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幼儿选择性信任现象的研究综述

2015-10-14 01:04苏晶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9期
关键词:年龄

苏晶

摘 要:选择性信任指人们在面对不同信息传达者时,能依据信息的正误区分出他们的可信赖度,从而有选择地相信某些传达者。国内外有关3-5岁幼儿选择性信任的研究丰富,基于此,探讨信息提供者提供信息的准确性、信息提供者的个人特征、知识领域、动机以及来自旁观者的线索等因素对幼儿选择性信任的影响,并指出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领域。

关键词:选择性信任;年龄;信息提供者

中图分类号:B8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5)09008204

引言

个体所掌握的知识有很多是来自他人的传授,有些来自其他社会成员或群体,有些来自大众传播媒体。但这些来自外界的真假难辨、良莠不齐的信息,相对于一手资料而言,人们很难去亲自证实它的真伪,当信息的可靠性无法被甄别时,我们就有可能被他人有意或无心传递的错误信息所误导。儿童期是智力发展与知识学习的最重要的时期,儿童对于知识的获得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言语交流。但当他们面对成人都难以分辨其真实性的诸多信息时,他们能否区分信息的正误,又如何判断信息传达者是否可信?这也是儿童认知发展心理学家所探究的问题。研究发现,儿童并非全盘接受来自自身经验之外的知识和信息,而是有选择性地采集信息。心理学对幼儿选择性信任现象的研究还属于新兴研究课题,近年来,以Harris和Corriveau等为代表的一些儿童心理学家开启了一个新兴的发展心理学研究领域,即考察3—5岁儿童对信息提供者陈词的选择性信任(selective trust in testimony)。

一、幼儿选择性信任研究的实验范式

1经典物品命名实验范式

该范式是由Clement等人(2004)研究3—4岁幼儿选择性信任现象时首次提出的,考察了信息传递者对物品命名的准确性是否会影响幼儿对其的选择信任。在实验中,主试通过视频片段向被试呈现测验任务,分别对应3个熟悉物品命名测验和3个新颖物品命名测验。具体的实验程序如下:每一个呈现给幼儿的视频片段,均出现三个相同的演员,一名男士会在桌上呈现一个不同的物体,并分别向身边的两位女士提问,让其对物品命名。在3个熟悉物品命名测验中,男士所呈现的均是幼儿熟悉的物品,其中一位女士总是能正确命名物品(可信赖者),而另一位女士总是错误命名物品(不可信赖者)。随后,进行3个新颖物品命名测试。此时呈现的均是幼儿不熟知的物体,两位女士给出相冲突的答案A及答案B。主试稍做停顿后询问幼儿:“你能告诉我这是什么吗?是A还是B?”

2物品命名的相对准确性实验范式

Pasquini等人(2006)认为幼儿在现实生活中很少会遇到以往研究中的提供信息完全错误的信息提供者以及提供信息完全正确的信息提供者,而是经常会面对提供信息相对准确性不同的信息提供者[1]。因此,他们首次提出了物品命名相对准确性的实验范式。该范式对两名信息提供者的准确性进行了调整,由以往的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调整为三组不同的相对准确性。在熟悉物品命名测试中两位信息提供者回答问题总的准确性不同,每个被试要面对三种不同的相对准确性情境,分别是:100%vs.0%(一位对4个熟悉物品的命名完全正确,另一位对4个熟悉物品的命名完全错误)、75%vs.0%(一位对3个熟悉物体的命名正确,1个熟悉物体的命名错误,另一位对4个熟悉物品的命名完全错误)、100%vs.25%(一位对4个熟悉物品的命名完全正确,另一位只对1个熟悉物品命名正确,其余3个均命名错误)。随后,进行检验性测验。主试依次向被试呈现4个新颖物品,并询问被试:“你能告诉我这是什么吗?”在被试称不知道或错误命名物品后,主试让其在两位信息提供者中选择一位来告知他正确答案。但当两位对新颖物品的命名出现冲突时,主试询问被试令其从中选择一个自己认可的命名。最后,主试询问被试,两位中哪个擅长回答问题,哪个不擅长回答问题。在其做出回答后,再次询问被试那些不擅长回答问题的信息提供者,为何总是回答错误,是由于他们真的不知道答案还是假装不知道。

二、幼儿的选择性信任现象

国外对于关于幼儿选择性信任问题的研究历史还很短暂,主要集中于Harris、Corriveau和Koenig等人2004—2009年的相关研究(Clément,Koenig,& Harris,2004;Koenig,Clément,&Harris,2004;Koenig & Harris,2005;Jaswal & Neely,2006;Pasquini,Corriveau,& Koenig,2007;Corriveau & Harris,2009),这些研究主要探讨了国外幼儿选择性信任能力发展的年龄特点和影响因素。

Clement等学者(2004)采用经典的物品命名任务范式,考察了3—4岁幼儿对不同正确率的玩偶所形成的选择性信任。结果发现,在面对不同信息提供者时,3岁幼儿已经能够将他们提供的信息与自己已有的知识做比较,然后根据正确率区分出可信任和不可信任的个体,并对他们随后的行为表现进行预测。Koenig和Harris(2005)等认为,这种基于信息判断的选择性信任很可能是幼儿早期信任的社会认知基础[2]。在日常生活中,儿童乐意去接受成人所提供的信息,甚至有时候这些信息与自己的亲身经历相冲突时也是如此。当一个3—4岁的儿童没有理由去怀疑成人信息提供者的可信度时,他们更倾向于接受成人而非同龄的儿童信息传达者所提供的信息[3]。Pasquini等(2007)研究发现,4岁幼儿已经能区分不同信息提供者准确率的相对高低而偏好相对准确或犯错较少的个体[4]。Corriveau和Harris(2009)的进一步研究发现,幼儿的这种选择性信任至少能够持续1周[5]。

这些研究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即 3 岁幼儿仍没有发展出稳定的选择性信任能力;4 岁幼儿已经发展出较为稳定的选择性信任能力,即能够依据信息提供者先前提供信息的准确率,对他们的可靠性进行判断,从而拒绝那些先前准确率低的传达者。

我国学者张兰萍等人,在一项关于幼儿基于信息判断的选择性信任发展研究中,将幼儿选择性信任定义为:“选择性信任指人们在面对不同信息传达者时,能依据信息的正误区分出他们的可信赖度,从而有选择地相信某些传达者。”[6]他们在研究中,采用物品命名任务的模式,首次将研究对象的范围扩展到更小的2岁幼儿,并对60名2—4岁幼儿的选择性信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幼儿的选择性信任是从3岁产生并发展起来,这同Harris等人以美国幼儿为被试的研究结果一致;选择性信任一旦形成,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基于信息判断的选择性信任可以迁移到人际信任的其他方面。随后,张兰萍等人又将幼儿的选择性信任与社会行为联系起来,探讨了幼儿选择性信任与亲社会行为及决策判断的关系。结果显示,3—4岁幼儿形成选择性信任后,其随后的亲社会行为会更多指向可信赖个体;幼儿的决策判断明显受到可信赖者的影响,即更倾向于选择可信赖者的推荐[7]。此外,我国学者王颖进一步研究了幼儿选择性信任能力的发展机制问题,结果表明,幼儿选择性信任能力发展随着幼儿年龄增长而提高,其发展的起步期是3岁,转折期是4岁,高峰期是5岁[8]。 以上研究均显示,即使是年幼的学前儿童在信息源的选择上也是具有怀疑与批判精神的。3岁的儿童已经形成了选择性信任能力,并能够依据不同的策略对信息提供者的可靠性进行判断,从而选择更可靠的信息提供者。那究竟是哪些因素影响幼儿的选择性信任?下面我们根据已有的研究和理论对影响幼儿选择性信任的因素进行探讨。

三、幼儿选择性信任的影响因素

1信息提供者提供信息的准确率

幼儿在面对不同信息提供者提供的冲突信息时,会依据他们先前提供信息的准确性作出选择性信任,从而选择更可靠的信息提供者。Koenig,Clement和Harris(2004)的一项研究中,大多数的4岁儿童面对两名不同的信息传达者,且其中一名信息传达者对多个熟悉物体的命名完全正确,而另一名信息传达者对多个熟悉物品的命名完全不正确。在接下来的对不熟悉物品命名实验中,儿童更倾向于选择信任之前信息提供完全正确的传达者。而且,信息提供者在物品命名上的知识丰富性还可以延伸到物体功能的描述上,儿童更多地选择向有丰富知识的个体寻求帮助[9]。此外,这种基于信息提供者可靠性的选择信任能够覆盖儿童已存在的选择偏好。例如,尽管相比同龄儿童,3—4岁的儿童更偏好接受成人传达的信息,然而一旦成人被证明提供了不准确的信息时,儿童反而会选择能够提供准确信息的同龄儿童[3]。同样地,当3—5岁儿童所熟悉的老师被证明提供了不准确信息时,儿童会转而选择相信能够提供准确信息却陌生的老师所说的话[5]。

以上的研究都是在信息传递者提供信息完全准确或完全不准确的条件下进行的,但是实际生活中,幼儿面对的更多是提供信息相对准确性不同的信息提供者。Pasquini,Corriveau,Koenig和Harris(2007)的研究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调整,幼儿们在实验中将接触到提供信息准确率对比差异性越来越小的两个信息提供者,分别是100% vs 0%组,100% vs 25%组,75% vs 0%组以及75% vs 25%组。结果发现,3岁幼儿只对提供100%准确信息的个体表现出更多的信任,而4岁幼儿在各种准确率情境下均相信那个准确率更高的信息传递者[10]。这一结果显示,3岁的幼儿很难信任曾提供过不正确信息的信息传达者,而4岁的幼儿已经能够依据不同信息传达者所提供信息准确率的高低,再去判断谁更值得信任。

2信息提供者的个人特征

过去的研究显示,学龄前儿童至少依据两种不同策略去选择不同信息提供者的冲突信息[11]。一种策略是,幼儿在选择信息提供者时,会将他们过往陈词的准确性考虑在内。另一种策略是,幼儿依据信息提供者的个人特征做出选择性信任。例如,儿童对信息提供者的熟悉程度,信息提供者的口音以及面部特征。幼儿自4岁起都偏好寻求并接受相对熟悉的信息提供者,但是他们也会根据其最近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对这一信任程度做出调整[5]。此外,Taylor(2013)的研究中发现,当幼儿依据先前经验判定两名信息提供者同为可信赖者或不可信赖者时,幼儿更偏好于选择信任与自己性别相同的信息提供者[12]。Kinzler,Corriveau和Harris(2011)的研究发现,4—5岁的儿童倾向于选择信任带有本地口音的信息提供者,即使信息的提供不需要言语沟通,且两名信息提供者所提供的信息均无任何意义[13]。但儿童一旦发现本地口音的个体提供了不准确的信息,他们就会转而相信能够提供准确信息的非本地口音的个体[14]。最近的一项研究显示,从3岁开始幼儿就可以基于面孔进行信任判断,即基本能够与成人一样对陌生面孔作出是否值得信任的判断,这种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强,并且这种信任判断策略更加趋于保守[15]。

3信息提供者的知识领域

在面对不同的信息提供者时,其先前陈词的准确率是影响幼儿选择性信任的重要因素。但一个信息提供者陈词的高准确率可能来自侥幸的猜测或是其他人的帮助,并不能真正反映他的知识储备或个人能力,幼儿若依据先前经验便给信息提供者贴了可信赖或不信赖标签,可能导致他们拒绝了准确的信息提供者或接受了不准确的信息提供者。研究发现,幼儿对他人的选择性信任已不仅仅基于信息提供者过往陈词的准确性,4岁幼儿已经能够正确区分出知识渊博的信息提供者和仅仅提供了准确信息者,相对于有其他人帮助的信息提供者,幼儿更倾向于选择信任无任何人帮助但仍能提供准确信息者[16]。此外,有研究证实,4岁幼儿已经知道不同的人掌握着不同的知识领域,在面对不同问题时他们会选择更擅长者来回答,且儿童不会认为某一领域的专家同时会通晓另一无关领域,即不存在晕轮效应,但儿童认为某人对某一领域的无知会导致他对另一无关领域的无知,即存在音叉效应[17,18]。

4信息提供者的动机

猜你喜欢
年龄
忘记年龄
1分钟告诉你最佳怀孕年龄
年龄差不变
猜年龄
猜年龄
我们都在年龄里生死
TOO YOUNG TO LOCK UP?
算年龄
刑事责任年龄是否该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