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引入语文课堂的研究

2015-10-14 04:32芦潇
新课程·下旬 2015年6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课堂研究

芦潇

摘 要:传统文化是民族发展进步的源泉,而继承发展传统文化是语文课堂的重任,语文课堂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应该继续强化传统文化的传授,无论是在教材、教师还是学生方面都值得改进,并且在语文课上从听、说、读、写各个方面逐步加强对学生的培养。这样学生的学习就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优秀的传统文化也会影响每个学生的“生命全域”。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课堂;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而语文作为较于其他学科有更多人文性的学科,在弘扬传统文化、启迪学生人生方面更应该发挥作用,让学生的发展根植于充满传统文化的课堂,让传统文化的氛围充满我们的语文课堂。

一、语文课堂中传统文化的存在方式

作为引入语文课堂的传统文化,其渗透面是广泛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教材作为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重要依据,必须注重传统文化的设置,例如,文言文、古诗词等。以高中语文人教版的五册必修教材为例,共涉及古诗词22首,文言文共17篇。然而语文教材的知识容量毕竟有限,教师可以在学习课文的同時对传统文化知识进行补充,这样不但有助于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增加学习兴趣,同时又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文化的陶冶。例如,在学习必修三第一单元《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教师不仅应该指导学生这篇课文的主题、内容、人物性格等等,同时还应该点拨学生这篇课文出自《红楼梦》这部经典中,是一个朝代历史背景、传统文化的缩影,所以,可以适当补充给学生清朝的礼仪习俗、建筑风格、等级制度等传统知识。语文课堂上“教教材”不可取,然而我认为只是“用教材教”也不能够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和求知欲望,语文课堂传统文化的氛围应该是自始至终的,每个细节是都可见的。在课堂上“教学相长”的同时,养成学生“尊师重教”的礼仪习惯。教师还可以通过板书教授学生书法的写作,让学生感受书法这种国粹的魅力。

二、传授传统文化的语文课堂存在的问题

1.教材

2014年3月,教育部颁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了虽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断加强,但是仍然需要强化的问题。也就是说,在语文教材中,涉及传统文化的比重还应该适当增加,教材中编入的不应该只是诗经、楚辞、唐诗、宋词这些司空见惯的学生早已有所耳闻的内容,更应该从培养学生影响学生一生的人格发展考虑。当然这种传统文化篇目也不应只是量的增加,如果为了只是文言文的积累也是顾此失彼的做法。

语文教材不只是教科书一种,这一人文性浓郁的学科更是生活的反映,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诸如,教学视频,戏剧表演等,都可以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教材,也是传递传统文化的途径。

2.教师

教师要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积累,有积淀的基础上的讲授才会有历史的厚重感,才不会只是教案的复述,或者在课文之外问题的束手无策。然后,在此基础上全面备课,由于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悠久,所以,备课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可能提问的问题,可能涉及的知识,这样有准备的课才能有底气地上,有针对性地讲,学生才能有切实的收获。

新时代的语文教师不应该只是照本宣科的教书匠,而应该时刻做好学生的领路人。例如,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书法写作能力,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有一定的朗诵能力,让学生可以更身临其境地感受古文的韵律,甚至是一点绘画能力,学生可以更深刻地了解语言的美,更甚至是一点写作文言文、古诗词的能力,这样教学的时候更透彻,知道作者表达时的所思所想。这样的教学才能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在考试的指挥棒下,充满传统文化气息的篇目不应该只是考试的牺牲品。教师习惯性地将古文的翻译作为重点,将学生的背诵作为目的,这样的课堂难以有美的享受,更没有兴趣可言。有些甚至是只学习考试的重点部分,然后死记硬背,这样的学习脱离了文章内容,考完试后学生都不知道课文内容,变成为了考试而学习。传统文化不是一朝一夕能体会的,是潜移默化的过程,只要教师肯教,学生时间久了就能够感受到它的魅力,抛开考试的压力,不是开篇就讲背诵的任务,在相对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生自然能学到他们所关注和感兴趣的内容,然后教师再加以引导,考试的要求也肯定能达到。

3.学生

现在的学生在考试的压力下,面对古代经典篇目的阅读缺乏耐心,缺乏兴趣的培养,因此,刚接触就感觉难以读懂,很快就放弃了,所以,对传统文化感受不深,所学的经典篇目也是蜻蜓点水,没有深刻的印象,更难以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创新。社会的极速发展伴随的是浅阅读的盛行,浏览式的阅读,猎奇式的阅读,多数人很难俯下身子去阅读文化气息浓厚但是需要时间思考的传统文化内容,学生极少有人能自觉领略传统文化的内容。

三、传统文化更深层次进入课堂的策略

1.听

语文课堂中传统文化的传授应该是多角度的,在学习古代诗文时应该不只是教师讲、学生听,很多时候应该让学生听一听名家的朗诵,很多时候古代的诗文不是作者自己默默写成的,而是一时兴起的吟唱,抱有感情的唱和,配合音乐的填词等等,听一听别人读的字词,听一听音乐的感受,学生更能够感受传统文化的韵律美。这也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使语文课程做到“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2.说

早在之前,朱自清在《再论中学生的国文程度》中就说:“中学生应该诵读相当分量的文言文,特别是所谓顾问,乃至古书。这是古典的训练,文化的教育。一个受教育的中国人,至少必须经过这种古典的训练,才能成其为一个受教育的中国人。”由此可见,诵读古文的重要意义。诵读可以领略诗文的韵律美、节奏美、意境美,培养语感和提高口语交际能力,领略中华民族的语言魅力,提升语文素养。古诗文比其他经典更需要读出来,《赤壁赋》的大气磅礴,《声声慢》的凄婉哀伤,《蜀道难》的浪漫豪放等等。

3.读

新课标中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将语文教学由“认知领域”调整到“生命全域”,当语文课堂的时间有限,语文教材的内容有限时,传授传统文化就要是伴随学生始终的,在语文课堂上应该注重学生经典古诗文的阅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让阅读不再枯燥,让学生喜欢传统文化,在课程紧张的同时应该保证学生诵读经典的时间,给予学生自由读书的空间。广泛的阅读可以触类旁通,吸收古代文化的营养。值得一提的是,有的经典古文,尽管在教材中没有提到,教师可以将它放到课堂上来统一阅读学习,让学生真正领会文化含义,而不只是让学生课下走马观花式阅读。

4.写

语文课堂上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不应该只停留在听说读上面,而应该尝试写作,即学习古人的方式用文字将自己的内心表达出来。学以致用,学习古文的最终目的还在于应用,在于将古人的表达方式转换为自己的方式,能够有声有色,或者在表达与古人相同感受时拿来引用。

语文课堂中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授,一定不是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为了考试而加大积累量,而是让学生充分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而受用终生。

参考文献:

[1]区培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语文课堂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