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障老人不要捆绑要尊严

2015-11-03 08:56高军陈圣慧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5年7期
关键词:红阳智障社区卫生

本刊记者 高军 实习记者 陈圣慧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红阳谈养老问题

当前,我国已经快速进入人口老龄化的社会,作为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我国老年人口已接近两个亿,空巢老人突破一个亿,失能老人达到四千万。面对如此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红阳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养老已成突出社会问题

王红阳委员说,我国城乡的空巢家庭已经超过50%。随着共和国同龄人和第一代独生子女家长步入晚年,一对夫妻赡养四个老人的家庭格局已经成为主流,家庭的养老负担极重,以老龄化最严重的城市上海为例,60 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高达22.5%。近年来,由于老龄化问题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相互叠加,养老保障问题已经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且尚未形成令人满意的服务保障体系。而更为突出的瓶颈问题,是缺少一支既有数量、又有质量,稳定的社区卫生服务人员队伍,客观上导致了少量的高端养老院价格昂贵,令人望而却步。中档的养老院一床难求,而基层社区的养老服务,还只能解决助衣食,助清洁,助挂号取药等问题,并没有专业的陪护,甚至缺医少药。现在不仅在农村,连城市中低收入家庭也感到极大的压力,这些与我国的大国地位,与飞跃发展的经济状况相差甚远,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智障老人被捆绑在床没有尊严

王红阳委员说,有数据表明,我国65 岁以上老人,每千人拥有的养老床位数仅是经济发达国家的三分之一,养老机构的床位缺口数量很大,专业的护理人员更是奇缺,但是由于顶层设计不到位,以及政策碎片化等问题,这一严重问题难以得到统筹解决。单针对我国现有的六百多万老年痴呆的患者,护理人员就严重不足,不少老年智障病人被捆绑在床上维持生命,完全丧失了生活质量和生命的尊严。

四点建议

老有所养和老有所依是保障老年人生存的重要需求和健康生活的必要条件。近年来,加速构建和完善老年人养老和医疗保障体系,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为此,王红阳委员提出四点建议。

第一,全社会关注,共同建设居家养老体系。为了缓解老年医疗机构缺乏的现状,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是目前值得倡导的可行方式。居家养老依赖于社区保障体系的建立,应该包括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生活照料和家政服务等诸多方面,如今志愿者服务和有偿服务都难以满足日益增加的需求,家庭照料社区中心,社区综合医院和老年病专科医院之间应该逐渐形成高效完善的信息化链接式的服务网络体系,形成一家有难,众人帮助的良好社会风气和制度保障。

第二,面向社区卫生服务和居家养老,加快培养社区卫生人才。疾病护理是一门学问,具备一定医学知识的社区护理人员,不一定需要院校培养,但是也决不是不需要专业培训。老年慢病患者和智障的病人,有医疗救治,健康护理,心理慰藉等多方面的需求,并不是单纯喂饭和洗澡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培养护理人才,分级持证上岗是当务之急。但是不少的基层卫生学校已经专升本,小变大。本土化的实用教育培训不受重视,社区卫生人员短缺,能够稳定在社区的护理人员更是奇缺。康复医院,护理医院,临终关怀病区和居家养老等在各个层面都需要训练有素的医护人员,而目前缺口最大的是具备一定医学知识的护理人员。

▲全国政协委员王红阳 本刊记者 高军/摄

第三,设立社区养老岗位培训专项资金。正如李克强总理说的,既要保证投入,又要花好每一分钱,在社区卫生人员待遇方面,应根据不同地区建立规范管理办法和不同的标准,既要提高待遇,稳定队伍,又要反对无序增长。老年病医院,康复院和临终关怀病区的必要的费用,应尽可能的纳入医保的报销范围。

第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在完善老年医疗保障体系,包括培训人员的同时,对老年病医院,护理院,康复院和临终关怀院等都应该有积极地扶持政策,政府应该起到主导的作用,同时鼓励发展慈善和不同类型的社会关爱活动,引入社会的投资极其重要。各级政府应努力创造条件协助解决各种困难,应支持购买服务的方式,分别解决不同层次的问题。

猜你喜欢
红阳智障社区卫生
以积极行为引导胆怯型智障学生提升社会适应力
以积极行为引导胆怯型智障学生提升社会适应力
如何有效进行智障学生的语言训练
智障儿童教学要抓好关键“三点”
孙红阳作品选登
危险的阳台
履职尽责加快社区卫生服务建设
工地不是游乐场
洗澡
芜湖:社区卫生机构公办民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