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机制与干预研究,手机依赖研究的纵深方向

2015-10-21 19:34邓松涛曾沐林
新课程学习·下 2015年2期
关键词:心理机制手机依赖

邓松涛 曾沐林

摘 要:手机依赖研究是20世纪的一个研究热点,从手机依赖的既往研究概述归纳出本文观点:心理机制与干预研究是手机依赖研究的纵深方向。接着从手机依赖的现状论述了手机依赖心理机制与干预研究的现实需要,手机依赖心理机制与干预研究的重要意义、手机依赖心理机制与干预研究的理论可行性和手机依赖与心理机制干预研究这两个研究方向的具体研究内容。

关键词:心理机制;手机依赖;纵深研究

一、缺乏纵深研究——手机依赖研究的现状

手机依赖是近几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纵观文献资料,既往“研究者大多集中于手机依赖的概念以及一些相关研究”,下面我们就既往研究做一个简单归纳:

1.对手机依赖概念的研究

目前國外学者Brod、Toda,英国研究机构YouGov、Sanjay等人以描述性症状为主判断是否存在手机依赖情况。国内学者对于手机依赖的概念主要从医学角度、心理学角度、社会学角度进行了界定,如韩登亮、齐志斐、师建国主要从医学角度界定手机依赖的概念。曾红、黄林娟、屠斌斌、王小辉则是从心理学的各个角度界定手机依赖的概念,这种认识是国内相关研究中目前的主流观点之一,宫佳奇等从社会学的角度界定手机依赖的概念。

2.对手机依赖数据的统计

国内外研究者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都进行了相关数据的统计,为后来研究者积累了许多实用数据。如广州、兰州、杭州、台湾学者都进行过手机依赖的相关调查和数据统计,表明中国大学生普遍存在手机依赖现象。

3.对手机依赖测量的研究

徐华等编制了以耐受性、戒断性、社会功能和生理反应为四个维度的《手机依赖量表》,师建国借鉴临床经验,在国外《网络成瘾量表》的基础上编制了手机依赖的诊断量表等对手机依赖的测量进行研究。

4.对手机依赖影响的研究

对于手机依赖所产生的影响,目前的看法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手机依赖者自身所产生的影响,研究者普遍认为手机依赖对手机使用者的身体、学习和心理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二是手机依赖者对他人和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5.对手机依赖产生的危害研究

既往研究者从生理危害、心理危害、社会功能损害等方面研究了手机依赖的产生危害。

6.对手机依赖发生机制的研究

既往研究者从手机本身的特征、自我认同、群体规范、归属感等因素对手机依赖的发生机制做了研究。

由对手机依赖既往研究的概述发现,既往研究者大多只是进行了一些数据统计、危害分析、成因分析等比较表层的研究,应用价值不高。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既往研究者对应用价值较高的“手机依赖产生的心理机制”却鲜有提及,对手机依赖的实际干预的研究更少。即使有些研究者做了这些方面的研究,得出的结论也很抽象,难以有实际运用价值。手机依赖的心理机制和干预研究是解决手机依赖问题的理论指导和现实手段,因此,我们认为心理机制与实际干预研究,是今后手机依赖研究的纵深方向。

二、需要纵深研究——手机依赖研究的现状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中国手机上网人数达5.0亿,其中年龄在10~29岁的网民所占比重为55.6%,“手机依赖发生率较高是毋庸置疑的事实”。“精神病专家预测,手机依赖将会是21世纪最重要的非药物依赖类型之一,可见,手机依赖已经逐渐成为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

现实生活中手机依赖现象比比皆是。“低头族”“手机控”“刷屏”等新词都告诉我们手机依赖就在你我之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拇指与食指齐飞,抬眼共低眉一体”的手机依赖不仅让手机使用个体自身发展受到重大影响,还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

三、必要纵深研究——手机依赖研究走向应用的需要

1.丰富和发展手机依赖的心理机制理论

心理机制是指个体从事某种事情的个体心理构成因素及其发挥作用的方式的总和。手机依赖是一种精神心理疾病,我们就只有从心理学的角度找到手机依赖的心理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才算找到手机依赖的心理根源,让这些心理因素、心理机制成为解决手机依赖问题的理论依据,客观上将会丰富和发展手机依赖的心理机制研究理论。

2.实现手机依赖由理论研究向实际应用的过渡

通过对手机依赖的心理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找到手机依赖者形成依赖的主要心理因素和各心理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即心理机制,根据心理成因再寻找手机依赖的有效干预策略和干预方法,应用这些成果并将其转化为手机应用科学管理和手机依赖干预的指导方案,指导现实生活中的手机使用管理和手机依赖干预,真正实现手机依赖由理论研究向实际应用的过渡。

四、心理机制与干预研究——纵深研究的主要内容

1.手机依赖心理机制探究:解决手机依赖问题的理论指导

事物发展的内、外因理论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基础,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手机依赖问题的解决在对依赖个体施加外在影响的同时,我们要充分调动其心理内因。只有深入全面地探究手机依赖者的内心因素、心理机制,才能从手机依赖者心理内因上找到解决其手机依赖问题的有效途径,从而改变当事人的自我暗示,从重建认知的内在机制入手,发挥手机依赖者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矫正能力,从根本上解决其手机依赖问题。

因此,手机依赖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深入研究手机依赖者最主要的最具体的心理因素、心理机制。

2.手机依赖干预策略探究:解决手机依赖问题的根本途径

我们可以探究诸如针对特殊的手机使用群体进行“手机使用立法”“手机制造商、营运商生产、销售专用手机”“营造手机使用的良好社会氛围”等相关措施有效可行性,从而找到手机依赖的相关社会干预策略。我们可以探究对特殊手机使用个体进行诸如“手机配置的实用化”“青少年手机使用阳光化”“加强家庭成员监督”等相关措施可行有效性,找到手机依赖的家庭干预策略。我们可以究对特定集体手机使用者进行诸如“兴趣转移”“加强课堂的互动性与趣味性”“营造集体人文关怀氛围”等相关措施可行有效性,找到青少年手机依赖的学校干预策略。根据各类手机使用个体生理、心理特点,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实现手机使用的自我科学管理。从这些具体的角度,找到解决手机依赖问题的切入点和有效途径,是我们研究手机依赖的一个必须深入的方向,也应该是手机依赖干预的根本途径。

总之,面对全社会手机依赖问题日益严重、突出的现实,有责任心的研究者必须面对现实,让自己的研究工作为解决实际问题服务,手机依赖的全面、具体心理机制和具体的干预方法的探究才是这项科研走向实用、走上有效推广的纵向深入的方向,因此,今后手机依赖研究的纵深方向是手机依赖的心理机制与具体干预策略、干预方法以及与之相关的实验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彦君.手机依赖的研究进程与构想[J].社会心理科学,2013(7):791.

[2]贺金波,陈昌润,鲍远纯,等.青少年手机依赖的测量、危害和发生机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6):822.

[3]陈彦君.手机依赖的研究进程与构想[J].社会心理科学,2013(7):79.

[4]梦新懋.认知行为改变术[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注:本文为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2014年度课题“中学生手机依赖的心理机制与干预研究”(课题批准号:XJK014BZXX038)课题成果之一。

?誗编辑 温雪莲

猜你喜欢
心理机制手机依赖
量表中的措辞效应:类型、机制及控制方法
量表中的措辞效应:类型、机制及控制方法
量表中的措辞效应:类型、机制及控制方法
量表中的措辞效应:类型、机制及控制方法
浅析群体性事件中的群体心理
大学生社会支持、孤独感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手机依赖影响下的高职学院学风建设新途径
高校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调查与分析
大学生感恩、孤独感和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调查及干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