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双合盛五星啤酒

2015-11-03 08:57赵一帆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5年7期
关键词:啤酒厂五星哈尔滨

本刊记者 赵一帆

北京人对啤酒,一贯是情有独钟且青睐有加的。从上世纪70 年代末,人们拎着暖瓶排着长队抢购散啤的大场面,到如今随处可见“啤酒肉串侃大山”的市井小素描,喝啤酒早已成为京城百姓的一种生活方式。细数北京的地方啤酒品牌,除了“燕京”和“北京”以外,稍微上岁数的人必然会提起另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双合盛五星啤酒,只是这个名字早已消失多年,难觅其踪。双合盛五星啤酒如何起家?其间经历了哪些曲折往事?后又因何淡出人们的视线?咱们可以边喝边聊。

兄弟二人白手起家

北京市西城区西交民巷(原名南半壁街),西临北新华街,东临前细瓦胡同,有一处大门口挂着“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牌的大宅子。据考证,院中山石及大量匾额、汉白玉栏杆、石狮甚至花盆均来自圆明园遗址,向人们暗示着昔日主人的显赫身份。这位主人,就是北京的第一家啤酒私营企业,双合盛五星啤酒厂的厂长郝升堂。

郝升堂,山东掖县人。清光绪年间,黄河下游连年遭灾,清政府却依然坚持民族等级与隔离制度,颁布禁关令,以山海关为界,严禁汉人进入东北所谓的“龙兴之地”垦殖。大批山东、河北、山西、河南以及皖北、苏北等地的百姓为了谋生,冒着被惩罚的危险“闯”入关东。清末,因沙俄侵略东北,清政府才于1860 年在关东局部地区弛禁放荒,至1897 年后全部开禁,到1910 年,关东人口超1800 万,而郝升堂正是那段时期“闯关东”大军中的一员。

为了生计,郝升堂先被俄国人带到西伯利亚的金矿上作苦力,后又到海参崴火车站里当搬运工,期间,郝升堂认识了同乡张庭阁。张庭阁在海参崴经营菜床子生意,与郝升堂一见如故,二人遂义结金兰。1889 年,兄弟二人拿出多年积蓄,在海参崴开了一家小杂货铺,铺子立号“双合盛”,取“双人合作,财源茂盛”之义。由于兄弟俩精明能干,经过一段苦心经营后,杂货铺的买卖很快便兴隆起来,并在海参崴、黑河、哈尔滨等地设立了分店。张庭阁同德国、英国、俄国的厂商签订了长期购货合同,还派人员去欧洲、日本、东南亚各国和香港地区直接采购,仅仅几年,“双合盛”便成为当地最大的百货商店。

借酒之势一飞冲天

1911 年秋,满清政府倒台,一些爱国的民族工商业者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郝升堂与张庭阁在长期的经商过程中,接触了不少国外的新思想和新事物,也萌生了兴办实业的想法。张庭阁一心想办个电车公司,郝升堂则想开个啤酒厂。于是,他们花费几年时间,逐渐抽回了“双合盛”在海参崴等地的资金,开始着手兴办实业。在得知电车公司没有得到批准之后,张庭阁便一心协助郝升堂完成他们的啤酒厂项目。1914 年,经一朋友介绍,兄弟二人购买了位于北平(今北京)广安门外南观音寺11 号,一家瑞士人开设的啤酒汽水厂,取名“双合盛五星啤酒汽水厂”,这是“双合盛”由商转工的第一家工厂。在管理上,兄弟俩决定分工,由郝升堂迁京直接经营,张庭阁则驻守东北,照看“双合盛”的其他生意。

酒厂于1915 年正式投产并初具规模。创办初期,工厂设有总厂和2 个分厂,糖化室1 所、烤原料设备1 所及酒窖2 处,后扩充酒窖8 处,主要生产“五星牌”啤酒和汽水。由于生产能力不足,汽水的生产很快便为啤酒让了路。郝升堂极为重视酒品质量,选用水质轻、味甘甜的京西玉泉山清宫御用泉水;制酒所用粮食,也选自浙江、河北等地颗粒饱满、皮薄、有鲜味的优质大麦;制酒所用酒花由捷克进口,酵母由丹麦进口。郝升堂高薪聘请了捷克啤酒专家尧希夫格拉为总技师,每批酒在灌装之前,尧希夫格拉都要亲口品尝;每个生产环节更是有人严控质量,合格后才能灌装。因此,双合盛五星啤酒口感醇厚,沙口感强,具有浓郁的麦芽香味,当年便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了金奖,这也是中国人自己生产的啤酒第一次在国际评比中获得的奖项,也是最高奖项。为了增加销量,郝升堂想尽各种办法推销,在国内外均设立了代销处。至上世纪20 年代末至30 年代初,双合盛五星啤酒厂进入了发展的鼎盛时期,职工人数达到500 多人,啤酒年产量3000 余吨,行销全国30 多个大中城市的48 个销售点,并远销港澳及东南亚等地。

借着五星啤酒大卖的可观利润,“双合盛”又在哈尔滨和双城堡办起了面粉厂和制油厂。1920 年,“双合盛”在哈尔滨圈儿河附近购买了土地,投资兴建了一座全部采用德国机器设备的大型机械制革厂,转年正式动工投产。随着“双合盛”在哈尔滨的实力不断增强,1924 年,北洋军阀张作霖看中了“双合盛”雄厚的资金,下令强迫“双合盛”出资购买俄国人的江轮。出于无奈,张庭阁只好照办,但阴错阳差之下,却从中获利颇丰,张庭阁又先后开办了奉天航业公司、兴记航业公司。1925 年,张庭阁出任“双合盛”总经理,到1927 年,“双合盛”的总资本已有182 万现大洋,不折不扣地成为了哈尔滨实力最雄厚的民族资本家财团。

峥嵘岁月几经沉浮

1930 年,一场原因不明的大火吞噬了双合盛制革厂;1932 年,重新修缮的制革厂刚准备复工,不料松花江江堤决口,制革厂由于地势低,厂内又是汪洋一片,直到1935 年才恢复生产。除了天灾,还有人祸,1931 年的“9•18 事变”,1932 年哈尔滨沦陷,在日伪的残酷统治和压迫下,尽管张庭阁凭着他的社会地位和影响,采取转移资本、缩减生产等方法保住了“双合盛”的大部分资本和工厂,但损失仍然很大;远在北平的郝升堂也是捉襟见肘,啤酒厂趋于半停顿状态。抗日战争胜利后,“双合盛”也并没有出现转机,国民政府的军、警、宪、特常来敲诈勒索,加之货币贬值,“双合盛”整体的经营举步维艰,啤酒厂更是面临着倒闭的困境。

1946 年4 月,东北民主联军解放哈尔滨,张庭阁积极出资为人民解放军制做军服;新中国成立后,兄弟二人也积极投身于国家建设,抗美援朝期间还以“双合盛”的名义捐献了1 架飞机。兄弟二人全力支持公私合营,1949 年1 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郝升堂代表双合盛五星啤酒汽水厂向人民政府申请公私合营;同年4 月1 日,北京双合盛五星啤酒汽水厂成为北京最早的一家公私合营企业。1950 年,啤酒厂复工,全年生产啤酒122 吨。

就在“双合盛”百废待兴之时,多舛的命运再次跟张庭阁开了个玩笑。1954年,哈尔滨的双合盛面粉厂又发生了火灾,厂房和所有设备均付之一炬。张庭阁用所得的保险赔偿金在哈尔滨修建了两所浴池,而年老体弱的他也就在这次火灾后不久病逝了。据说,得知结义兄弟的死讯,郝升堂悲痛欲绝,没过多久,也在北京西交民巷的家中郁郁而终。中国私营企业的神话,就此告一段落。

改革开放再创辉煌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时燕京啤酒还没有问世,京城百姓喝啤酒基本上就认“五星双合盛”和“北京啤酒”这两个牌子。因双合盛啤酒厂在城西的广安门外,北京啤酒则位于城东,两家就以天安门的国旗杆为界,双合盛在城西经营,北京啤酒则在城东销售。两个品牌几乎占据了全部的市场份额。改革开放给这个老字号企业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期间联合公司成立,联营厂于1992年达到42 家,年生产啤酒共100 余万吨。1992 年11 月30 日,北京双合盛五星啤酒集团公司成立,具备了年产18 万吨的生产能力。

1995 年1 月12 日,“双合盛”与美国亚洲战略投资公司第一投资公司合资成立了北京亚洲双合盛五星啤酒有限公司。2000年8月加入了青岛啤酒集团公司,成立了北京五星青岛啤酒有限公司,至2005 年底,公司已经形成了年产20 万吨啤酒的生产能力,在激烈的北京市啤酒市场竞争中占有了一席之地,但令人惋惜的是,五星青岛啤酒却再也没有使用“双合盛”的商标,这个昔年无人不知的品牌,就这样消失了。

2007 年春天,“双合盛”位于南观音寺(今手帕口南街)的老厂地皮被东家卖给了某房地产商,整个厂房不久便开始拆迁。等一些有心人赶到,想再看一眼这个给他们留下深刻记忆的厂区时,偌大的百年老厂内,被拆得只剩下一座麦芽楼(也称糖化楼,为啤酒酿制车间)孤零零地伫立在那儿。这座建于1915 年的北京仅存的啤酒酿造史上的旧民族工业遗迹,也在那年的劳动节前夕,被一夜之间夷为平地。“双合盛”带着他百年的骄傲与沧桑,轰然倒在了粉尘之中。

猜你喜欢
啤酒厂五星哈尔滨
La preservación del tejido de seda tradicional
建德五星
守护那抹“五星红”
哈尔滨“8·25”大火 烧出了什么
Gas from human waste
龙山泉啤酒厂拓展精酿啤酒
奇妙的哈尔滨之旅
五星花
《老哈尔滨的回忆》国画
感受哈尔滨的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