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支持、技术创新与新能源产业发展绩效研究

2015-11-01 07:28范云轩
扬州职业大学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财税税收补贴

范云轩

(南京财经大学,江苏南京 210046)

创新是企业乃至整个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熊彼特假说”提出之后,政府对企业创新研发补贴的概念、动力、影响机制以及自身的影响因素等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焦点问题。关于政府扶持与新能源产业绩效的研究,学者主要从政府补贴动机与效果、政府补贴与R&D 的关系等方面展开研究。[1-6]然而,对我国新能源产业补贴绩效的实证研究仍较为缺乏,关于政府补贴模式作用路径的研究也鲜有涉猎,具有较大的研究空间。

1 研究假说

我国财税补贴政策主要以税收优惠、财政补贴为重要手段,通过提高技术创新程度和加强市场渗透力作用于新能源产业。

在税收优惠方面,税收政策主要针对研发、投资、生产环节给予优惠,以间接减少研发成本的方式,刺激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激励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增强自主盈利性。

在财政补贴方面,主要通过直接给予资金补助、设立专项资金等方式扶持新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是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源动力,也是产业升级的决定性因素。然而,新能源产业具有技术开发的外部性、风险性等特质,其发展除依靠市场机制外,还需政府政策扶持。目前,研究文献大多得出财税补贴与研发投入存在替代效应的结论,即政府补贴可以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7-10],在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初期,企业由于补贴优势将产生额外努力行为,从而对技术创新产生一定促进作用。考虑到我国政府补贴主要采用财政资金补贴和税收优惠,提出研究假设:1(a):政府税收优惠对技术创新具有显著推动作用;1(b):政府财政资金补贴对技术创新具有显著推动作用。

我国政府对新能源产业的财税扶持政策,是以加强企业研发的力度为落脚点,通过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从而增强企业自主盈利能力,进而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当新能源产业中众多企业得到政府财税补贴的扶持,其科技投入、产出得到发展,对企业经济绩效会产生累积推动效果。由此得出研究假设2:技术创新对新能源企业财务绩效具有显著推动作用。

2 研究设计

2.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关注新能源产业政府财税补贴的绩效,在金融界新能源板块中选取153只新能源股票的截面数据作为初始样本,考虑到金融危机对我国财税扶持政策的影响,截面样本数据的时间跨度确定为2008-2012年,组成大面板数据。样本筛选方法是:(1)为确保政府补贴变量中包含上年的数据,剔除在2007年之前未上市的样本公司;(2)剔除在2008-2012年间退市的样本,避免造成面板数据的不平衡;(3)剔除ST、ST*样本公司;(4)剔除部分数据不全的或存在极端值的公司。最后,共得到49家上市公司样本,样本观测值245个。数据处理采用Eviews6.0软件。数据来源:财务绩效数据主要来自Wind数据库,部分公司治理数据来自CSMAR数据库,技术创新的数据由上市公司年报手工整理。

2.2 模型设计与变量定义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研究政府财税补贴能否推动新能源企业的技术创新,从而提升企业的财务绩效,设计如下模型与变量,变量意义见表1。

表1 变量定义表

2.2.1 模型1的设计与变量定义

为检验假设1(a)、1(b),具体研究政府财税补贴对新能源上市公司技术创新的影响。由于政府财税扶持变量之间存在关联性,为了避免解释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建立回归模型1:

其中,εi,t为回归模型1的随机扰动项。

PAT用以衡量技术创新水平。专利数来自中国知识产权网,手工搜集各企业当年申请并获批的专利研发数。

ETR用以衡量政府的税收优惠程度。假定平均所得税率小于0的公司实际所得税税率为0,大于25%的公司实际税率为25%。ETR越小,表明所得税返还比例越大,则税收优惠幅度越大。此外,考虑税收优惠政策发挥作用的滞后性,大多研究认为补贴变量滞后一阶。

SUB用以衡量政府资金补贴。财税补贴收入来自年报,手工加总“营业外收入”中政府补贴范畴的明细科目而得。SUB越大,说明企业财税补贴力度越大。同时,本文也考虑了政府资金补贴的滞后效应。

GOV代表企业产权性质。本文将新能源上市公司划分为国有上市公司(GOV=1)和民营上市公司(GOV=0)。研究发现存在企业管理者依靠政府补贴“搭便车”的懒惰行为。[11]因此,本文预期该控制变量对模型回归的系数为负。

DEV代表区域创新程度。区域专利数来自在各年度中国统计年鉴,根据企业注册地手工查找企业所在区域专利数及全国专利总数,计算比值而得。区域研发竞争越激励,越能有效抑制企业不努力行为,提升企业绩效,预期该控制变量的回归系数为正。

LEV代表资产负债率。通常资产负债率越高的企业,财务状况越不理想,对企业绩效产生负面影响。本文预期该控制变量的回归系数为负。

CF代表经营现金流量。SIZE代表公司规模。通常公司规模越大,企业的研发与盈利能力越强。本文预期该控制变量的回归系数为正。

2.2.2 模型2的设计与变量定义

在模型1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新能源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是否足以推动企业财务绩效的提高,从而实现新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在理论文献中,衡量企业财务绩效的指标主要有企业ROA、Tobin’Q等。然而,在我国不完全具备有效的资本市场,Tobin’Q指标不能准确代表企业绩效。因此,为检验假设2,本文用ROA作为被解释变量来衡量企业财务绩效。考虑到技术创新对企业财务绩效影响的滞后性,用专利产出的滞后一期(PATi-1)作为解释变量来衡量技术创新,建立如下模型:

其中,εi,t为回归模型2的随机扰动项。

3 实证分析

3.1 财税补贴变量统计

财税补贴变量的分年度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2。由表2可见,在财税补贴政策方面:(1)财税补贴收入在2008-2012年间呈先降后升的趋势,年均增速为8.87%,同时,补贴收入占企业营业收入的比重总体呈明显上升趋势,年均占比为1.05%。说明新能源上市公司获得的政府补贴收入与宏观形势与经济政策密切相关。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对新能源产业采取大力度的补贴资金扶持政策。此外,政府补贴收入的标准差均大于同期均值,呈较大波动性,说明新能源行业不同企业间获得的政府财税补贴资金差异较大;(2)税收返还金额呈先升后降趋势,此外,税收返还金额与新能源上市公司总资产收益率呈同向变动,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越好,获得的税收优惠就越多。这说明政府税收优惠政策通过与企业盈利挂钩,能有效激励企业增强自主盈利性。同时,2008-2012年间平均ETR为15.39%,可见我国对新能源产业采取了大幅度的税收优惠政策,扶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在新能源产业方面:(1)ROA在2008-2012年间呈先升长后下降的趋势,说明新能源上市公司财务绩效与宏观经济形势紧密相联,在2008年金融危机以及2011年的后危机时呈明显下滑状态;(2)PAT大体呈增长趋势,年均增速为12.30%。可以看出,在后危机时代,新能源产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效。此外,CF的平均水平在2009年最高为0.0711,2011年最低为0.0115,总体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说明企业现金流量比例与宏观经济形势呈同向周期性变化。SIZE在政府大力扶持的背景下也呈逐年稳步上升状态。

表2 变量的分年度描述性统计

3.2 单位根检验

为避免伪回归,在回归面板数据前采用ADF方法对相关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以验证其平稳性。从表3各变量的单位根检验结果可见,所有变量值都呈一阶单整状态。因此,平稳性得到检验,为下文对多变量的线性回归分析提供依据。

表3 单位根检验结果

3.3 计量检验及结果分析

表4 政府财税补贴对技术创新影响的回归结果

在控制变量中,模型1(a)、1(b)的GOV分别为-0.6456、-0.6940,在1%水平上均显著为负,即国家控股力度越大,越阻碍新能源产业技术创新的发展。这表明在新能源产业技术创新的发展道路上,应把握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找到最佳平衡点;LEV分别为 -1.9095、-1.9842,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负,说明企业的财务状况与专利产出的密切相关;SIZE分别为0.4557、0.4658,且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即企业规模越大,研发成果产出越多,这主要归因于大规模企业具有较高的研发设备等条件以及自主研发能力。

表5 技术创新对企业财务绩效影响的回归结果

3.4 稳定性检验

本文的单位根检验已排除伪回归问题。为进一步考察实证结果的可靠性,本文改变重要变量的计算与取值方法:首先,选用净资产收益率(ROE)作为衡量企业财务绩效的变量;其次,将衡量税收优惠、政府财政资金补贴政策的指标设为虚拟变量FINANCE、TAX,假定有税收优惠/政府资金补贴为1,反之则为0,把数据代入模型中重新回归检验。稳定性测试结果表明,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没有实质性改变,模型的建立具有稳定性(限篇幅未报告结果)。

4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4.1 研究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1)具有普适性的税收优惠政策推动了新能源产业的技术创新。相反,具有一定针对性的财税资金补贴并未表现出对技术创新显著的促进作用,这与先前的理论分析结果相反,说明财政补贴方式存在研发效率低下,初始投入与研发成果产出不匹配等问题,这为政府补贴政策的改革提供警示作用。进一步发现,与带有行政命令色彩的财政资金补贴相比,税收优惠具有公平的特点,更符合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对企业技术创新具有更强的激励作用;(2)政府财税补贴对新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推动作用不大。以专利产出为技术创新指标时,技术创新的累积绩效仍不足以提高新能源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新能源产业的内生机制尚未形成。根植于中国特有的国情,现阶段我国新能源产业面临技术与市场高风险的挑战,产业的核心技术仍未掌握,在市场内需不旺、外向受阻的情况下,为实现新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仍需要政府大力的扶持,在加大研发投入,引导技术成果化、商业化的基础上,培育国内新能源市场,加强市场渗透力。

4.2 政策建议

为实现新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对政府扶持政策提出如下建议:(1)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加强对产业补贴的整体规划与设计。当地政府应有效利用财税补贴激励企业打造自身优势品牌,增强核心技术研发能力,以技术创新为纽带推动新能源产业升级。政府相关部门利用扶持资金,进行政策倾斜时,要注意引导技术成果转化,形成政产学研的良性循环机制,促进新产品产业化。同时,加快引导国内市场有效需求,解决新能源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2)深化财税补贴方式改革,加强补贴的事后跟踪监控。作为推动新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工具,政府直接的财税补贴和间接性的税收优惠方式需要因势利导,不断创新运用方式。在财政资金补贴方面,应提升补贴资金使用效率,精确化、透明化财政补助对象的选择标准,防范管理层寻租行为,同时健全财政补贴绩效考核反馈体系和相应监控措施,例如对在一定年限内仍未获得有效技术创新成果的新能源企业,取消其获得财政补贴资格,防范政府补贴的相机抉择问题。在税收优惠方面,政府应更多地利用税收优惠引导企业研发产出成果化、商业化,在配套措施上,政府应健全专利保护制度,完善法制环境,最大限度地激励企业加大专利成果产出;(3)把握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在处理与该产业的市场关系中,应转换自身职能观念,由市场的“守夜人”转变为“引路人”,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通过市场“无形的手”对新能源上市公司进行合理引导,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通过有效市场需求,促进新能源企业形成自身竞争优势,提高企业科技含量,从而建立长期、健康、高效的市场、行业、企业绩效间的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整体。

[1]樊琦,韩民春.政府R&D补贴对国家及区域自主创新产出影响绩效研究——基于中国28个省域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管理工程学报,2011(3):183-188.

[2]柳士双.中国新能源发展的战略思考[J].经济与管理,2010(5):5 -9.

[3]余明桂,回雅甫,潘红波.政治联系、寻租与地方政府财政补贴有效性[J].经济研究,2010(3):65-77.

[4]郭晓丹,何文韬,肖兴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府补贴——额外行为与研发活动变动[J].宏观经济研究,2011(11):63-69.

[5]许箫迪.政府扶持企业自主创新的动态博弈分析[J].技术工业经济,2006(6):107 -110.

[6]陈艳莹,田高峰,王丽.中国制造企业规模分布的演化特征:产业生命周期视角的研究[J].产业经济评论,2013(2):100-113.

[7]肖兴志,韩超.发展战略、产业升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J].财经问题研究,2010(8):40-47.

[8]KOSKI H M.The Role of Business Subsidies in Job Creation of Start- ups,Gazelles and Incumbents[J].Small Business Economics,2012(2):1-20

[9]CATO S.Environmental Policy in a Mixed market:Abatement Subsidies and Emission Taxes[J].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Policy Studies,2011(4):283-301

[10]WANG ZHIXIN,JIANG CHUANWEN,AIQIAN,et al.The key technology off shore wind farm and its new development in China[J].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2009(13):216 -222.

猜你喜欢
财税税收补贴
针对农资价格上涨,中央已累计发放500亿元一次性补贴
如何做好公立医院财税管理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企业财税信息化管理应用研究
农机购置补贴的绩效分析
“二孩补贴”难抵养娃成本
从“两会”看财税改革走向
税收(二)
税收(四)
税收(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