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学生“畏难心理” 提高写作教学效率

2015-10-15 10:24周蕾
创新时代 2015年9期
关键词:范文文章作文

周蕾

教师讲授了很多写作技巧,可是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依然是题材陈旧、语言贫乏,甚至是“满纸荒唐言”。为什么会这样?笔者曾经与多届学生交流过这一问题,总结来看,很多学生都表示对于写作总是存有一种“畏难心理”,一听见写作,第一反应便是“没什么可写”的;一看见文题,直觉便是“不知道如何下笔”,对于教师平时的写作指点更是抛到了九霄云外。可见,这均是“畏难心理”在作祟—因其畏惧,便无心细思慎想,最后当然只剩下“胡编”这一个途径。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我们首要解决的便是帮助学生消除“畏难心理”。

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一直在寻找解决学生写作“畏难心理”的途径,现将一些做法总结如下。

一、引导学生观察—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我曾以“精彩的—”为题布置初三学生写作。一见文题,学生们便忍不住议论开了,“我们现在每天只知道考试、做练习,还有什么精彩可言。”“精彩?早就不属于我们了,改成‘痛苦的—倒是有很多内容可写了呢!”……学生们的议论,在我的意料之中,我微微一笑,说:“大家是否觉得无内容可写?”“是的!”全班学生异口同声地响亮回答。“好吧,那就让我先举一个例子。”稍一停顿,引起了全班的兴致后,我继续说:“我知道大家最近都在准备英语口语考试,而且每天都有一定的背诵任务。所以一下课,凡是有英语老师的办公室门口都会排起‘等候过关的长龙。不知大家观察过这条‘长龙没有?”见学生面带不解,我继续说:“我观察了,发现排队等候的同学会显示出不同神情。有的同学面带焦色,频频探头,似嫌队伍移动太慢;有的同学虽也排队等候,却并不关心队伍的‘进程,嘴里还总是念念有词;还有的每次下课铃响便慢慢地走到‘长龙的末尾,不急也不念叨,等上课铃响便又如释重负地踱回教室……”讲到此处,我发现同学们都露出了会意的窃笑,便问:“为什么会有许多不同反应呢?”同学们纷纷发言说,有的是因为胸有成竹想早点“过关”;有的是尚无十足把握所以抓紧时间巩固;还有的是知道自己还过不了关,排队只是充充场面,聊以自慰罢了。此时,我话锋一转,引导学生:“你们看,就这么短短的下课十分钟时间,就这样一件普普通通的每天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件,同学们的表现难道还够不上精彩吗?”看见学生不由自主地点头表示赞成我的意见,我又说道:“其实,精彩的不仅是排队背书这一幕,我相信只要仔细观察身边的每一个生活细节,你们也一定会像我一样发现很多精彩的瞬间的。”于是,我将此次写作时间推移了一个星期,并要求学生利用一周的时间仔细观察生活,以便从中选择写作素材。同学们如释重负的同时也显现出了一种信心。事实证明,经过了一番引导、启迪,学生此次写作杜撰的成分大大减少了,有以午餐时同学不同的进餐状态为素材的,如“精彩的午餐时刻”;有以上学、放学路上的所见为素材的,如“精彩的一幕”;还有同学干脆以这节作文引导课为素材,如“精彩的作文课”。虽然此次写作依然存有不少问题,但是我发现同学们的文章素材比以前真实可感多了,精彩的段落也比比皆是,与以往写作相比有了明显进步。

实践给了我很大的信心。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也许我们难以改变学生的生活现状,难以做到使他们的生活在短时间内丰富多彩起来,但是我们可以引导他们学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教会他们如何去观察生活,帮助他们在平淡中挖掘不凡。这样,学生自然会对“关注生活,感受身边小事,表达情感从小处着笔”有深层次的认识,写作素材当然也就随之丰富了。这就可以从根本上杜绝“胡编”,解决“没内容可写”的问题,为达到“我以我手写我口”的写作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优化点评方式—解决“怎么写”的问题

当然,有了写作素材,也并不是意味着所有的学生都能写出精彩佳作来。在仔细分析学生习作的过程中我发现,有部分学生选择了不错的素材,但就是不知道如何运用有效的语言来表达,就如同一具雕像,空有骨架而没有血肉,甚者还会出现词不达意的现象。那么,如何帮助学生解决这一问题呢?起初,我选择在学生写作之前精心指导的方式。例如,仔细讲解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在写作中运用的方法及好处;选择优秀范文进行朗读等。但事实告诉我这种教学方法的效果并不明显。这令我不得不反思:学生尚未进行写作实践,也就不明确自己的表达困难点在哪,正因为没有这样的“学习需求”,所以学生对于教师的写作技巧指点也就无法深刻领会,这样的“写前指导”也就流于了形式,甚至会让学生产生“我不行”的感觉,诱发他们的“畏惧心理”,让写作变得更加举“笔”维艰。

于是,我改变了教学方式:首先将写作指导重心移到了写作之后,对学生作文粗批快改,加快反馈速度。所谓粗批,并不是对学生的作文采取敷衍塞责的态度,而是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最明显的失误,用一两句话作结,不求面面俱到,但求深切要害,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意见反馈给学生,再在评讲的过程中去查漏补缺,以补批改之不足。这样学生既能及时知晓自己的失误,又能在趁热打铁的过程中获益匪浅,大大提高了写作的热情。

其次做到点面结合,精讲细评。在讲评过程中,先将此次写作存在的主要问题适当结合例子进行罗列(此时不宜点明作者姓名,以免挫伤学生积极性),以使学生更清楚地知晓自身作文存在的问题。然后,选择学生习作中的优秀篇章在全班进行朗读。由于是学生习作,每篇都难免有差强人意之处,因此在选择范文时我注重不同的侧重点,入选依据有的因其选材特殊,有的因其思维深刻,有的因其表达细腻……所选范例可以是全文,也可以是段落,一切根据讲评的需要而定。朗读范文后,我也不急于点评,而是先请学生充分发表个人见解,在此基础上再加以总结。讲评作文的关键是一定要借助多媒体,或PPT展示,或实物投影出示原文,因为这样才能够让全班学生更直观地明确范文的优缺点,讲评也才更具有效率。这种点面结合的精细化讲评,不仅可以从写作的各个方面给予学生指导,而且扩大了表扬的范围,有利于帮助学生感受到写作的成功感,从而克服“畏难心理”。

另外要关注全体,整体提高。我们的写作教学不是为了培养作家,而是要提高学生用文字表达内心情感的能力,这种能力是针对全体学生的。因此,在批改作文的过程中,追求速度的同时我也很关注广泛性,即每个学生的每一篇作文都要留下评语,虽然有时可能只是一句话点评,但是相对于一个冷冰冰的分数而言,这无疑更有益于让每位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对其文章的重视。而且,我总是尽量在评语中表达对其写作优点的肯定,在朗读范文时,我也做到“对文不对人”,即只要有佳作出现就择为范文进行全班朗读,尤其是对于写作基础较差的学生,文中哪怕是出现一句优美而贴切的语句,我也给予充分肯定,并放大其优点,使全体学生在学习写作、提高写作水平的同时,也令每一位学生充分意识到自身的写作潜能,并朝着一定的方向继续努力。

三、注重“对症”点拨—解决“为什么写”的问题

记得有一次写作练习,要求学生选择自己熟悉的一个人物,运用描写、记叙相结合的方式写篇文章。于是,有一位学生选择了班里的一位“调皮大王”,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人物描写方法,生动而细腻地记叙了他在自修课期间模仿小品人物逗同学发笑、影响他人学习的一件事。仅就文章来看,完全符合写作要求,而且记叙生动,人物描写方式多样而又配合恰当,只是这样一个人、这样一件事实在不具备写作意义。这样的现象在初中生作文中并非少见,此时就需要教师适度地进行点拨,引导其思考写作的目的,以解决这样的失误。于是我找来作者,首先肯定其文章写得很生动,接着问:“你想借这篇文章表达什么呢?”学生默然了。我接着问:“你赞成他的做法吗?”“不,”他马上回答了我,“只是……只是……”他不敢说了。“只是什么?”我带着微笑鼓励他说下去。“只是他的确模仿得很像,把大家都逗乐了。当然他在自修课上表演是错误的。”“那么,你认为什么时候表演就不错误了呢?”“课间休息,或者主题班会上作为节目表演就好了。”谈话至此,我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于是我向他点明了文章的一个严重失误—主题不明,并启发他将这一真实事件在文中转换一下背景,以体现人物的多才多艺,一篇佳作便产生了。

其实,有时同一个题材,因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同,当然表达的思想就更是大相径庭了。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就是应当指引学生明白:在构思时要思路清晰,考虑清楚文章写作的目的,解决“为什么写”这一问题之后再进行谋篇布局才能写出高质量的、有意义的文章。当然,这样的点拨,若是能够针对学生具体的写作文本展开,便更能够达到“对症下药”的功效,更利于学生明白问题之所在。中学生正处于一个思想解放,喜欢独立思考,勇于标新立异,但还缺乏社会生活经验,看问题往往容易片面、缺少深度的特殊阶段,因此作为教师要注重对他们加强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引导他们用全面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提高他们的辩证分析能力,做到去伪存真,而在此基础上抒发感情、进行评论,文章就不至于不知所云、单薄无力了。另外,教师还应经常为学生推荐一些名家名作、优秀时文,引领学生不断吸收精神食量的养分,从而达到能艺术地、精确地“我以我手写我口”的更高境界。

写作是“思想—言语—文字”之间的转化,是语言心理行为的大工程。面对这样的工程,一个中学生难免会产生畏惧心理。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在作文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探究,去寻求最合适、最有效的写作教学方式与途径,切实帮助学生克服写作上的“畏难心理”,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引领学生达到“嘴上说的,全是心里想的;凡是心里想的,都能用文字表达出来”的理想境界。

猜你喜欢
范文文章作文
范文引路 习得方法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春色几许(简谱)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
高考模拟题精选之书面表达题参考范文
范文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