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祛风定眩汤治疗后循环缺血型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5-10-22 03:40王玉玲杜文森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16期
关键词:西汀病机中医药

王玉玲 杜文森

(1 河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河南 新郑 451191;2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河南 郑州 450004)

自拟祛风定眩汤治疗后循环缺血型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

王玉玲1杜文森2

(1 河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河南 新郑 451191;2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河南 郑州 450004)

目的 观察自拟祛风定眩汤治疗后循环缺血型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后循环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采用自拟祛风定眩汤联合长春西汀注射液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长春西汀注射液治疗,14 d为1个疗程。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总体比较及临床控制率、显效率、有效率、无效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总有效率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00%和8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祛风定眩汤治疗后循环缺血型眩晕可明显提高临床总有效率。

自拟祛风定眩汤;后循环缺血型眩晕;临床疗效观察

眩晕指自觉周围物体或自身明显旋转的运动错觉或幻觉,是门诊患者最常见的主诉之一,发病率高,为门诊就诊第三大原因,而且病因非常复杂,其中后循环缺血为最常见病因之一[1]。后循环缺血型眩晕是因后循环系统供血不足引起的相应区域功能缺损,常见症状为眩晕、耳鸣、平衡功能障碍,可伴有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反复,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约占27%[2],并有逐渐年轻化趋势[3],后循环缺血是后循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中医学对于眩晕的记载最早可见于《内经》,历代医家对其认识不断补充完善,认为其病因病机不外乎风、火、痰、瘀、虚、气。现代学者对眩晕的病因病机作了系统总结,指出本病不外乎虚实两端,在中老年人常表现为本虚标实,虚者为气血亏虚、肝肾阴虚或髓海不足;实者为肝风、肝火、痰湿、瘀血阻滞。笔者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发现后循环缺血型眩晕以痰湿中阻、风痰上扰型最为多见,临床运用自拟祛风定眩汤治疗后循环缺血型眩晕有很好疗效,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1.1.1一般资料: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我院神经科门诊及住院患者,共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将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55.30±10.72)岁。对照组30例,其中男15例,女15例,平均年龄(56.47±10.29)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1.2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按照《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4]关于后循环缺血的定义,主要症状:头昏、眩晕,肢体、头面部麻木,肢体无力,头痛,呕吐,复视,短暂意识丧失,视觉障碍,行走不稳或跌倒。常见体征:眼球运动障碍,肢体瘫痪,感觉异常,步态、肢体共济失调,构音、吞咽障碍,视野缺损,声嘶,Honer综合征等。中医诊断标准:周仲英主编《中医内科学》中关于痰湿中阻型眩晕的定义。

1.1.3纳入标准:同时符合以上中西医诊断标准。

1.1.4排除标准:①其他原因所致的眩晕,如脑梗死、脑出血、颅内肿瘤等神经系统疾病,以及其他系统疾病引起的的眩晕;②合并有严重心、肝、肾等脏器功能衰竭患者;③对治疗药物存在不良反应者。

1.2治疗方法

1.2.1治疗组:予自拟祛风定眩汤联合长春西汀注射液治疗。自拟祛风定眩汤:天麻10 g,钩藤10 g,法半夏l0 g,陈皮l0 g,茯苓l5 g,白术10 g,泽泻15 g,节菖蒲10 g,远志10 g,郁金10 g,甘草5 g。偏于肝热者,加栀子10 g,菊花10 g;偏于瘀血者,加桃仁、红花各10 g;痰热盛者,加胆南星10 g,天竺黄10 g。每日1剂,水煎300 mL,每次150 mL,1天2次口服;并配合长春西汀注射液30 mg溶于250 mL生理盐水中,每天1次静脉滴注,疗程14 d。

1.2.2对照组:长春西汀注射液30 mg溶于250 mL生理盐水中,每天1次静脉滴注,疗程14 d。

1.3观测指标:治疗前后患者中医症状及积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眩晕主症赋分0、2、4、6分。2分:自觉头晕目眩,无自身或景物之旋转或晃动感;或单纯头部昏沉而不影响活动;患者可以进行正常工作。4分:自觉头晕并有自身旋转或晃动感;或单纯头昏而影响活动;患者尚能坚持工作。6分:自觉头晕并有自身和景物旋转感,头身不敢转动;患者不能胜任工作,甚至需要卧床。病情轻重分级规定:眩晕主症≥4分为重,主症2分为轻。次症赋分0、1、2、3分。

1.4疗效评定:根据积分法判定中医证候疗效。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疗效指数(n)=(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满分-治疗前积分)×100%,以百分数表示。临床控制:中医证候积分≥90%;显效:75%≤改善率<90%;有效:30%≤改善率<75%;无效:改善率<30%。

1.5统计学方法:采用Epidata3.0进行数据录入,数据库数据经双录入核查,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定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描述,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定性资料以频数,百分比描述,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作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总体比较及临床控制率、显效率、有效率、无效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总有效率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00%和8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疗效比较[n(%)]

3 讨 论

眩晕的病因复杂,现代医学认为其与高血压、颈椎病、脑动脉粥样硬化、后循环缺血、低血压、贫血、梅尼埃综合征、颅内肿瘤、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等均有关。准确的眩晕病因诊断需建立在详细的病史、症状、查体及相关辅助检查基础上,病史和体征是其主要诊断依据,不可仅仅依靠颈椎影像学检查等而定义为颈性眩晕等无明确临床依据诊断。笔者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发现后循环缺血为中老年眩晕的常见原因。本病在中老年人群中多因动脉粥样硬化,血管走形迂曲,或斑块形成、动脉狭窄影响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而引起眩晕。西医治疗以改善循环,稳定斑块等为主要手段,临床可取得一定疗效。

中医关于眩晕的记载最早可见于《内经》。《内经》言“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古代医家对眩晕病机的阐述尚有以虚论的“无虚不作眩”和以实论的“无痰则不作眩”之说。近年来,中医药在防治后循环缺血型眩晕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笔者通过临床观察发现,眩晕的病机以痰湿中阻,风痰上扰常见,肝脾在眩晕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脾虚为生痰之源,平素饮食不节或劳倦伤及脾胃,脾虚生痰;中老年人肝肾亏虚,阴气自半,阴虚风动,肝风挟痰上扰而发为本病。因此痰湿中阻,风痰上扰是其主要病机,治疗从肝脾着手,以平肝熄风,健脾化痰为法,以自拟祛风定眩汤加减。方解:本方在半夏白术天麻汤基础上化裁而来,方中法半夏,陈皮,茯苓,白术健脾化痰,泽泻利水化湿止眩,菖蒲开窍化湿,助健脾胃,远志化痰开窍,天麻、钩藤祛肝风,郁金疏肝活血,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随证加减,风祛痰消,眩晕得治。并且祛风定眩汤可明显提高后循环缺血型眩晕的临床控制率和总有效率,值得借鉴。我们相信,随着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和现代科技的进步中医药在防治后循环缺血型眩晕方面必将取得更大的进步。

[1]米拉吉•卡地尔.150例眩晕患者临床分析[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07,15(4):320-322.

[2]杨迎艳,王瑞新,王海峰,等.老年眩晕病因与临床特征275例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27(7):671-673.

[3]周福,史嵩海,樊省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治验[J].内蒙古中医药,2013,(24):59-60.

[4]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组.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2006,9(9):786-787.

[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R255.3

B

1671-8194(2015)16-0211-02

猜你喜欢
西汀病机中医药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十年》
基于“取象比类”法探讨肝细胞铁代谢紊乱与肝纤维化中医病机的关联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脓毒症的病因病机及中医治疗进展
从瘀探讨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中医病因病机
临床一例长春西汀与磷霉素配伍禁忌的探究与分析
长春西汀治疗老年脑供血不足合并冠心病患者的疗效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在线固相萃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阿姆西汀异构体的药代动力学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