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专业”“集团化”实训基地建设与实践

2015-10-14 16:40孙红梅
新课程·下旬 2015年6期
关键词:集团化校企基地

孙红梅

一、实训基地的建设

从多年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实践过程来看,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模式以及依托企业建立的校外实训基地出現了一系列体制机制问题,基地建设一般也是学校热、企业冷。在这诸多问题中,防火管理专业(工程技术方向)以“一对多”校企联盟有效模式构建校企合作平台,学生到生产一线进行实习实训,接受实践锻炼,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一对多”校企联盟有效模式较好地改善了企业不积极的现象,奠定了“小专业”“集团化”实训基地建设的基础。

基于“一对多”校企合作联盟的“小专业”“集团化”实训基地建设,是在符合高职教育内涵、遵从高职教育规律和顺应市场规则的条件下,进行组织结构的建立及运转的创新。校企合作联盟模式不仅有利于学校为多家企业培养人才,还可以以学校为纽带,将合作企业有机组织起来,展开人才培养方案研讨、交流,使学校与各企业之间形成密切的合作关系,进而提高高职教育为社会服务的能力。

探索高职教育办学新模式,创建“以联盟求发展”的新理念,实现“以共融求共赢”的教育目标,在有效整合办学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实现新突破。从防火管理专业(工程技术方向)与企业合作的实践来看,“一对多”校企合作联盟是好的,不仅促进了合作方的发展,还体现了合作的深度操作。在联盟委员会的指导下,通过学校秘书处的努力,各委员会纷纷就各个具体问题开展研究,探寻问题解决办法,寻找操作途径,不断提升合作水平,促使资源优化配置,使“一对多”校企合作联盟更好地运转,并将其运用到其他高职专业的教育中。

二、实训基地的完善

实训基地建设是提高专业应用能力不可或缺的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生掌握生产技能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对于防火管理专业(工程技术方向)这样小的专业,服务的是小的领域,工作单位是“小”的公司,如何组织实现实践教学过程,需要用新的思路加以解决。实践中,总结出“小专业”“集团化”的思路,通过构建“一对多”校企合作联盟的形式,建设学生实习实训校外基地,实现学生到生产一线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的目的。

“小专业”是以我院的防火管理专业(工程技术方向)作为对象,“集团化”是指消防工程及管理领域中的企业自愿在合作章程框架下所组成的集合体。以搭建起来的“一对多”校企合作联盟为平台,以“集团”的方式实现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因此“小专业”“集团化”实训基地建设会较好地解决高职教育如何背靠行业、依托企业实现人才培养的问题。基地建设的初始想法就是要在市场的作用下,且遵循高等教育基本规律进行创新,走出一条校企合作的新路,形成一种依托企业集合体学生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的有效机制。

“小专业”“集团化”实训基地建设是以校企合作章程为基础,企业自愿参加,通过学校、企业有效协调创建的人才共同培养、成果共同享有的校企合作集合体,呈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基本形态的“集团化”办学模式。基地建设较好地发挥了学校、企业的积极性,解决了该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问题,也较好地解决了企业需要人才时能及时补充的问题。因此,“小专业”“集团化”实训基地有别于目前学校依靠非市场化的协调各企业建立的实训基地模式。基地建设成果还可预知专业办学的规模,明确教学内容、就业的基本信息,避免了高职教育的盲目性。同时,企业也能够预知学校培养人才的规格,为企业稳定发展在人才需求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学生跟岗实习、顶岗实习、就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三、实训基地建设实践中的互融

“小专业”“集团化”实训基地建设与实践有效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落实。专业办得怎样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上,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主要取决于制订者对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的认识,现实、可实施的人才培养方案,一定有企业的参与和审定,依托学校和企业资源精心组织实施,且要符合高职教学规律,符合市场规则,培养出来的学生一定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学习能力。

防火管理专业(工程技术方向)根据“小专业”“集团化”实训基地建设与实践,完善了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设计,企业提出了很多具体的建议,在方案中得到体现,如消防系统的设计一定要与施工经验结合起来,否则会出现高谈理论、参与实践能力不强的现象。在执行中除了跟岗实习、顶岗学习外,在校内教学中也不断与企业沟通,注意细节的实施。实践证明,校企共同制订的“2+1”人才培养方案教育模式及1个核心(消防系统)、2个重点(防火管理、防火规范)、3个掌握(工程CAD、工程造价、综合布线技术)为核心的“123”课程体系是较好的,也是可执行的。防火管理专业(工程技术方向)的毕业生已经成为沈阳地区消防工程领域不可忽视的骨干力量,并向其他工程领域辐射。近两年,在校学生还未实习就已得到部分企业的青睐,由于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持续得到企业支持,定将显示出更好的发展前景。

“小专业”“集团化”实训基地建设与实践,实现了动态式“订单”人才培养。集团企业根据近几年企业人才需求规划,向学校提出建议要求,学校根据企业需求制订招生计划,从而使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用人数量处于基本动态平衡的较为理想状态,进而实现了动态式“订单”人才培养的目标。也就是说,企业人才需求的现实往往是动态的、少量的,但就整个领域来讲又是大量的,基地建设共同培养的人才会使“集团”企业根据当年人才需求情况吸收毕业学生,企业间吸收的学生量呈现的是互补状态,具有动态式“订单”人才培养特征。基地建设与实践对办学规模及办学效果有很大的提升,最突出的是把原来束缚双方的加锁打开,充分表达各自愿望,实现了各自的目标要求,进而达到企业满意、学生满意、家长满意、学校满意的目的。

“小专业”“集团化”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凸显了高职教育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现代职业教育特征。一是企业作为人才需求方,积极地参与了学校的教学计划,使学校的教学计划内容具有职业性的特点,实施上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承担,形成双导师制,企业成为另一个教学主体;二是具有“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的形态,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根本宗旨;三是校企双主体育人,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双导师教学,明确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的企业员工和职业院校学生双重身份,签了学生与企业、学校与企业两个合同;四是根据专业特点,因材施教,探索了新的培养形式,形成自身发展特色。基地建设与实践有效体现了校企共同传授知识、培养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具有现代职业教育特点,显现出了现代学徒制师徒基本关系。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也在不断变化,我国职业教育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将工学结合,使校企合作更好地发展,使企业、学校、学生三个利益主体实现共赢,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有效机制,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两个校企合作主体的作用,采取科学有效的资源配置,寻求更佳的教育办学模式,才能推动高职教育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高志彦.就业导向:高职教育新的发展观[N].中国教育报,2004.

注:本文系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研究2013-2014年度一般课题(课题编号:GHYB13266)研究成果。

编辑 赵飞飞

猜你喜欢
集团化校企基地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甘南藏区学前教育集团化发展的实践探索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我的基地我的连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打造集团化医疗航母
集团化 分级诊疗的催化剂
集团化 分级诊疗的催化剂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