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自我的新旅程

2015-11-03 00:41钟晓晓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5年21期
关键词:自我意识

钟晓晓

〔关键词〕自我意识;自我同一性;阿尼姆斯原型

2010年上映的3D影片《爱丽丝梦游仙境》是好莱坞怪才导演蒂姆·波顿十分富有创意的又一作品,其灵感来自于英国童话大师刘易斯·卡罗尔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和《爱丽丝镜中奇遇记》两部作品。在他奇思妙想的构架下,这部给观众带来无数惊喜的迪士尼3D电影对原著做了很大改动,在传统的“爱丽丝仙境漫游记”外面套上了一个“成长”的外壳。影片虽仍处处透着童真的欢颜,但它的内核却是一个非常成人化的、关乎“成长”的故事。

电影《爱丽丝梦游仙境》讲述了发生在爱丽丝上次梦游仙境十三年后的故事。已经20岁的爱丽丝和母亲去一个庄园参加一个聚会,却发现自己将在众多傲慢自大的人面前被求婚,爱丽丝选择了逃跑。她跟着一只白兔钻进了一个洞,来到了“仙境”。虽然7岁那年她曾来过这里,但此时已毫无印象。在这里,有一大帮爱丽丝的朋友欢迎她的归来,恃强凌弱、虚张声势的睡鼠,美丽温柔的白皇后和她残暴可憎的姐姐红桃皇后,精神错乱的疯帽,喜欢抽水烟袋、名叫阿布索伦的毛毛虫,常露齿嬉笑的柴郡猫,还有双胞胎兄弟、白兔等都期待着爱丽丝。在奇妙的仙境历险中,爱丽丝了解到自己身负的重大使命,那就是按照预言书帮白皇后战胜红桃皇后,结束红桃皇后的邪恶统治,恢复昔日仙境。在完成使命回到现实世界后,爱丽丝能够果断地拒绝求婚,还勇敢远渡重洋,前往中国“淘金”。

在原著的基础上,电影《爱丽丝梦游仙境》充分体现了女性对自身的探索和成长。在完成仙境“宿命”的过程中,爱丽丝的自我意识渐渐觉醒,超越了对于自我身份的迷茫,发掘了自身潜意识的阿尼姆斯原型,学会了把握自身命运,实现了自我同一性的整合和对自身价值的认同,并成长为一名富有勇气和冒险精神的女性。

一、自我同一性的探索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将青少年时期(12~18岁)定义为个体同一性形成的关键期,他认为青少年在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性和防止同一性混乱,体现着忠实的实现。

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自我整合和适应之感,是个体寻求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能力。

从“仙境”回到现实世界的爱丽丝·金斯利,对自己曾经有过的奇幻经历早就忘得一干二净。即使如此,已经20岁的她,仍然认为生活本身就是一场充满惊奇的梦幻冒险,有着自己对未来的思考。在现实社会中,成年爱丽丝·金斯利是一个典型的维多利亚时期的女性,是男权社会的陪衬品和附属品,认为“忠心耿耿地尽妻子、母亲、女儿和朋友之职的女人,比那些无视重要职责、每天沉溺于哲学和文学的思考、在虚构和浪漫的幻境中飞翔的女人要有用得多”。在她的身上捆绑着男权社会强加于女性的枷锁,要求女性顺从、被动、脆弱,完全依附于男性。成年的她虽然有独立、自卫和反抗意识,但是力量弱小,受困于维多利亚时代上流社会的束缚和妇女们的浅见,无法获得自我认同,实现作为女性个体存在的价值,也无法在自己的梦想与亲朋好友的期望之间找到平衡。可以说,她仍然在探索和试图寻找自我,还没有达到自我同一性。

为了获得自我同一性,青少年要进行积极的探索和自我投入,整合自我知觉的很多不同方面,形成一致的自我概念。玛西亚将个体解决同一性危机的方式分为四种状态,分别是同一性扩散、同一性早期封闭、同一性延缓和同一性完成。在现实社会,爱丽丝身边的女性,以她的母亲和姐姐为例,是同一性扩散或者同一性早期封闭的典型。她们在男权社会观念的笼罩下,没有或者很少进行对自我的探索和投入,时时处处规范自己,以做个别人眼中的好妻子、好母亲,一位上流社会的“淑女”。在仙境中,受困于自我同一性混乱的是精神错乱、情绪变化无常的疯帽,他几度质疑自己的身份,质疑自己做帽匠的意义,并时不时地发疯,说些让人难以理解的话,表现出精神病症状。而以智慧老人原型出现的毛毛虫阿布索伦对自我有清醒的认识,它明确地知道自己是谁,自己存在的意义以及自己未来的归宿。当爱丽丝看到正在结茧的毛毛虫并认为它要死去时,毛毛虫说这不是死亡,而是蜕变。可见,毛毛虫阿布索伦实现和完成了自我同一性认同,而现实中的爱丽丝想要探索自我,但受制于维多利亚时期的社会观念,也只能在自己脑海中保留对奇境的幻想和好奇,以“梦”的形式重复表达这种内心的欲望,使自我同一性认同延缓。

埃里克森提出“合法延缓期”的概念,以让个体在做出最后决断前有一个合理的延缓承担任务的时期,更充分地探索自我,克服混乱感,实现同一感。

影片中,爱丽丝和母亲参加在维多利亚花园举办的派对时,惊讶地发现原来自己竟然要被现场求婚。吓了一跳的爱丽丝对对方的求婚犹豫不决,并迅速地逃离了宴会现场。她在一只穿着马夹、带着表袋的兔子的引导下跌进树洞,通过一条犹如梦境般朦胧的通道,进入了一个令人惊奇的地下仙境。爱丽丝虽然在7岁时来到过仙境,但她对此已经毫无印象。她柔弱、苍白和多愁善感的外表以及拒绝面对自己作为“勇士”的能力不得不让仙境的朋友们怀疑她到底是不是他们一直要找的爱丽丝;面对智虫阿布索伦的询问“你是谁”时,爱丽丝的犹豫和疑惑也反映出爱丽丝还没有找到真正的自我,她还在迷失和探索,没有完成同一性认同。

当爱丽丝第二次走进“仙境”,继续展开一场最新的冒险之旅时,那个曾经害羞、忸怩、过分注重自己感受的小姑娘逐渐转变成一位拥有着强大的意志力、自信、勇敢的年轻女性。在这些经历过程中,爱丽丝渐渐找回了勇气和自信,重新发现了自己敢于冒险和勇于反抗的天性,最终在战胜空龙后,爱丽丝在这片奇妙世界里找到了迷失了的自我,实现了自我同一性的完成。

在影片中饰演爱丽丝的米娅·华希科沃斯卡说:“故事开头的部分,爱丽丝显然对自己目前的状况存在着一种难堪且不太舒服的感觉,所以她才会再一次走进‘仙境,因为只有这样她才能重新发现并找到那个真正的自我,同时也会明白,原来自己拥有着足够的力量,能够变得更加自信,值得拥有更加美好的一切。”endprint

二、爱丽丝的阿尼姆斯原型

阿尼姆斯原型是荣格分析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女性心理中所具有的男性气质。它源自女性由遗传获得的对男人的集体印象,是女性身上潜在的男性本源。父亲常常是女性潜意识中的阿尼姆斯原型的化身。女性有多个阿尼姆斯原型,他们以不同的形象出现,存在着正负两面。消极方面常以海盗、恶神、凶徒、花心男子甚至死神的形象出现,它会诱使女性脱离现实。此时的阿尼姆斯原型就像一个由虚幻织成的茧,里面尽是一些“应该这样,应该那样,这样不对,那样不对”的指示,将女性从现实和真实的自我中割裂开来。积极方面常以王子等形象出现,此时的阿尼姆斯就会转变为一个内心良伴,赋予女性进取、勇气、冒险、坚毅、智慧等男性品质,补偿女性外表的柔弱。

20世纪70年代,女性主义批评家卡罗琳·G.海尔布伦曾写道,未来的救赎将完全超脱性别的两极化和禁锢,并称这个理想称为“双性同体”,以寻求将个人从社会规范的限制中解放出来。这一观点与荣格集体潜意识中的阿尼姆斯原型殊途同归。

爱丽丝所穿越的树洞其实就是连接两种不同世界的通路:一边是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父权社会,而另一边则是虚幻世界或者是回忆中的母系社会,也可以说,一边是爱丽丝的意识世界,另一边则是她自己还没有发现的集体潜意识世界。影片中,在现实社会,维多利亚时期男权社会下对女性的束缚和禁锢是阿尼姆斯原型消极的一面的投射。在这种禁锢下,女性是男性的附庸,生活在男性统治下的种种约束中,没有自我,没有自由。爱丽丝的求婚者哈米什·爱斯科特是其阿尼姆斯原型负面的反映,他虽然家财万贯,却有着富家子弟惯有的在养尊处优的环境下养成的愚笨和木讷。这种形象自然不是潜意识中富有反抗和冒险精神的爱丽丝的理想对象,因而她选择了逃离求婚现场。这种逃离,一方面是对自我的逃避和防御,另一方面也给了爱丽丝第二次进入仙境的机会,以重新寻找迷失了的自己。而爱丽丝的父亲则是阿尼姆斯原型积极的一面的反映,他勇敢、有远见、富有冒险家精神,对年幼的小爱丽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影片一开始,小爱丽丝的父亲正规划着对东方的冒险之旅,准备与东方世界的中国、印度、泰国等进行贸易,这时年幼的爱丽丝从“噩梦”中惊醒。在这里,父亲作为一名保护者的形象出现,是慈爱的、富有力量的,但同时,他也以压制者的形象出现,告诉爱丽丝梦中的仙境中仅仅是一个“梦”,并教她采用掐自己胳膊的办法辨清奇境与现实,这就阻抗了爱丽丝潜意识中阿尼姆斯原型的发展,致使成年后的爱丽丝第二次进入仙境时仍然认为仙境只是一个“梦”,并拒绝面对自己就是他们要找的“勇士”这一预言。

在仙境中,屈服于红桃皇后的史坦恩是阿尼姆斯原型负性的一面。他对红桃皇后卑躬屈膝,唯命是从,维护着她的黑暗统治,表面上对她的爱实际上只是一种对她的淫威的屈从,这一意象与爱丽丝潜意识中的正义、勇敢的阿尼姆斯原型恰恰相反。因此,当他表达出对爱丽丝的爱慕之情时,被爱丽丝直接拒绝和鄙视。精神错乱的疯帽则代表着阿尼姆斯原型的正面。情绪多变的“疯帽”一直焦急地等待着爱丽丝的回归,可以说他是爱丽丝真正的朋友,当其他居民不愿意相信爱丽丝时,只有他还坚决站在爱丽丝这边。在这个故事中,他勇敢无畏,不遗余力地保护着爱丽丝,是爱丽丝潜意识中阿尼姆斯原型正面的反映。当疯帽突然发疯,怀疑自己做帽匠的意义时,爱丽丝用她父亲小时候安抚她的话来安抚帽匠,让疯帽重新平静下来,体会自我和存在的意义,此时爱丽丝潜意识中的阿尼姆斯原型、父亲和疯帽实现了精神上的结合和统一。

在爱丽丝自我同一性认同过程中,空龙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西方神话中,英雄成为英雄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经历种种磨难,战胜恶龙、怪物的经历,这是一种男性正义力量的隐喻。影片中,预言书里显示屠龙的英雄被转换成了女性,只有爱丽丝才是唯一能够完成屠龙任务、拯救仙境世界的“勇士”。在这里,爱丽丝在生物学上女性的身体和潜意识中男性的精神“混合并一体化了”。她的阿尼姆斯原型中积极的一面显现并爆发出来,在完成自己“宿命”的过程中,也完成了自己的“英雄”历程,她从那个柔弱、多愁善感、认不清自我的少女变成了一个有自己主见、敢于吐露真言、勇于冒险的年轻人。在影片最后,寻回自我的爱丽丝回到现实社会,勇敢地拒绝求婚,并和她父亲当年的贸易伙伴共同计划前往中国淘金的冒险,正是父亲作为爱丽丝的阿尼姆斯原型在她身上的投射和显现。

三、结语

导演波顿在制作这部影片时曾说,他一直想从现有的内容里提炼出一些值得探讨和扩充的观点,去深入了解一下“原著拥有着灵魂却从未曾触及过的那一部分”。或许每个人心中都有对爱丽丝和这部电影的解读,但是影片中奇幻的仙境冒险使爱丽丝认清自我,形成自我同一性,发掘出自己身上勇敢、正义、敢于冒险的阿尼姆斯原型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上,爱丽丝是一个兼具女性气质和男性气质的“双性人”。在生物学上,爱丽丝是一个女性,有着女性的美丽、温柔、敏感、聪慧等气质。在潜意识和精神上,她又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勇士”和“英雄”,有着男性的坚毅、勇敢和冒险气质。在仙境里,女人成为了英雄,爱丽丝不但唤醒了潜意识中的阿尼姆斯原型,而且实现了自我同一性的整合和完成。

荣格在自传中记录了自己体验到自我存在的一次经历。在前往巴塞尔的路上,他刹那间获得了一种势不可挡的印象,让他觉得“现在我是我自己了!就好像有一堵墙在我的身后,而在那堵墙后尚无一个‘我字。但在我这个时候,我碰见了我自己。在此以前我也存在着,但只是一切发生在我身上,而现在则是我发生在我身上。现在我知道,我是我自己,我存在着。在此之前,我是按照别人的意志去做这做那,现在是按照我的意志去做。在我看来,这个经历极其重要新颖:在我身上有了‘权威”。当最后毛毛虫阿布索伦说她愚蠢得连自己是谁都搞不清楚时,她才恍然大悟,她就是曾来过这儿的爱丽丝。这时的爱丽丝才寻找到真正的自我,寻求到了自由存在的方式。这种恍然大悟以及她在仙境的冒险经历与荣格突如其来、势不可挡的体验是相连相通的,都是对自我和自我存在的领悟和发现,是开启自我旅程的新的起航点。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武汉,430074)

编辑/王晶晶 终校/于 洪endprint

猜你喜欢
自我意识
军人习得性无助的表现及成因分析
传统女德与当代女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养成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体像焦虑研究
浅谈如何优化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海男《关系》中人物情感关系分析
以女性主义视角分析《飘》中斯嘉丽的性格特征与命运联系
浅谈年画中人物的变化与人的自我意识觉醒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体像焦虑研究
从《乌合之众》看群体中个体自我意识的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