一、教育要把握好时机

我们大多数老师、班主任教育学生采取的方法是说理,给学生讲道理,也叫晓之以理,一般是就事说事讲理,如果学生犯了严重的错误,还有可能是训斥,学生道理似乎也明白了,但自己管不住自己,做不到,实践证明效果不好。多年来,我的经验是:教育学生,无论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还是导之以行,都要把握时机,我们把握得好,就会收到好的效果。

二、体验式教育效果好

我们通常的教育都是采用“说教”的方式,给学生讲清道理,往往大道理多,学生懂了,但做不到;还给学生提要求、定规矩,然后督促学生做到,学生有一种被教育的感觉,有一种受压迫的感觉,效果不好。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换种方式来处理问题,不直接告诉学生道理,而叫学生亲身体验,从他的口中说出道理来,我想效果肯定会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需躬行”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三、在活动中育人

学生的思想品德不是主观自生的,不是先天遗传的,也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社会思想道德关系的反映。这种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人是积极的活动者,从事着各种各样的社会性活动。也正是使受教育者在与人交往中,在接触所要传递的思想道德的某种物化形态的活動中,才能使思想道德传递给受教育者,并通过其内部矛盾运动而形成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

四、师生互信,提高德育效果

教育是教师按照一定的目的,采取一定的方式,对学生施加影响的过程。教育的效果如何,不取决于教师,而取决于学生对老师的接受程度,而学生的接受程度又取决于师生之间的信任度,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有多高,对教师所传递的教育影响的接受程度就有多高。用真诚唤起信任,去消除师生之间的误解和隔阂,就能提高德育的实效。

以上是我在实际工作中摸索出的自认为德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有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沈道蕴.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01.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