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促班级和谐

2015-11-03 00:36董丽燕谷鲁杨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5年21期
关键词:人际关系心理班级

董丽燕?谷鲁杨

〔关键词〕心理;班级;人际关系

“老师,他打我!”

“我没有,我只是和他玩!”

……

作为班主任,每天耳边不得清静,总有处理不完的官司,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是一个眼神,都有可能引发纠纷,特别是这种玩着玩着就恼了的情况,层出不穷,此起彼伏。

如果教师不妥善处理,这种情况就像传染病一样,四处扩散,甚至影响整个班级的风气。而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批评,似乎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纠纷仍会不断。

其实,学生中出现的人际问题,多数源于学生的交往障碍,很多学生抱着不肯吃亏的心态,会让他们首先想到要用简单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于是矛盾就产生了。

因此,我尝试在班级管理中,特别是处理学生纠纷方面,从学生的心理发展中找到原因,并指导学生学会与人交往,学生间的小矛盾逐渐销声匿迹,同学关系也更加融洽、亲密了。

一、以和为贵,聚心正气

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是情绪智力的核心要素,多元智力理论把它称为第六种智能,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还可以帮助他们实现超越自我的成长。

“家和万事兴”。班主任要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提倡人人为班级,班级为人人,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凝聚人心,约束行为,激发热情,提高士气。

(一)抓新抓心

新接手一个班级,班主任要重视首因效应,组织团体心理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相互认识,互相了解,相互接纳,减少陌生感,尽快适应新的环境,融入新集体。平时经常组织学生玩“心有千千结”“夹气球”“众志成城”“过独木桥”“大鱼网”“钻山洞”等活动游戏,传递正能量。“心愿卡”“心情画”“绘本故事”“秘密日记”“悄悄话信箱”等活动,让我悄悄走进了学生的内心,解读出他们的喜怒哀乐,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及时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问题,抓住学生的心。

(二)制定班规

心理学理论认为,每个人都不愿意自己被孤立,而会尽力使自己趋同于群体、融合于群体。学生群体给自己提出的生活方向和学习目标,会激发学生个体对集体荣誉和集体行为模式的归属的愿望,对群体中个体成员的心理和行为起着微妙的感染熏陶作用,形成对学生个体的心理激励。班主任要引导全班学生一起商量制定班规班纪,共同约定班训,共唱班歌,以此促进班级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的形成,有利于班级凝聚力的形成。

(三)树立正气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着力培养积极、向上、健康的班级风气。在已初步形成良好群体心理气氛的同时,还要不失时机地利用良好的群体心理气氛去感染和转化个性差生。教师尽可能多地去发现学生的优点、闪光点,有意识地表扬学生,值日班长重点记录、表扬好人好事;建立班级的激励性评价体系,强化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将学生的习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生在交往中得到友谊,获得他人的接纳或赞许,从中体验到自己的价值。学生在感情上认同和依恋集体,自觉用正气去维护集体的荣誉。

二、授人以渔,用心引正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得到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如果想永远有鱼吃,教师要用心去引导学生学会“结网捕鱼”的本领,帮助学生防范纠纷,化解纠纷,这是帮助学生学会交往的重要一环。

(一)积极强化

积极强化又称正强化,即用某种有吸引力的结果对某一行为进行奖励和肯定,以期在类似条件下使这一行为重复出现。每天用五分钟开展心理注意力训练,有意识地运用“正强化”强化学生正确交友的观念、能力和方法。心育课上学习有关交往的原则,让学生合理表达自己的想法,并有意设计一些行为场景练习,如“独特的我”“优点及时贴”“当面赞美学生”“填写赞美派送单”等,引导学生去体验交往的规则,去感悟交往的技巧、方法。学生掌握了有关交往技能后,就及时给予表扬,并坚持正强化,从而提高学生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二)换位思考

这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的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思考方式,换位思考才能产生同理心,才能找到对方的需求,才能更好地理解别人并帮助别人。对于已经发生纠纷的学生,一般采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引导当事人反思:如果我是他,会怎么样?如果他是我,又会怎么样?从他人的角度、立场来重新考虑问题,寻找解决纠纷的办法,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移情能力。移情能力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

(三)同伴互助

处理人际纠纷的能力是检测儿童社会化发展水平和适应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指标。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班级调节委员会,让学生自己试着去解决同伴间的纠纷。因为是同龄人,同伴之间的交流会更容易一些,协商的气氛会比较融洽,当事人会比较积极地参与到问题解决中。通过解决同伴纠纷,学生了解了纠纷产生的原因,掌握了解决纠纷的办法,还学会了如何更好地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从而掌握与人相处的方法。这时纠纷就有可能转化为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推动器。

三、因材施教,攻心纠“错”

学生间发生了纠纷,我们要在充分了解学生个性特征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区别对待,让学生真正从内心明白错在哪里,再教会他们如何为错误买单,如何补救,最终达到攻心的目的。同样的错误,对不同的学生,处理的方法也是不同的。

(一)刺猬型——热放冷处理,攻其后,放其前

小然是一个具有很强的自卫意识的孩子。班上学生大都不喜欢和他一起玩,因为玩的结果是他会动手打人,即使是别人无意碰了他一下,他都会马上竖起浑身的刺,奋力还击。

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会热放,冷处理,攻其后,放其前。每次他发脾气后,我会专门带着他做心理辅导游戏、沙盘游戏、让他画一画心情漫画等,还要和他谈一次心。在反思日记中,他这样写:“我一犯错老师就帮助我,还和我谈心,我知道她是为了我好,不像妈妈总打我。”原来他的“刺”,是家长以往简单粗暴的教育造成的!摸清了学生心理上的症结,我和家长进行了沟通,商讨更适合他的教育方法。平时注意引导他反思自己的行为,引导他发挥自己的特长,向同学们展示自己的优点,用正确的方法吸引他人的关注。两年后的他平静了许多,与同学交往也融洽多了,学生们还推选他当选餐厅班长。endprint

(二)随性型——察言观色,以正纠偏。

班上有个叫盛的男孩,喜欢把各种各样的小虫子带到教室,整天吓得女生哇哇叫。通过多方面的观察与了解,发现盛的确是喜欢各类虫子,他认为大家都和他一样喜欢摆弄这些精灵。既然他对大自然很有兴趣,那就创造条件,正面引导他的发展。我让他负责管理班上的农作物。他很高兴,管理得也特别好,搭架子、给花授粉、除虫施肥,很有小专家的样子,他还带动了班上、年级组更多的学生加入小农场的建设。盛在这个过程中,明白了人和植物都有自己不同的喜好,在与人交往方面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三)冲动型——“绿色惩罚”,罚出心动

单纯的说教有时像阵风,转瞬即逝。适当的“绿色处罚”会让学生在心里牢牢地记住教训,获得经验。对打架的学生,我就会适当惩罚他们,让他们用自己的零花钱,给刚才劝架的学生买好吃的。如果没有零花钱,要向父母打欠条借钱买。第二天,当他们拿来了好吃的分给大家后,我就会问他们有什么感受?他们会心疼地告诉我,“老师,我这下破产了,我得给爸爸洗一个月的臭袜子才能还清债务呀!”“当时我怎么那么冲动,以后再不做傻事了。”

外在的惩罚会忘记,而内心的触动才会记忆深刻。对于犯了错的学生,告诉他错在哪里是第一层次的教育;启发他知道自己错在哪是第二层次的教育;唤醒他知错的良知和改错的行为才是更高层次的教育。

四、家校合力,同心同步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不过每个种子的花期不同,每朵花的绽放时间不同,有的花,一开始就绚烂绽放;有的花,需要漫长的等待。

源的爸爸因癌症离世了。原本活泼好动的源突然性情大变,上课时直勾勾地盯着地面,不时叹气。下课时,他或是把自己藏起来,或是看谁都不顺眼,总想打上一架,学生们纷纷来告他的状。

面对家庭变故,源是无助的。源把疯狂的奔跑、疯狂的折腾当成心理发泄的一种途径。我找他谈心,鼓励他把自己的心事画下来,教给他调节心情的方法,借书给他看,在班上有意识地培养他成为爱劳动的典型,鼓励学生们主动找源做朋友。让学生们都来发现他的优点,帮他找回那颗失衡的心,让他感受周围每一个人对于他的关爱,从而使他愿意重新归位,重新关心周围的事物。

和家长及时沟通,一起找出问题的根源,想出解决办法,让家长知道孩子在学校的每一点进步,唤起家长的信心和责任心,倡导家长言传身教,家校合力,同心同步,以达到教育的最优化。

总之,在班级管理中,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凝心聚力,就会促进班级和谐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省威海市实验小学,威海,264200)

编辑/王晶晶 终校/于 洪endprint

猜你喜欢
人际关系心理班级
班级“无课日”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班级FACE系列大放送
英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社会的失衡及其人性的扭曲
微信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探析
微信红包传播中的用户心理分析
心理小测试
一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
以牙还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