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敏C反应蛋白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2015-10-22 03:40崔北年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16期
关键词:性反应心血管冠心病

崔北年 陈 云

(上海解放军第八五医院检验科,上海 200000)

超敏C反应蛋白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崔北年陈 云

(上海解放军第八五医院检验科,上海 200000)

目的 检测冠心病组和冠状动脉正常组之间的差异以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采用胶乳增强透射比浊法测定36例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的hs-CRP水平,分成冠心病组与冠状动脉正常组、冠状动脉病变各组例数及其hs-CRP组以探讨hs-CRP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及其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结果可检测冠心病组和冠状动脉正常组之间的差异以及hs-CRP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结论hs-CRP作为一个极其灵敏的炎症指标,检测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在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中的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对患者而言监测hs-CRP水平能更好地预测发病危险度,评估预后。

超敏C反应蛋白;冠状动脉;相关性;分析

超敏C反应蛋白是一种非糖基化聚合蛋白,是炎症的急性时相蛋白中最敏感的指标之一,是临床上最有效的炎症标志物之一。超敏C反应蛋白也是健康人群中心血管疾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众多大型的预测性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超敏C反应蛋白能敏感地反映机体炎性反应,可以作为一项表现健康人发生心血管事件危险性的独立预测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作为一个极其灵敏的炎症指标,可检测冠心病组和冠状动脉正常组之间的差异以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本研究采用胶乳增强透射比浊法测定66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以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自2010年12月至2013年6月选取66例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所有患者资料均为来我院治疗的完整病例,选择于门诊就医的30例,住院患者36例。其中男42例,年龄35~74岁,平均年龄(58.72 ±10.53)岁,其中饮酒26例,吸烟25例,糖尿病2例,高血压21例,血脂异常30例,冠心病组病例均为第1次发病;女22例,平均年龄(54.26±9.28)岁,其中饮酒4例,吸烟5例,糖尿病2例,高血压11例,血脂异常28例,冠心病组病例均为第1次发病。

1.2方法:入院后所有研究对象均清晨采空腹静脉血5 mL,离心取血清,测定超敏C反应蛋白,根据造影结果将其分为两组:冠心病组和冠状动脉正常组,2组间除血压、血脂外,余资料差异无显著性(均为P<0.05)比较两组超敏C反应蛋白的差异。冠心病的诊断标准为Judkins法,Gensini积分定量评价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程度,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一支或以上冠状动脉管腔内径狭窄>50%为阳性。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及评分标准:以Judkins方法行选择性左右冠状动脉造影,每一血管至少3个以上的多体位投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以直径狭窄>50%判为阳性,诊断为冠心病。依病变范围分为:正常、1支、2支、3支;根据美国心脏病协会规定的冠状动脉血管图像记分分段评价标准,采用Gensini积分系统,对每支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狭窄程度进行定量评定,每例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积分为各分支血管积分之和。冠状动脉完全正常者作为冠状动脉正常组。超敏C反应蛋白测定采用美国德灵公司的BNP型自动分析仪,德灵公司提供试剂,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

1.3统计学方法:全部统计采用SPSS10.0软件,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平均数()表示,采用t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冠心病组与冠状动脉正常组比较:冠心病组超敏C反应蛋白均显著高于冠状动脉正常组(P<0.05),见表1。

表1 冠心病组与状动脉正常组hs-CRP

2.2冠心病组血清水平超敏C反应蛋白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比较: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累及血管的支数增加而升高。二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高于单支病变组,P<0.01,三支病变组也高于二支病变组,P<0.05,见表2。

表2 冠状动脉病变各组例数及其hs-CRP

3 讨 论

众所周知,高血脂症的发生与动脉硬化性疾病有着非常明显的因果关系,以往常用胆固醇(CHO)来判别以后发生冠状动脉事件的高危人群,虽然该方法较为有效,但在美国有130万人发展成为心肌梗死,其中将近一半的人群用胆固醇(CHO)未能鉴别出来,这些人血清CHO浓度正常或仅仅中度升高。因此人们迫切需要找出一种指标替代该方法。超敏C反应蛋白作为一项表现健康人发生心血管事件危险性的独立预测指标,即使血脂水平正常或者低水平升高,超敏C反应蛋白仍具有独立的预测价值而被人们首先想到。超敏C反应蛋白最初是1930年在一些急性病患者的血清中发现的,它是非特异性免疫机制的一部分。1997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将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分为3类:第一类是无法干预的,包括年龄、性别、种族、家族史等;第二类是可干预的高危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等;第三类是尚未确定的危险因素,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可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损伤,促使炎性纤维增生反应,形成动脉粥样斑块,后者可引起血管损伤重塑、炎性反应、血栓形成、斑块破裂,最终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因此确定新的危险因素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重点和积极的措施。戒烟酒、低盐饮食、加强锻炼、保持心理平衡,并积极配合有效的降压治疗、控制体质量,对防治高血压及心血管疾病都有着重要作用。

C反应蛋白是一种非常敏感的炎性和组织损伤标志物,由于可使链球菌肺炎患者的体细胞多糖沉淀而得名[1],是预测未来心脑血管疾病最有力的炎症标志物之一。C反应蛋白也被临床看作是急性炎性反应的标志物,在脑外伤,脑缺血急性感染等刺激情况下也能引起超敏反应[2]。目前普遍认为冠状动脉壁有炎性反应细胞(巨噬细胞、单核细胞、T淋巴细胞)浸润,在病情的发展过程中,斑块的稳定性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些炎性反应细胞激活后可使斑块的稳定性破坏而破裂。因此,斑块内的炎性反应可能是造成斑块不稳定和破裂的关键因素。C反应蛋白作为一种急性期全身炎性反应标志物,故可使用急性期反应蛋白C反应蛋白来评价斑块内炎性反应程度,但是过去由于实验方法的限制一直没得到重视,随着实验室方法的不断改进,近年来胶乳增强的免疫散射比浊法、免疫透射比浊法和免疫发光法等临床检验方法的应用使检测低限可达0.005~0.10 mg/L,此种方法测得的C反应蛋白称为超敏C反应蛋白。这种更敏感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检测方法,使C反应蛋白在冠心病(CHD)中的更深人应用成为可能。有报道显示,超敏C反应蛋白是外观低危险因子,是男性未来发生心血管疾病重要和独立预测因子,并且能够是证实不受吸烟因素的影响而独立于冠心病的其他危险因子之外[3]。Riderker等[4]的一项研究结果也显示,超敏C反应蛋白对于女性也是一个强有力预测未来心血管发病的因子,以上结论也有力的证明了超敏C反应蛋白是心血管疾病发生的有效的预测指标。

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起主要作用已十分肯定[5],炎症的严重程度影响着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C反应蛋白作为炎性反应的标志物,可通过激活补体系统诱导内皮细胞产生单核趋化蛋白-1(MCP-1),介导巨噬细胞摄人天然低密度脂蛋白从而促进动脉硬化形成,目前采用超敏感度方法测定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用于检验心血管炎症状态,对心血管疾病有着良好的预测价值[6],其中C反应蛋白升高,尤其是超敏C反应蛋白的升高是缺血性心血管疾病中一个重要的独立的危险因子。C反应蛋白也是炎性反应过程中较早出现的敏感指标之一,在急性炎症状态下,其浓度可迅速增高达正常值的1000倍,很容易被检测出,但是在慢性低度炎症状态下其含量甚微,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应用为我们监测低度炎症状态下C反应蛋白的水平变化提供了检测的方法,与此同时超敏C反应蛋白也是脑血管疾病中较有价值的预测指标,能全面、灵敏地反映患者炎症的存在,为临床提供一个更敏感的指标。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在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ACS)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C反应蛋白的升高与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7]。在稳定的冠状动脉疾病患者中,亦可见C反应蛋白升高并且与预后有关[8]。高水平的C反应蛋白可使心肌梗死发生的危险性增加三倍,在与仅有缺血发作时C反应蛋白升高者相比,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者死亡或心肌梗死发生的危险性增加40%[9]。超敏C反应蛋白升高也使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或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发生心血管意外的短期危险性增加,因此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也可成为制定心血管长期预后的指标。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局部和全身炎性反应贯穿于冠心病(CHD)病变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粥样斑块的稳定性。冠心病(CHD)时,脂蛋白可被氧化和糖基化修饰后,在红细胞、内皮细胞、淋巴细胞等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及戮附分子共同参与下促进粥样硬化的形成。并且实验室和临床证据已证实动脉粥样硬化并不是一种简单的脂质沉积疾病,而是炎性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的起始和进程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10-13],因此更强有力的说明作为炎性标志物的超敏C反应蛋白在心脑血管疾病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另外,在血管重建方面,若之前先用医疗手段降低超敏C反应蛋白的浓度,可显著改善血管重建患者的预后,而超敏C反应蛋白增高的患者在冠状动脉成形术后死亡和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则明显增加[14]。

本文通过对临床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的研究也已经得到了相同的结论,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成正相关。因此,我们可以将超敏C反应蛋白用于评价临床冠心病的病理过程、治疗及转归等领域。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在无活动性感染的情况下,超敏C反应蛋白的测定是比总胆固醇测定更具潜力的指标,与其他炎性介质(如肿瘤坏死因子-a,IL-6)的变化相比,超敏C反应蛋白的升高是更具说服力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因此可以通过检测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水平,用以指导抗炎治疗来降低心脑血管病发作的危险。同时我们也发现,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累及血管的支数增加而升高。二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明显高于单支病变组,即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愈高,冠心病病变程度愈严重[15]。超敏C反应蛋白升高越明显,持续时间越长则病情越严重,超敏C反应蛋白同时也可以反映损伤的程度及预后。

4 结 论

总之,检测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在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中的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对患者监测超敏C反应蛋白能更好地预测发病危险度,评估预后[16]。虽然炎性反应是动脉粥样硬化病理生理过程中的一个中枢环节,在排除其他引起超敏C反应蛋白增高的因素后(如急慢性炎性反应,免疫性疾病,组织损伤等),血浆中超敏C反应蛋白的水平升高确实与冠状动脉病变密切相关,但超敏C反应蛋白毕竟是一个非特异性炎症指标,还有待进一步排除其他炎症疾病参与。另外,本研究的样本含量较小,尚需大样本前瞻性观察来进一步验证。

[1]Koenig W.Predicting risk and treatment benefit in atherosclerosis: therole of C-reactive Protein[J].Int J Cardiol,2005,98(2):199-206.

[2]Ridker PM,Hennekens CH,Buring JE,et al.C-reactive protein and other markers of inflammation in the predic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women[J].N Eng J Med,2000,342(12):836-843.

[3]李嘉强.炎症标志物与冠心病[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3,24(3): 237-238.

[4]Riderker PM,HennekensCH,Buring JE,et al.C-reactive protein and other markers of inflammation in the predic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women[J].N Engl J Med,2000,342:836-843.

[5]Auer J .Berent R ,Lassnig E ,et al.C -reactive protein an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Japan Heart J,2002,43(6):607-619.

[6]Roberts WL,M oulton L,L aw TC,et al.E valuation of nine.automated high-sensitivity C-.endive protein methods: implications for clinical and epidemiological applications[J].Part Clin Chem,2001,47(3):418-425.

[7]Katritsis D, Korovesis S, Giazitzoglou E,et al.C-Reactive protein concentrations and angi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coronary lesions[J].Clin Chem,2001,47:882-886.

[8]Ikonomidis I,Andreotti F,Economou E,et al.Increased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stable angina and their redictionb yas pirin[J].Circulation,1999,100:793-798.

[9]Lindahl B,Toss H,Siegbahn A,et al .Markers of myocardial damage andinflammation in relation to long-term mortality in un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FRISC Study Group.Fragmin during Instability .I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N Engl J Med,2000,343:1139-1147.

[10]Liuzzo G,Biasucci LM,Gallimore JR,et al.The prognostic value of C-reactive protein and serum a myloid a protein in sevre unstable angina[J].N Engl J Med,1994,331(7):417-424.

[11]翁维明,朱华,郑慧雅,等.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铁和血流变指标检测在冠心病中的应用[J].中国循环杂志,2001,6(5):142-143.

[12]赵季红,张利华,薛玉生,等.冠心病C反应蛋白及三酞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变化的研究[J].心脏杂志,2001,13(2):130-132.

[13]贾成瑶,李萍.血浆(清)超敏C反应蛋白分析临床应用及其局限性[J].华西医学,2003,15(2):279.

[14]Stefanadis C,Diamantopoulos L,Vlachopoulos C,et al.Thermal heterogeneity within human atherosclerotic coronary arteries detected A new method of detection by application of a special thermographyc atheter[J].Circulation,1999,99:1965-1971.

[15]Rifai N,Russen P.Clinical efficacy of an automated 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assay[J].Clim Chem,1999,45(12):2136.

[16]马健浩.C反应蛋白测定在维持血液透患者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基层医药,2005,12(11):1154-1155.

R541.4

B

1671-8194(2015)16-0126-03

猜你喜欢
性反应心血管冠心病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冠心病心绞痛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的效果观察
COVID-19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sST2水平与冠心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ADAMTs-1、 CF6、 CARP在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中的意义
肠道菌群失调通过促进炎性反应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促酰化蛋白对3T3-L1脂肪细胞炎性反应的影响
microRNAs在炎性反应与肿瘤关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