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译学生的幸福密码

2015-11-03 00:35杨胜丽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5年21期
关键词:师生关系

杨胜丽

〔关键词〕校园幸福感;师生关系;校园活动;人本课堂;书香文化

开学初,笔者选取我校450名学生(每年级150名)就“你觉得自己在学校生活得幸福吗?”这一问题进行了调查,276名学生自感“不幸福”,占调查总人数的61.5%,还有75人表示“不知道”。这就是说,自我感觉“幸福”的学生人数仅为99人,只占到总人数22%。在物质生活条件日渐优越的今天,我们的学生却仍然认为自己是不幸福的。于是出现了诸如“我去上学校,背上炸药包”之类的灰色童谣;碰到纠纷不能调控自己的情感,不懂得克制、宽容;挂在嘴上的口头禅常是“真郁闷”“无聊”……

乌申斯基说:“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 一方面,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为学生一生的幸福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教育即生活,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园内度过的,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帮助学生提升校园幸福感。如何提高学生的校园幸福感呢?笔者将从师生关系、多彩活动、课堂教学及校园文化建设四个方面探究。

一、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感受幸福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是学生幸福的重要来源,也是教师自身幸福的重要来源;既是学生幸福的要求,也是教师自身幸福的需要。当教师的内部幸福体验外化为表情时,教师的幸福就变成一种可被观察的对象了。学生能够通过识别教师的表情,在自己内心激起同构的心理体验,这种体验又会外化成学生的表情,教师又通过学生表情的反馈强化了自己的幸福体验,学生的幸福感也因此渐次加强。师生双方相互感应,不断激荡,获得了共同的幸福感。

幸福的教师,一定能培养出有幸福感的学生。当学生碰到幸福满溢的老师,他们怎么会不被感染呢?他们一定也会感到校园生活幸福满满的。

教师节那天,我办公室桌上整齐地叠放着一件衣服,摊开仔细一看是全班学生每人在衣服上给我写了一句祝福语,“祝老师笑口常开”“祝老师青春永在”“老师,你笑起来真好看”……读着读着,不知不觉眼中噙满了泪水,是感动,更是幸福。我当即给学生们写了一封回信,“孩子们,感谢你们,因你们的善良我变得更善良,读着你们的文字,我的心灵无疑受到了细雨涓流般的轻抚,我收获了一份世间最纯粹的感动与幸福。”我认真地把信公开粘贴在教室的公告栏里,看到回信后,一张张稚嫩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学生们喜出望外,原来他们的老师就是这样容易满足和幸福,这让学生对幸福有了一种新的理解。

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体验幸福

人生是一种体验,各种新鲜事物都该尽可能体验一下,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是学生幸福感的重要来源。教育应该在全面开发每个人的智能的基础上,为学生创造多种多样的展现各种智能的环境,给每个人多样的选择,助其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通过活动引导学生体验成功与失败,体悟成长的快乐与艰辛,让学生在多彩的活动中体验到幸福。

多彩的德育活动,形成幸福成长品质。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幸福成长俱乐部活动,处处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德育熏陶,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另一方面也可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幸福、理解幸福,培养创造幸福的能力,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

多彩的特色活动,营造幸福成长氛围。学校可每周举行“一歌一品”“读好书启灵魂”活动以陶冶学生情操;每周举行升旗仪式、名人趣事主题班队活动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多彩的亲子活动,体验幸福成长过程。孩子幸福的成长离不开家校的通力合作,教师可每月进行一次家访,教师走进家庭,走近家长,与家长促膝交流孩子的教育问题,通过家访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一定能收到较好的成效。感恩的缺失是影响学生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学校可以开展感恩父母系列活动要求学生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或送给父母一份亲手制作的礼物。同时,学校可举行幸福家长开放日活动,家长走进校园,走近教师,走近孩子,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孩子的成长环境、教师的辛勤付出,并对学校的各项工作提出宝贵的建议,携手形成教育合力,为共同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幸福地成长而努力。

校园是快乐的,学生才是快乐的;校园是幸福的,学生才是幸福的。

三、灵动的人本课堂中收获幸福

学生在校园里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度过的。关注学生的幸福,必须关注课堂。让课堂成为学生幸福的重要历程,让学生在课堂中收获幸福,是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具体体现。

幸福学案,提高备课质量。课前,教师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钻研课本,了解学生、解读学生,并指导学生结合导学案预习,利用导学案自学新知识,在自学过程中学生能够收获成功的喜悦。

幸福方舟,打造高效课堂。课堂上,教师巧妙地激起学生之间的讨论,一定能调动学生将课本知识与生活相衔接。另外,教师需要敏锐地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差异,区别对待,善于发现孩子们的闪光点,让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爱教爱学、会教会学、教会学会,这是幸福教育的真谛和精髓。

幸福沟通,促进心理健康。我们可以在心理健康课上引导学生用积极的视角发现和解读问题,让他们多看到事物好的一面,多发现学校的美,发现同学的优点,发现学习的乐趣,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心态,领取校园幸福门券。

例如,在一堂心理健康课上,有一位学生告诉我,他十分讨厌值周教师晚上查宿舍,感觉自己像个犯人一样被人监视。于是我就在心理辅导课上设计了“角色扮演”这样的一个活动游戏,引导学生明白造成不良情绪的信念是教师晚上查宿舍,令自己像犯人。这是一种带有非理性认识的消极情绪。辅导课让学生学会了换位思考,明白到教师查宿舍并非是针对个人,而是在维护整体秩序,正是教师的这一做法,才令宿舍生活安全无忧。教师可以用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促进学生用积极的情绪多角度看待周围的事情,使他们获得更多的积极情感体验,感受到更多的快乐。

当孩子们在教师幸福的教育中,学到了更多知识、养成了良好习惯、提升了学习能力的时候,孩子的幸福无疑就是教师的幸福!教师幸福地教与学生幸福地学相互交融、相互激励,那充满无限生命活力的幸福课堂不就水到渠成了吗?

四、浓郁的书香文化中享受幸福

文化的力量是深远持久的,因为它根植于每个人的心中,作为相对稳定的基因,影响人的一生。书香校园,不仅仅是让师生多读书和读好书,更是通过各种因素丰厚师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幸福感。

多管齐下,展现灵动完美诗篇。学校可利用校园网站、论坛、文学社、广播站等多种媒体,展示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关内容,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绿色上网活动,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容量庞大、高速快捷等优势,强化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清新宜人的育人环境、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高雅的文化艺术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也能增强师生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艺术文化,彰显和谐教育之美。学校可通过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举行学生书法、绘画、摄影比赛以及文艺汇演等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展现学校艺术教育成果;可开展中华古诗词诵读活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

国学文化,激发学生善良天性。《弟子规》是儒家文化浓缩而成的做人规范,是国学的精髓。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如能与《弟子规》为友,把它当成个人反省的镜子和行为的指南,一定能激发学生善良的天性。如,当课上有学生乱说话时,我会提醒他一句“话说多,”学生们就会接一句“不如少。”师生就会在这样一个氛围中达成和谐;当他们忘了在楼道中轻声慢步时,我会提醒他们一句“宽转弯”,孩子会不好意思地接一句“勿触棱。” 在经典国学文化的熏陶下,学校将成为凝聚文化的场所,教师施展才华、实现人生价值的载体,成为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幸福家园。

朱小蔓教授指出:教育的目的,应该指向人的和谐发展与终身幸福。换言之,教育就是感染幸福、体验幸福、收获幸福、享受幸福的过程。我们要做幸福的教师,以提高学生的幸福感为教育的不懈追求,全心全意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和幸福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廿里中学,衢州,324012)

编辑/张 帆 终校/于 洪endprint

猜你喜欢
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双向奔赴
莫让师生关系“渐行渐远”
师生关系和学生学业表现相辅相成
高校师生关系最适空间的探索研究
师生关系好很重要
余清臣:建构现代师生关系的公共性
师生关系浅谈
新时期需要怎样的师生关系
新世纪以来我国师生关系研究的探索*
还原一个纯洁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