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故乡

2015-10-30 02:05曼陀罗
小说林 2015年6期
关键词:哈尔滨俄罗斯

◎曼陀罗

高莽:1926生,哈尔滨人,现居北京。长期在各级中苏友好协会及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从事翻译、编辑、俄苏文学研究和中外文化交流与对外友好活动;同时从事文学与美术创作。

著有《久违了,莫斯科!》《枯立木》《圣山行》《俄罗斯美术随笔》等随笔集。译作(均译自俄文)有苏联作家冈察尔短篇小说集,帕斯捷尔纳克的自传《人与事》,卡达耶夫《团队之子》,葛利古里斯《粘土与瓷器》,卡哈尔《绣花丝巾》等。绘画作品《巴金和他的老师们》为中国现代文学馆收藏;所画普希金、托尔斯泰、高尔基等人的肖像为外国文学馆或纪念馆收藏。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俄友好协会顾问,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的会员,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荣誉博士,俄罗斯作家协会名誉会员,俄罗斯美术研究院荣誉院士。2013年11月,凭借译作阿赫玛托娃的叙事诗《安魂曲》,获得了“俄罗斯—新世纪”俄罗斯当代文学作品最佳中文翻译奖。

从1949年离开哈尔滨先到沈阳后到北京,高莽离开故乡已经整整五十一年了。如今,这位已经两鬓斑白、年届 八十四岁的蜚声中外的翻译家、作家、画家再度回到故乡,在哈尔滨南郊美丽的伏尓加庄园,凝望蓝天白云,静听湖水絮语,沐临和畅煦风。

1926年,高莽出生在哈尔滨傅家甸(现道外区)的一条小街。后搬到南岗区花园街一带,和几家俄裔邻居朝夕相处。高莽十岁就读于基督教青年会学校,语文使用的是帝俄时代的俄语课本,主要老师是俄罗斯人,同学大部分是俄罗斯、爱沙尼亚、波兰、立陶宛、拉脱维亚、犹太人等民族的孩孒。至今,高莽还清晰地记得学校出过如世界级的核物理学家尤·伏尔科夫,好莱坞电影明星尤尔·伯连纳,他与英格丽·褒曼合演过《真公主》,与黛博拉·蔻尔合演过《国王与我》。中国同学,则大部分当过俄文翻译,如电影学院的张子勋、外交学院的关予素、中央编译局的徐立群、天津作家协会的王汶、电影演员王澍等。

高莽作品:陀思妥耶夫斯基

少年高莽与俄国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十七岁那年,他在哈尔滨《大北新报》上发表了第一篇译文——屠格涅夫的散文诗《曾是多么美多么鲜的一些玫瑰》。毕业后,到《北光日报》做翻译,也编副刊,改名高莽。他用“小四”为笔名发表了一些译诗和漫画,用“肖儿”为笔名翻译苏联诗歌和歌词,由音乐家刘炽配上曲传唱。

1947年,高莽读到俄文剧本《保尔·柯察金》,第二年翻译完成并出版。这是国内首次将俄文《保尔·柯察金》翻译过来的中译剧本,哈尔滨教师联合会演出。此剧一上演,便轰动全城,并以此首开哈尔滨善演苏联话剧的先河。后来许多年,北京、上海、天津等全国许多地方包括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上演的都还是这个剧本。

1949著名的外国文学研究家戈宝权在报纸上看到哈尔滨有很多研究俄罗斯文学、翻译俄罗斯文学作品的人,就邀请这些作者来开会研究苏联文学翻译,结果到会的只有高莽一个人,原来其他“人”都是高莽的笔名。

1946年高莽由哈尓滨到沈阳,任东北中苏友好协会翻译科长、编辑,中苏友好协会总会联络部干事。1949年新中国成立,高莽起了一个颇有寓意的新笔名:乌兰汗。这是蒙古语,“乌兰”是红色,“汗”是男子汉,高莽要做一个红色的中国人。

1954年高莽调到北京中苏友好协会总会,并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先后在联络部及《友好报》工作。其间曾多次随中国作家、美术家等赴苏联及东欧国家访问或出席会议。风华正茂的高莽凭借俄罗斯文学熏陶出来的素养和语言功力,一发不可收,主要译作有普希金的抒情诗,莱蒙托夫的书信集,阿赫玛托娃的长诗《安魂曲》,叶赛宁的组诗,帕斯捷尔纳克的散文体自传《人与事》,马雅可夫斯基的剧本《臭虫》《澡堂》等。

1962年,高莽调到中国作家协会《世界文学》杂志编辑部,1964年转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近些年,高莽将著述转向散文、随笔、回忆录,写下了《久违了,莫斯科》《妈妈的手》《画译中的纪念》《域里域外》《四海觅情》《诗人之恋》《灵魂的归宿》《文人剪影》《枯立木》《圣山行》等作品。

高莽在晚年写作中还独辟蹊径,成为中国第一个介绍俄罗斯墓园文化的人。从上世纪50年代第一次去参观莫斯科的公墓,随后在几十次的出访中,高莽访遍了大大小小的俄罗斯公墓、名人墓地。积累多年的研究,于2000年出版了《灵魂的归宿——俄罗斯墓园文化》。在书中,他详尽地介绍俄苏历史文化名人的墓地,包括亡灵的葬迁、墓主的生平、墓碑雕塑的创作过程与艺术价值等等,并亲自配上各种插图。该书一出,引起了很大反响。读者和评论都认为“这本书从独特的角度展示了一个伟大民族的灿烂文化”。

2015年,白俄罗斯女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荣获诺贝尔文学奖。高莽是早期翻译其作品的译者之一,也是与之保持过联系的中国人。对她的获奖,高莽十分高兴。二十五年前,高莽曾翻译过她的《锌皮娃娃兵》。

2010年《高莽中外文化名人肖像水墨画展》作为俄罗斯“俄罗斯中国文化年”活动的主要项目之一,先后在莫斯科、圣彼得堡成功展出,后又到哈尔滨展出,这是高莽对故乡的深情回报。

高莽画插图时署名高莽,翻译作品时署名乌兰汗。很多人并不知道这是同一个人。

就连高莽自己也从未想过,他的人物肖像画能在晚年受到如此空前的欢迎。能让自己的绘画作品包括诞生在他笔下、他所景仰的十几位俄罗斯作家“魂归故里”,能在他所钟爱的另一国度让成千上万的俄罗斯人鉴赏中囯古老的水墨画艺术,高莽既激动又欣慰。

高莽从小醉心绘画。哈尔滨南岗马家沟阿列克谢耶夫教堂附近的俄侨画家克列缅季耶夫家就是他学习绘画的摇篮。克列缅季耶夫是列宾的学生,高莽得此恩师,自是福分非浅。从此,在哈尔滨松花江畔的林阴下、太阳岛上的帆影旁就经常闪动着一位黄头发、蓝眼睛的老师和一位黑头发、瘦弱的中囯学生的身影。正是当年打下的底子,高莽绘画不论是速写、素描,或是色彩、布局都能再现自巳所要表现的魂魄与气韵。

《真理报》两次用整版篇幅介绍高莽,艺术上的相通与共鸣使高莽水墨画这一中囯古老艺术,盛开在俄罗斯的土地上。

在哈尔滨伏尔加庄园举办的“高莽‘中外文化名人肖像’水墨画展”共展出高莽的原作一百幅,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中国著名文化人士,共五十二幅,时空跨越近百年,既有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主将鲁迅、郭沫若、叶圣陶、茅盾、巴金等,也有中国学术界的泰斗季羡林、钱钟书、周建人、俞平伯等;有在外国文学领域功勋卓著的老翻译家曹靖华、萧乾等,也有著名戏剧家曹禺、老舍、夏衍,老书画家丁聪等人。

高莽作品:阿赫玛托娃

第二部分为国外著名文化人士。如俄罗斯的著名作家普希金、果戈理、赫尔岑、托尔斯泰、契诃夫、高尔基,日本的井上靖、大江健三郎,德国的歌德,法国的维克多·雨果,英国的雪莱,美国的马克·吐温等。同时,还能看到曾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各国文学精英,如德国的君特·格拉斯(1999年)、奥地利的艾利亚斯·卡奈蒂(1981年)、墨西哥的奥克塔维诺·帕斯(1990年)、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1982年)等。

当年,哈尔滨教师联合会上演《保尔·柯察金》轰动全城的时候,因翻译了这部话剧,高莽与剧中扮演冬妮娅的演员孙杰相识、相知、相爱。孙杰当时是一名教师,她是中国舞台上第一位冬妮娅的扮演者,后来成为高莽的妻子。

多少风霜雨雪过去了。妻子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高莽看到当年的“冬妮娅”如今整天生活在黑暗里的时候,心情该是多么沉重!更令人威慨不已的是,因妻子对颜料过敏,高莽毅然放弃他所钟爱的油画,改画钢笔画和水墨画。

1956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夫人赖莎来到中国访问,高莽担任翻译。赖莎得知高莽译过《保尔·柯察金》,而他们夫妇又因演《保尔·柯察金》相爱,便一定要见见孙杰。见面时,赖莎紧紧拉着高莽夫妇的手说:“记住,我是你们的媒人。”然后送给他们一张照片,照片上是双目失明的奥斯特洛夫斯基躺在病床上,而赖莎亲密地守护在其身边。赖莎工工整整地在照片背面写了一句话:“祝你们像尼古拉那么微笑,那么幸福。”

在治疗的日子里,孙杰三次住院,五次手术,每一次都是由高莽细心陪伴,做病情日记,随时观察妻子眼睛的变化,提供给医院。现在,高莽仍然按时为她上药,以爱减轻妻子的痛苦。

妻子失明后,高莽推掉了许多社会活动,每次出门,他快去快回,深恐妻子在黑暗中等得太久。黄昏来临,他搀扶着妻子到楼下的小区花园漫步,让妻子呼吸户外的新鲜空气,倾听树枝摇曳和嬉戏的孩子们的笑声……妻子在失明的状态下,一如既往地给予他温暖的体贴和鼓励。高莽撰写的每篇文章,发表前都要读给盲妻听。由《保尔·柯察金》结成的金玉良缘,高莽和孙杰真的就像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一样以钢铁般的意志,换来热爱生活的暖流……

如今的高莽,即将就到鲐背之年了。鲐是一种鱼,“鲐背”,是形容老人的褶皱与鲐鱼背上的斑纹一样,是中国古代对九十岁老人的称呼。啊,高莽先生,作为哈尔滨的游子,你一定会愈加思念故乡吧?

猜你喜欢
哈尔滨俄罗斯
中国·哈尔滨第38届国际冰雪节暨第23届哈尔滨冰雪大世界
俄罗斯猫展
静听花开
刘派
哈尔滨冰雪之旅
倘若,爱在哈尔滨
另辟蹊径
先救谁——原载俄罗斯漫画网▲
三等奖获奖名单
同舟共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