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政治教学中的情境导入

2015-10-14 16:34汤玉红
新课程·下旬 2015年6期
关键词:脊梁道德修养教材

汤玉红

高中政治课堂经常会出现老师照本宣科、内容枯燥、课堂气氛沉闷的现象。如何改变呢?要求教师通过巧妙的导入设计,调动学生,创造出学习、思考等与课堂教学目标相对应的情境,当学生在情境导入中思想活跃,积极发言,就能提高学习思想政治的积极性。可以说好的导入是打开学生兴趣之门的钥匙。

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情境式导入方法的认识。

一、以事例为情境导入

为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教材的内容,运用一定事例,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实际上就是“举例”,这应该是启发教学的重要手段。学生周围处处是活生生的进行思想教育的好素材,以此为切入口进行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例如,讲授教材第109页“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这一框的“在科学文化的陶冶中升华”时,让学生看实际案例,感悟到:不注重思想道德修养,即使掌握了丰富的知识,也难以避免人格的缺失,甚至危害他人和社会;只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才能运用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为社会造福,才能坚定理想信念,更自觉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也启示学生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以提高科学文化修养。

二、以歌曲为情境导入

歌曲最大的好处是从听觉上吸引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音乐声中不知不觉进入教学内容。例如,教授教材第71页“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这一框,就让学生先听张明敏演唱的《我的中国心》这首歌,在音乐声中,学生强烈地感受到香港歌手张明敏浓浓的爱国之情。然后上课再讲“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就顺畅得多了,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明显提高了许多,学习热情也高涨起来。又如,在上“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就让学生欣赏在去年中国好歌曲总决赛中获得冠军的霍尊原创歌曲《卷珠帘》,这首浓墨重彩的中国古韵歌曲,经过霍尊细腻舒缓、唯美动听的演唱,令人为之动容。在这种意境中设问,这首歌曲为什么得到那么多人喜爱呢?这样讲授“大众文化”就容易得多了。

三、以问题为情境导入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状态,精心设计一些富有启发价值的问题,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索,然后发现“为什么”,最终找出问题的结果。

爱因斯坦说:“创造性地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既丰富了知识,又增长了智慧,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展开想象、开发智力。例如,讲授教材第71页“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在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一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悲观的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为了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自尊心,鲁迅先生写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在这篇文章中鲁迅先生提到了“中国的脊梁”,他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对这一段中的“中国的脊梁”,应该怎样理解呢?以这一问题为情境很自然地就引出了“中国的脊梁”就是“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四、以对比为情境导入

运用对比教学,会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印象更深刻,记忆更长久,也能强化学生理解所学内容。例如,讲授教材第7页“文化是什么”,有一组发生在公共汽车上的镜头。有两幅图:一幅图是一位西装革履的男青年在公交车上抽烟呛人;另一幅是一位稚气未脱的学生给老人让座。对照这两种情境,让学生思考“谁更有文化?”答案就不言而喻了。又如,教材第44頁“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观点“传统文化是财富。它搭起了我们前进的阶梯,维持着我们的社会秩序,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认同感,为我们的精神提供了栖息之所。”

五、以反思为情境导入

让学生通过反思,清思路、找问题、寻出路,从思想上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达到不断积累提高。例如,教授教材第87页“文化生活中的‘喜与‘忧”,关于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的影响有两种不同的判断:观点一“大众传媒为低俗化的文化消费推波助澜,助长了狂热的‘追星现象,一些落后、腐朽文化借助大众传媒肆意扩散。”观点二“大众传媒使内容丰富、格调高雅的文化作品得到更好的传播。人们在紧张的学习和工作之余,看看电视,唱唱歌,读读报刊、书籍,玩玩电脑游戏,满足了精神上的需要。”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反思应该如何看待大众传媒的发展。

通过教师创造的各种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课堂在情与景中扩大,幻化成教学的各种意境。发挥好课堂教学中的情境效应,不仅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张丽丽.高中政治课堂生活情境的创设浅谈.新课程学习:中,2011(06).

编辑 李建军

猜你喜欢
脊梁道德修养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党是民族的脊梁
脊梁
我们的脊梁
教材精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价值与教学改革探索
教材精读
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考
岭南文化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