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声音地头力,通者为高

2015-10-28 00:38萌芽
人力资源 2015年8期
关键词:民意管理者

萌芽

做企业的高人皆上下通达之君。

作为老百姓的养命钱,养老金如何安全赚钱,实现保值增值,备受关注。对于一些老百姓来讲,在涉及自身利益时,任何风吹草动都有可能引起争议。

@明月当心:前事不忘,后世之师,我国的某些投资亏损几十亿甚至几百亿,谁负责了?谁把窟窿补上了?

@苗陆泉:养老金不是入市抄底,是入市填坑,而且是无底洞。

@斯文:养老金若没了,让国人喝西北风啊?

养老金入市方案公开征求意见近日结束,预计将有约两万多亿元资金“整装待发”进入资本运营。

底层声音要能听见

酝酿养老金入市,目的在于盘活结余资金,增强养老金的保值增值能力,弥补可能出现的支付缺口。可是有些人并不买国家的账,归根结底,还是未能领会顶层设计的真正意图。民为国本。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官民之间的沟通——下情上达与上情下达是否畅达,乃是成败得失的枢纽。苏东坡说:“天下治乱,出于下情之通塞。至治之极,小民皆能自通;治于大乱,虽近臣不能自达。”

《国语·周语》记载,周厉王暴虐无道,人民不堪忍受,到处都有人议论他的过失。厉王大怒,派巫师监视,发现有议论者,立即杀戮。如此一来,没有人再敢说话,甚至“道路以目”,人们路上相遇,只能以目光交流,以免遭来杀身之祸。厉王很是得意,向召公夸耀自己能“止谤”。召公不以为然地说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堵住民众之口的危险,要比堵住川流更可怕。水蓄积过多,一旦决口,便不可收拾;压制民众说话,后果也是一样。“是故为川者,

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所以,善于治水的人,懂得及时疏导水流;善于治理民众的人,懂得让民众说话,宣泄怨气。

从18世纪的亚当·斯密提出“人力资本”理论,到20世纪美国经济学家对“人力资本”理论的完善论述,许多经济学家开始关注“人力资本”,并根据这个理论指出:劳动者也是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它同物质资本的投资者具有平等的身份和地位。因此,管理者一定要尊重劳动者的意愿,参照劳动者的需求制定顶层方案。

但现实中,很多底层的声音如同石沉大海一般被冰封在组织中。“打捞沉没的声音”,认真对待民意,是管理者能否成功管理的关键所在。因为在大部分“沉没的声音”背后,可能有未被满足的诉求,被压抑、待疏解的情绪。事实证明,许多极端的事件,都起始于这些被忽视的声音。如果管理不主动“打捞”,就会导致积怨的加深和矛盾的激化,影响组织发展。

处理民意要讲方法

无论是治理国家,还是管理企业,仅靠搜集民意还不够,还需要管理者正确的决策与身体力行的示范,这同样需要制度的保证。秦汉以后,开始设立御史大夫、谏议大夫,此后逐步形成了台官与谏官两个系统。台官,即御史台系统的官员,掌纠察百官,弹劾不尽职的官员。谏官,乃宰相的属官,专为谏诤天子的过失而设。后者的作用尤其重大。

人非圣贤,岂能无过?但是管理者的过错,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存亡、企业的安危,故需要随时劝谏,此即谏议大夫的职责。如西汉杨雄“家至贫”,召为谏议大夫;孔光“经学尤明,举止方正,为谏议大夫”。又如东汉谏议大夫傅翻,“天性谅直,数陈谠言,武帝嘉之”;虞承 “雅性忠謇,在朝堂犯颜谏诤,终不曲挠”。汉成帝时,成帝拟立赵婕妤为皇后,刘辅冒死反对,称“臣辱谏诤之官,不敢不尽死言”。唐高祖时,苏世长“为臣私计,可以说是狂;而为陛下国计,则是忠”。

上层政策失当,必然招致民众不满,“诽谤”之言随之而起,乃是正常现象。及时听取民声,调整政策,有利于释放舆论能量,疏解社会矛盾,这是开明的管理理念。

先秦时期,每乡都有“乡校”,除用于教学之外,往往也是乡人的聚谈之所。郑国人闲来常到乡校议论施政得失,其中不免有怨言。郑国大夫然明深感不满,想把乡校给毁了。郑国的另一位大夫子产断然反对,他说:“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我等以忠善之心对待,则民怨日减;若以威力防堵,则民怨反增。子产处理民怨的论述,映照出很高的智慧,值得今人学习。

从古至今,民意在更多时候是抱怨,他们抱怨待遇不公、抱怨管理混乱、抱怨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在企业里,很多HR都会自嘲道:自己就像一个出气筒,员工在工作中一有不满,诸如薪酬、工作环境等,就会抱怨他们。那么面对员工的抱怨,HR应如何妥善处理呢?

专家指出,抱怨是一种正常的心理情绪,当员工认为他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时,就会产生抱怨情绪,这种情绪有助于缓解心中的不快。管理者大可不必对员工的抱怨产生恐慌,但一定要认真对待。抱怨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管理者没有体察到这种抱怨,或者对抱怨反应迟缓,从而使抱怨的情绪蔓延下去,最终导致管理更加混乱。

HR应乐于接受抱怨。抱怨无非是一种发泄,员工需要听众,而这些听众往往是他们最信任的那部分人。员工能在你面前抱怨,证明HR的工作就成功了一半,因為你已经获得了员工的信任。

尽量了解起因,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因为任何抱怨都有他的起因,除了从抱怨者口中了解事件的原委以外,管理者还应该听听其他员工的意见。在事情没有完全了解清楚之前,HR不宜发表任何言论。

平等沟通,可以阻止抱怨情绪的扩散。实际上,80%的抱怨是针对小事不合理的抱怨,HR可以通过与抱怨者平等沟通来解决,解决不了的,HR可以做下情上达的架桥者。

处理要果断。员工抱怨很大原因是因为管理混乱造成的,所以,规范工作流程、岗位职责、规章制度等是处理这些抱怨的重要措施。如果是员工失职,要及时对当事人采取处罚措施,尽量做到公正严明。

了解民意要有渠道

领导性格各异的下属,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管理者要管理好下属,就要了解他们,知其然,从善如流;知其所以然,乃明君也。

在《尚书·召诰》中,召公勉励成王勤忧敬德,“以小民受天永命”,只有得到小民爱戴,才能永受天命,国祚无穷。而要落实“怀保小民”与“和於小民”的理念,除了满足他们的生活需求之外,还要及时了解民情民意,听取他们的各种诉求,广开言路,为正确决策提供依据。作为制度上的保证,古人创造了多种方式。

设立可以自由表达意见的场所。据《大戴礼记·保傅》记载,太子在成年之后,每天例行的事务就是了解下情。相传尧为天子时,设置三个专门场所与民众沟通,每处都有便于识别的标志:一旗、一木、一鼓。一旗,就是“进善之旗”,凡是想进献善言者可以站到旗下,太子要随即前往倾听;一木,就是“诽谤之木”,诽谤一词的本义是批评,如有希望指出为政者过失的,可以将意见写在此木之上;一鼓,就是“敢谏之鼓”,若是要对执政者有所劝谏,可以敲击此鼓,官员闻声当前来求教。这些安排,拉近了官与民的距离,官员可以及时倾听民声,随时修正施政方针。若要听取民意,还需防止官员堵塞言路。

为了表示亲民之意,汉代的民众人人可直接到相府“关白”,就是禀告、知会某事。《宋书·百官志上》说,汉代某位丞相的掌门奴仆,名字叫宜禄,所以,来人到相府,只要喊一声“宜禄”,里面就有人出来引进。

为了广开言路,集思广益,武则天在中书省之下设匦院,鼓励官民贡献治国智慧。匦,是一种匣状的容器名。武后在朝堂设四匦,作为臣民向朝廷投书反映情况的器物。四匦象征四方、四季、万物。东方为春,其色青,有能告以养人、劝农之法者,可将投书于东边的青色之匦内,匦身刻有“延恩”二字。南方为夏,其色赤,有能谏论时政得失者,可投书于南边的赤色之匦,匦身刻有“招谏”二字。西方为秋,其色白,如有陈述自己的冤屈者,可投书于西边的白色之匦,匦身刻有“申冤”二字。北方为冬,其色玄,凡有智慧者,可投書于北边的玄色之匦,匦身刻有“通玄”二字。每天日暮之时,知匦使将各类建言献策、匡正补过、自诉冤状的投书搜集齐全,送往殿内。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管理者同样要注重建立上下沟通的渠道,以便及时了解员工的需求。郭士纳进入IBM后,意识到自己与员工沟通的重要性。他说:“很有必要为我和员工的沟通交流打开明确的连续的渠道。”当然,对于IBM这样的大公司,要与每一名员工坐下来面谈,是不可能实现的,但还有其他的方式可以实现,郭士纳正是利用IBM的电子邮件与员工们实现有效沟通的。

郭士纳上任后6天,就给IBM的全体员工写了一封信,他在信的最后还讲道:“在未来的几个月中,我打算走访尽可能多的公司营业部门和办公室,而且,只要一有时间,我就会去和你们会晤,以共同商讨如何巩固和加强公司的力量。”

郭士纳在邮件中对员工讲述他的计划并传递信心,而IBM的员工,或者支持,或者反对,都坦率地表达,甚至不惜讽刺。正是在这样的互动交流中,郭士纳加深了对企业以及员工的了解。

通者,梁道畅也。沟通有三个关键词:安全、快捷、交互。管理者要利用简单安全的沟通渠道,尽量采取现代化手段。管理者还要认识到,上情下达,需要更快捷的沟通渠道,而不是层层送达。知情权是相互的,江湖之远不知庙堂之高,庙堂之高同样想了解江湖之远。所以,管理者的工作再繁忙,也要抽出时间来倾听这些来自底层的声音,正是这些挥之不去的民意,才是企业未来发展中要解决的问题。

任正非主张“底层声音地头力,众人合计我决策”,故而成就了今天的华为。张瑞敏对海尔的“手术变革”拢共分三步:第一步摸牌阶段,深入一线,倾听底层员工意见;第二步洗牌阶段,打破中央集权制,消灭中层;第三阶段出牌阶段,员工直接触底市场,用地头力创造顾客。可见做企业的高人皆是上下通达之人。 责编/齐向宇

猜你喜欢
民意管理者
街道议政会:基层创新续接民意
建议究竟代表多少民意
管理者须承认自己“不够聪明”
刘明怀:做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管理者应认识微电影的价值
直接民意、间接民意及司法应对——分类学视角下对司法与民意关系的再审视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给中青年管理者一片天地
建摩天高楼应过“民意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