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美声唱法抒情性技巧演绎中国抒情性声乐作品的探索

2015-10-28 04:48李蕊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5年2期
关键词:抒情性美声唱法唱法

李蕊

(四川音乐学院,四川 成都 610500)

运用美声唱法抒情性技巧演绎中国抒情性声乐作品的探索

李蕊

(四川音乐学院,四川 成都 610500)

用美声唱法的抒情性技巧来演绎中国抒情性声乐作品,是很多有成就的歌唱家的成功经验,它主要表现在歌唱的音域展开和音色控制上,这是所有声乐演唱艺术家所展现的艺术魅力的艺术功底。声乐艺术是通过艺术思维来表现和传达思想、情感、情绪以及描绘情景的,这也是声乐艺术不断追求的表现技巧的根本,是“以声表情”的歌唱艺术的目的,是追求“艺术美”而达到“悦耳乐心”的终极境界。用“美声唱法”的抒情性技巧来演唱中国抒情性声乐作品不是照搬美声唱法的“拿来主义”,而是“借用”、“消化”其精髓,让其科学的发声技术、技巧为歌唱的内容服务。本文将对运这个课题作一个初步的探索。

美声唱法;抒情性、技巧;演绎中国声乐作品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意大利的美声唱法技巧传入中国至今不到一个世纪,但是国内很多歌唱家却能很好地运用其抒情性歌唱技巧为民族声乐演唱服务,然而在对中国抒情性艺术作品为基点的研究上还缺乏深度和广度,其专著和论述还缺乏系统性。当然,歌唱方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门类,其个性和风格的发展又很难做到统一的认识,但笔者认为,运用美声唱法中“整体歌唱”的技巧并结合自己的语言特点来演绎民族声乐作品并凸显其抒情性,应该是科学的、创新的,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这对我们提高教学水平和演唱水平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一)国外美声唱法技巧的运用

声乐艺术是语言的艺术,所有的歌唱技巧或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在本民族的语言基础上获得的。田玉斌总结说:“美声唱法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1)有声部之分;(2)要求声区统一;(3)母音一致;(4)要求吐字清楚;(5)要求声音连贯;(6)要求具备声情并茂。以上六点是美声唱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说是六个重要原则”。把以上说法概括一下,美声唱法最主要的特点其实就是调控自如的“深气息”,和共鸣完美的“高位置”以及角色准确、情感丰富的歌唱“演绎”的“整体歌唱”的技巧要求。

美声唱法的核心歌唱技巧主要表现在“掩盖”和“关闭”技术的运用上。所谓“掩盖”其实可以理解为“母音的混合音色”,而“关闭”则可理解为“高音的共鸣位置”或者“真假声的转换使用位置”。对这两方面,国外的声乐大师有过精辟的论述,如:

吉尔达·克鲁士罗马(女高音):用歌剧较难的乐句作练习。声音位置须在高处。胸声须“关闭”才会美丽。

卡鲁索的体会有水平线歌唱法:(水平投影向深处发展)以微笑用力将颧骨提上去,使面部肌肉和嘴巴打开,声音从平面状态推送出去(面部表情像一个大力士),用圆润的声音掩盖换声到头声,达到声音明亮、光彩、穿透。垂直线歌唱法:从a的母音基础得来,最成圆状,唱任何母音嘴都是圆的,圆润有力、柔和。但比水平线的声音略暗一点。男女高音一般采用水平线作为基本声音的发送状态。垂直线只是为了表现色彩和情感需要。(戏剧性男女高音可以例外)。掌握了头声可以获得高度技巧,可以唱一生。

(二)中国民族声乐的行腔特点

中国民族声乐的行腔特点主要在语言上,据国内专家研究,民族声乐在行腔时的口型与美声唱法相比,在咬字吐字时较靠前并横开,比较像卡鲁索的“水平线”歌唱状态。据管林研究,在歌唱时随着音高的向上进行,要有意识地把软腭向上提动(极微小的)。这时喉的下部(舌根部)也要有意识地向下打开(不能形成舌根用力下压)。郭建民根据中国的美学审美要求提出“真、圆、纯、畅、重”的歌唱要诀,即真:强调字头的咬字力度;圆:字不咬死,要富有弹性和圆润感。即出字在口,出声在喉;纯:始终保持“一线不变”;畅:保证收音顺畅而圆;重:强调重要词义(逻辑重音、感情重音)。石惟正对我国的声乐学习提出了如下的国际标准:

1.喉头向下挡住呼吸。

2.会厌软骨完全打开,和候咽后壁成平行状态,咽下缩肌适度收缩、坚挺。

3.舌骨上肌群相对放松,舌骨下肌群相对用力,使喉头稳定,又使舌体放松。

4.面部表情兴奋,使笑的肌肉群收缩,软腭和悬雍垂适度抬起一帮助舌骨上肌群放松,利于共鸣。

5.呼吸要灵活机动。

另外,特别强调的一点就是“软腭上提”的歌唱方法,除歌唱中要强调“软腭上提”,在戏曲演唱的方法中也是强调“软腭上提”的,这是符合《乐记》所载“上抗下坠”歌唱发声要求的,伊丽斯·卡拉德姬在谈到关于声音的正确形成法时也强调把“软腭提上去”,可见,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主要歌唱技巧。

(三)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异同点

美声唱法的发声特点是声音靠后的,故声音浑厚有力且音域宽广,真假声混合完美而无明显区别,声音的作品适应性强。而民族唱法的发声特点是声音靠前的,声音清丽明亮、高亢悠远,一般来说音域较窄,没有真假声的混合,声音的作品适应性相对较差。但,中国戏曲的假声则不同于一般的假声概念,它是一个行当的发声要求。

(四)美声唱法技巧融入民族唱法的技巧中的必要性

中国的民族众多,各民族优美的歌曲浩如瀚海,加之众多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创作歌曲,一个人不可能纯粹地去掌握各种唱法,艺术的发展需要用一种科学的发声方法去演唱这些歌曲,达到一个艺术家“为人民服务”的理想要求。

在中国如果使用纯粹美声唱法演唱中国歌曲,会在咬字上出现“模糊”,即“音包字”现象;如果使用纯民歌唱法,则在有些抒情歌曲的演唱中略感声音“单薄”,无法尽善尽美。有鉴于此,金铁霖提出“科学唱法”的观点并努力付诸于实践,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从而培养出像彭丽媛、张也等一大批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新民歌唱法歌唱家,成绩斐然,因而使这一观点得到声乐界的普遍认同。将美声唱法的基本技巧融入到中国的民族唱法中,这将是中国声乐发展的方向。

二、主要目标

声乐教学和声乐训练的指导思想应该立足于舞台,金铁霖的“声、情、字、味、表、像、养”正是从这一观点对学生提出的歌唱的要求,这是符合美声唱法并从中国声乐实际出发的“整体歌唱”的要求,因为“整体歌唱”中是包括了“声韵”、“情韵”、“形韵”等歌唱艺术要求的。为达到应用美声唱法“整体歌唱”的教学和训练目的,初级的目标应该是建立正确的歌唱状态、掌握“掩盖”与“关闭”以及“面罩唱法”技术、明确动态的气息与力度控制方法、完善动态的共鸣技术等,而高级的则应从音乐的、文学的、美学的、社会学的、历史学的、音响学的艺术门类等知识加以培养和指导。本文着重谈一些初级的目标知识。

(一)建立正确的歌唱状态

学习声乐,最开始就是要建立好正确的歌唱状态,正确的歌唱状态主要是指:正确的呼吸、开口、发声、吐字行腔。当然,还有一点你必须注意,就是你的姿势必须配合积极兴奋的情绪进行设计和想象。

1.正确的呼吸。根据歌唱要求选择腹式或胸腹式呼吸,着重训练急吸缓呼、快吸快呼和缓吸缓呼。呼吸应配合音阶、琶音等做连音和跳音练习。

2.正确的开口。林俊卿在他的《咽音训练八法》中提出“抬上腭开口”,应该是很有科学道理的,因为抬上腭时不会去挤压喉头,也利于喉头下放,这是歌唱开口用力的方向,不能违背,掌握了这种开口方法,会是你的演唱轻松很多,而且唱高音时会唱得非常漂亮。具体检验方法就是你开口时,用手摸你后脑勺的颈椎连接处,那是一个可动的关节,抬上腭时,该处关节必定会动,该处关节动了,开口就对了,否则就不对。

3.正确的发声。发声应该有支点、反射点和共鸣点,不同的音区其支点、共鸣点是不同的,但反射点应该是同一点,即高位置的“面罩“中心点。

4.正确的行腔吐字。抒情歌曲根据其题材、体裁和抒发情感的基调不同,抒情性的风格特征就略显不同。笔者认为,运用传统的民族声乐演唱方式是不能满足现今的审美要求的,还需要从美声唱法的抒情演唱技巧上获得支持,使作品的演绎更加完美。石维正说:“要善于利用词曲内在的逻辑性,分析理解作品的感情基调,情绪起伏、发展和转折的脉络,对歌曲的文字内容作出合理的设想,找到感情线和歌声线。有鉴于中国字音的特殊性,在演唱一些具有民歌风的作品时,应多使用口腔前部的共鸣。行腔吐字应该符合情感的需求,情感表现是声乐艺术的生命,不要只有“浅层生理反应”,那只是天生的律动感,而“深层审美表现”才是理解情感,通过技巧来准确地再现情感,正确表现风格、作品内容的艺术化手法,这才是一种综合素质的反映。

(二)明确动态的气息与力度控制

气息与力度的控制是歌唱的关键,歌唱的气息应该是随歌唱的情绪和音乐的要求而生,与歌唱的力度息息相关。笔者在教学时要求学习者首先作好歌唱分腔的处理,明确分腔歌唱中气息的虚实关系,由“熟”生“巧”,再由“巧”生“妙”。在“字”与“音”的完美结合上把气息转化为“音流”,从而体现出歌腔的优美。在声乐训练中应该提倡缓起的“柔起声”,王福增倡导的“轻声唱法”属于此类。另外要求学生要像提琴般的“歌唱”,再加上富于音色变化的“展腔”、“润腔”、“揉腔”技巧练习,使他们的歌唱技巧日趋成熟。

(三)完善动态的共鸣技术

学习歌唱共鸣技术主要是掌握“哼鸣”方法,意大利名言:你能哼到哪里,就能唱到哪里,这就看出“哼鸣”是不可小觑的。歌唱的共鸣是动态的(分胸声共鸣、口腔共鸣和头腔共鸣),因此哼鸣也应该是动态的,应该根据音乐的要求分清共鸣的位置。再一个,要想获得好的哼鸣效果,须将所唱的字进行“鼻化”(即鼻音化,但不是鼻音)。金铁霖用“大哼鸣”(开口哼鸣)和“小哼鸣”(闭口哼鸣)来训练他的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学生。这“开”、“闭”之间就是动态的,当然,其反映的结果就是音色的变化。不同的音色就需要不同的“哼鸣”。卡鲁索的演唱方法也是针对不同的声部要求有“平行线”和“垂直线”的演唱方法之分,他提倡抒情性唱法以“平行线”为主,是有道理的,因为“平行线”唱法易获得“优美”的审美效果,这点与我们的民族唱法要求是十分相近的。强调开口横向的着力点,易于面部笑肌的保持。

三、结语

声乐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术科”,运用美声唱法抒情性技巧演绎中国抒情性声乐作品的探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教学中要求学生用耳朵倾听来学习声乐、感受音质、音色,搭起内心乐感的桥梁,仔细辨别每一个发声点的音头,倾听声音的质地,感受声带的充分振动,体会曼妙的泛音,注意气流间的结合比例,激起性灵的呼唤,则是获得声乐歌唱魅力的一把钥匙。

★四川音乐学院资助院级科研项目项目编号:cy2013097。

[1]管林.中国民族声乐史[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

[2]赵震民.声乐理论与教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3]俞子正.声乐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石惟正.声乐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J616

A

1005-5312(2015)05-0079-02

猜你喜欢
抒情性美声唱法唱法
频谱分析在美声唱法教学中的应用
研究美声唱法发展史对美声学习的启示
谈声乐教学中的轻声唱法
跨界唱法的春天——对谭晶参加《蒙面唱将》的思考
当代美声唱法教学多元化模式的思考
“臆断”所指非李渤
特效电影中的音乐表现分析
纪实摄影的抒情性
流行演唱元素在美声唱法中的运用
新中国十七年版画之抒情性表达方式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