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估算策略合理性的再思考

2015-10-28 06:20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5年19期
关键词:合理性道题情境

肖 勤

(湖北省兴山县教育培训研究中心 湖北兴山 443700)

对估算策略合理性的再思考

肖 勤

(湖北省兴山县教育培训研究中心 湖北兴山 443700)

估算策略的好坏不应该以是否接近准确值来判断,而是要结合具体的情境选择不同的估算策略,有时要大估、有时要小估,教学中不能单纯的教给学生用四舍五入取近似值的的方法,而是要让学生充分体验估算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强调估算的合理性。

估算 接近准确值 情境下估算 注重合理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估算教学亦越来越受到老师们的重视,加强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的培养,已成了广大数学教师教学中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如何去实现这一目标,什么样的估算策略才算好,仍然是教学与研究中不可回避的话题。下面就我在听课中遇到的一个案例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教学片段:

师:(创设情境)学校电影院共有21排座位,每排可以坐26人,学校要组织500名学生去看电影,电影院的座位够坐吗?

生列式为:21 26=

师:请你先估一估500名学生够坐吗?

20×30≈600(把21看作20,26看作30,计算的结果是600,所以够坐。)

20×25≈500(把21看作20,26看作25,计算的结果是500,所以够坐。)

师:我们估算的结果是否正确呢?请大家试着用竖式进行计算。

生:……(计算的结果是546)

师:刚才我们估算的哪个结果最接近?生:第二种方法。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生:因为估的数与实际数相差的越小估算的结果越接近。

师:你真棒!只有我们估计的数字与实际数字比较接近时,估算的结果才更加接近准确值,估算的方法也就越好!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老师对估算教学意义的理解还有些偏颇。估算的结果真的是越接近准确值越好吗?如果把这道题改为:学校电影院共有500个座位,全校学生共有21个班,每班26人,如果同时去看电影,够坐吗?很显然这时生2的估算方法就不太合适了?由此可得出根据估算的结果是否接近准确值来判断估算策略的好坏并不恰当。那什么样的估算策略和方法才算合理呢?笔者认为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和情境而定:

(一)纯算式的估算,不能简单地把估算结果是否与精确值最接近作为唯一的标准,只要能够落在区间内,就视为是合理的。如:788+203,学生估算成800+200=1000,或790+200=990,都是可以的。又如上述中的21 26,在脱离情境的情况下估算成2025=500或2030=600也完全正确。这种纯计算的估算有利于学生数感的培养,而学生良好的数感又有助于估算能力的提高。

(二)在具体情境下的估算,需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大估或小估,

且要结合具体估算的方法进行合理的判断。如:一只小船载重600千克,现有18袋大米,每袋28千克,能够一次运过去吗?若把18估成20,28估成30,结果是600,因为大估了结果仍然不会超过600,从而得出精确结果一定比600小,所以我们说是可以一次运过去的。但如果把这道题变成:小明家离学校600米,小明骑自行车每分钟走28米,18分钟能赶到学校吗?这道题采用上面的估算方法,其估算结果是能到达,显然就不合乎这里的情境。但如果学生采用这种方法估算,而作出以下的思考:“因为大估了才刚好赶到学校,而准确结果一定比这个结果小,所以是不能赶到学校的。”这样的判断不同样合理吗?

通过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出,估算是一种开放性、创造性活动,估算的方法灵活多样,因内容而定,因实际情况而变化,往往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培养学生估算能力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用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估算教学不是独立的,应该紧密联系实际展开。不是单纯的教给学生记住一种估算的方法,而是通过我们的课堂教学,增加学生的体验,使学生逐步地去理解估算的意义和价值,发展学生估算的意识。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生活现实,再现生活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合理地应用估算。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估算方法多样化,让学生充分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了解他人的算法,使学生体会到解决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不断地丰富学生这方面的经验,并逐步加以积累。认识到估算不是近似计算,更不是精算以后的四舍五入,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时,一定要注意合理性。只要切合估算的目的或解决问题的需要就是好方法。

猜你喜欢
合理性道题情境
误会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奇遇
新形势下新闻采访行为的合理性探讨
护患情境会话
这道题谁会做
护患情境会话
论合理性标准在诠释过程中的作用与限制
关于如何加强建筑设计的合理性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