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花鼓灯艺术的流派与发展研究

2015-10-21 19:34王娟
新课程学习·下 2015年2期
关键词:流派

王娟

摘 要:花鼓灯艺术是流传于淮河流域的一种集歌、舞、乐于一体的民间综合性艺术,用丰富而系统的肢体语言来表现人物和情节。在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对花鼓灯的起源、流派的提出及其艺术形式和特点进行了研究和归纳总结,探索花鼓灯现状及传承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对花鼓灯保护、传承和发展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花鼓灯艺术;流派;保护和传承

安徽花鼓灯是汉族民间歌舞艺术的精粹,被周总理称为“东方芭蕾”,享有“淮畔幽兰”之美誉。安徽花鼓灯主要分布在淮河中游一带,在安徽地区的蚌埠、颍上、怀远、凤台以及凤阳等地区广为盛行。由于受到淮河流域特定的地域、文化、生活环境的影响而流传至今。花鼓灯艺术是民族文化中的绮丽瑰宝,文化价值深邃,可与任何一个民族的民间艺术相媲美。目前,学术界对这一民族草根文化的研究涉及历史沿革、演出形式、流行地域、风格特点、舞蹈动作等方面。

一、花鼓灯艺术概述

自古以来,河流都被人们誉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淮河流域既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又是中国南北文化的主要交融地带。千百年来,淮河两岸劳动人民用他们的勤劳、勇敢、智慧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创造出了辉煌的古代文明。俗语有云:“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南北方人民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性格和信仰等方面虽然不同,但是却在此得以融合荟萃,这也大大丰富了花鼓灯艺术的内涵。北方人性格豪爽质朴,南方人性格细腻温柔,这种融合自然而然使得花鼓灯兼备刚健强烈和温婉细腻的特质。这些特质是淮河儿女率真灵动性格的生动写照,极具淮河文化的特点。花鼓灯艺术是淮河两岸劳动人民在继承汉族传统艺术的基础上而创作的一种民间艺术。它融歌舞、杂技、戏曲、武术、锣鼓、吹奏、表演于一体,具有热情奔放的旋律节奏、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舞蹈形式热烈奔放、刚柔并济,舞蹈语言传神而丰富,锣鼓、音乐高亢激昂,振奋人心。花鼓灯艺术是淮河人民表现日常劳作、生活、生存智慧和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歌舞艺术,每逢佳节喜庆、庙会、灯会,农闲等,民间艺人云集一堂,在锣鼓的伴奏下欣然起舞,场面十分热闹。花鼓灯艺术是农耕文化的产物,充分表现了淮河流域劳动人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状态。

二、花鼓灯艺术的流派

随着时间的推移,花鼓灯艺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博采众长,吸收各地区民间歌舞的精华,加之受到当地民风民俗的影响,逐步形成了各个流派间的独特风格。流派的划分是多视角的。地域的角度可分为怀远派、颍上派、凤台派等多个流派,从代表人物的角度又可分为“陈派”“郑派”“冯派”等派别。

花鼓灯艺术流传在淮河流域,关于花鼓灯艺术流派的产生时间,由于资料方面的诸多限制,具体的产生时间已无法考证。但从前面对花鼓灯艺术形态流变的阐述中可以看出,五四运动时期,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花鼓灯艺术以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在新时期得到蓬勃发展。这一时期,涌现出了大批优秀民间艺人且出现了民间艺人较为集中的“灯窝子”。五四时期,花鼓灯自身形态的丰富和完善,是流派形成的一个雏形。2009年,曹宁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发表的硕士论文《安徽花鼓灯运行形态及现象研究》一文中提到了流派的问题。文中说,在解放初期花鼓灯配合宣传土改、抗美援朝、治淮、合作化等活动,在全国得到普及推广,后又引起政府文化部门的注意,从而逐渐成为淮河岸边一颗耀眼的明珠,在这一时期花鼓灯艺术形成了“流派”。据此,本人认为,花鼓灯艺术流派的形成没有明确的时间界定,而是在大的历史时代背景下,经历五四运动时期、解放时期、文革时期,从而不断丰富,逐步形成的一个过程。

三、花鼓灯艺术流派间的异同

花鼓灯分布波及安徽省的蚌埠、怀远、凤台、颍上、凤阳、定远等沿淮3市18个县。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最终保留了今天人们所熟知的怀远、凤台、颍上三大流派。其他较有影响的地区是凤阳县、蚌埠市、淮南市等市县。流派的划分分为地域流派和以个人为代表的流派。大体看来,怀远县花鼓灯舞蹈舒展洒脱,鼓架子多技巧性动作,兰花动作轻盈矫健,舞蹈动作层出不穷,花样多变。凤台县花鼓灯舞蹈动作细腻,扇花技巧高超,善于通过舞蹈传情达意,侧重感情的描绘和故事情节的叙述,角色之间交流较多。颍上县的花鼓灯动作质朴,节奏铿锵有力,姿态变化万千,舞蹈多定型,结构较为严谨。

四、三大流派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花鼓灯艺术产生和流传于民间,由于演员都是生活贫苦的劳动人民,所以一般没有较高的文化程度。这在花鼓灯艺术的流传过程中也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艺术的传授基本都是以言传身教、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的。在这种情况下,以人为媒介和载体,使得这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得以继承、发扬。

目前,在蚌埠市,政府非常重視花鼓灯的保护和发展工作,随着花鼓灯文化保护组和花鼓灯保护专业委员会的建立,蚌埠市还成立了中国花鼓灯艺术博物馆。2004年,花鼓灯被国家列入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这也是汉民族唯一被列入国家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舞种,蚌埠市被确定为花鼓灯原生态保护基地。2005年,冯嘴子村被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中国舞协命名为“中国花鼓灯第一村”。

在安徽省怀远县,设立了花鼓灯基金会,安徽省花鼓灯艺术学校、花鼓灯原生态保护基地,开办花鼓灯艺术培训班。文化厅将怀远县命名为“安徽民间艺术之乡”。1989年开始,怀远县连续举办了18届花鼓灯艺术节,流传在淮河两岸,享誉全国的花鼓灯歌舞艺术得以绽放异彩。

如今,凤台县成立了专业的花鼓灯艺术团体,频频承担省、市、县级重大演出任务,活跃于国内各个舞台。目前,花鼓灯艺术团每年平均演出100多场。凤台花鼓灯已获得“山花奖”“群星奖”“荷花杯”等100多个奖项,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4年,凤台县委、县政府批准成立“凤台县花鼓灯艺术职业中专学校”,安徽省文化厅也已在凤台花鼓灯艺术学校成立“安徽省花鼓灯艺术研究基地”。

随着社会的变革、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外来文化的侵入,花鼓灯艺人老龄化等等原因,花鼓灯文化的原生态受到了现代社会的冲击。旧的社会格局被打破,生存状态的改变,人们生活逐步向城市化靠拢,全民性的玩灯已不复存在了,花鼓灯的生存环境已经恶化。今天,保护花鼓灯艺术这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显得刻不容缓。

五、花鼓灯艺术保护和发展的相关建议

花鼓灯艺术是中国汉族民间艺术的典型代表,不仅体现了汉族民间歌舞的特点,也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风格,它的编创符合东方传统舞蹈美学的价值观,具有很高科学价值、历史价值以及文化艺术价值。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做好原生态传承

花鼓灯艺术是优秀的民间艺术,它植根于农耕文化,具有农业社会民间艺术活动的特点。重建花鼓灯原生态环境,保护好现有老艺人和灯班子是当前的首要任务。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的文化,具有“以人为本”的特点,花鼓灯艺术的传承必须依靠老艺人为载体,以言传身教的方式不断培养花鼓灯艺术后备人才。这样才能确保花鼓灯艺术传承后继有人,使得花鼓灯这一民间艺术得以原汁原味地流传。

2.加强花鼓灯基地建设

建立花鼓灯原生态保护区。冯嘴子村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且一直保持着良好的传承态势,2005年,冯嘴子村被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中国舞协命名为“中国花鼓第一村”。如今,凤台县陈巷村已被誉为“安徽省陈派花鼓灯生态村”“花鼓燈艺术研究基地”。颍上花鼓灯也在2006年6月10日被国务院正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7年,韩国花鼓灯艺术团专家调研团来颍上县进行考察,并饶有兴致地观看了老艺人们的表演,这次考察加深了两国的文化艺术交流。加强了花鼓灯基地建设,加大花鼓灯原生态区的保护和扶持力度,是保护花鼓灯有效传承的基础。

3.开展走社区活动

花鼓灯艺术是一门群众性的广场艺术,没有群众的广泛参与花鼓灯这朵艺术之花也终将失去芬芳。政府和社区可以积极开展花鼓灯艺术的普及和宣传活动,也可使花鼓灯发展成为群众都喜闻乐见的社区广场舞,使之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让我们在家门口就能听到锣鼓声,看到优美的舞蹈,让更多的人都能参与到花鼓灯艺术活动中来,社区文化的开展为花鼓灯艺术的普及和交流提供了新的土壤,是将花鼓灯发展艺术成为人民大众艺术的有效途径。

花鼓灯艺术犹如民族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耀眼奇葩,虽然经历了悠久的历史,至今仍散发着迷人的芬芳。花鼓灯的文化内涵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它承载着淮河人民的情感和生活,反映了淮河人的风土人情和价值观念。对于花鼓灯艺术的传承,我们应该认识到,一方面,我们应摒弃门派之分、流派之间,流派间互通有无、相互学习、相互渗透,在保有自己特色的同时,不断丰富和完善花鼓灯艺术。另一方面,花鼓灯艺术流派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这种民间艺术的沿袭,各流派中存在的迥异风格,促进了花鼓灯艺术的多元化发展,丰富了花鼓灯艺术的形式。今天,我们应当肩负起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重担,为花鼓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使花鼓灯艺术在新时期绚丽绽放。这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需要,更是人类社会古老文明延续的必要。

参考文献:

周辕.安徽花鼓灯艺术的发展轨迹与传承研究.新疆师范大学,2011.

?誗编辑 李建军

猜你喜欢
流派
“秦腔流派”传承班汇报演出举行
试谈赵长卿流派归属
京剧老生表演三要点
浅论二胡音乐在大时代背景下的发展趋势
浅析现代动漫艺术及其主要流派
扬剧青衣概说
豫剧马派唱腔艺术特征与其在民族声乐中的应用探讨
三湘大地上的一株艺术奇葩
京剧老旦浅识
ABriefHistoryofLinguisticsbefore18thCentu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