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有效课堂教学的路径研究

2015-11-03 17:59吉红艳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5年10期
关键词:意蕴文言文文本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当前,文言文教学着眼于高考风向标,“满堂灌”教学模式仍充斥着课堂,缺少探索与研究,缺少师生的互动,致使文言文教学成为“边缘”教学,教学效果不佳。对此,笔者针对这一现状,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就高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的路径提出了自己的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一、诵读为本,体会情感

诵读是指在朗读的基础上,反复吟诵,熟读成诵。当前,文言文课堂教学过多地重视教师的讲解,忽视了学生的诵读理解,学生“欠读”太多,课堂上“琅琅书声”太少,致使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因此,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诵读,引导高声朗读、反复吟诵,在诵读中让学生感受语言的优美,把握文本思想情感和内涵意蕴,促进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让学生体会读书的乐趣。

(1)要读准字音,读通语句,读懂内容,准确理解字义,整体感知。在教学文言文过程中,教师要引导读准字音,将文章读得顺口,然后指导学生对照注释,正确理解词句,帮助学生扫清文字障碍。通过多读、熟读,在读中反复体味,从而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文本内容。

(2)要读活文本,注意把握语气、语调、语势,读出作者的情感基调,读出学生的真情实感,在读中体验情感,把握内涵。在诵读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灵活运用多种诵读方式,如,教师范读,师生对诵、学生个别读、齐读、自由朗读等,以避免单调枯燥的朗读,提高学生朗读有效性,使学生在朗读中更好地理解内容,体悟情感,感受乐趣。比如,司马迁《鸿门宴》一课中“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读时要引导学生区分三个“为”字的语气,在读“活”中体验作者的思想情感。

(3)要读透文本,在反复诵读吟咏中细细品味语言之精妙,领会意境之深远,从而内化体悟,升华情感,更好地把握文章艺术特色,理解文章深层意蕴。譬如,张溥《五人墓碑记》一文中“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寥寥几笔,形象地勾勒出五义士慷慨就义时的音容笑貌,表现了他们嫉恶如仇、视死如归的斗争精神和浩然正气。在学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对比推敲,细细品味,触摸文字的温度,体会文字的意蕴。

二、有效提问,深切感悟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效提问是深化理解、获取知识、提升能力的重要手段。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文本,有效提问,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去渗透文本、理解、感悟文本,从而真正走入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把握文本深层内涵意蕴。

(1)抓关键字、词、句、段,有效提问,体悟深情。在文言文学习中,教师可以巧妙地借助文章的关键字、词、句、段进行提问,引导学生体会语言文字背后蕴含的深情厚意,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例如,学习《项脊轩志》一文时,笔者是这样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深切感悟的:①文章开篇一个判断句,何以言其“旧”呢? 引导明确:一“旧”字,流露出作者的怀旧情怀;②对比修缮前后项脊轩的样子,想一想作者这样写有何作用?明确:围绕项脊轩的翻新而抒情,写其旧是为了衬托新之喜,也暗含了作者要重振家业的理想;③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作者的感情似汹涌的潮水奔泻而出。请结合作者的生平思考,为何祖母平平常常一句话,会使作者“长号不自禁”呢?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故居亲人的眷恋深情;④文章结尾余韵徐歇,悠悠不尽,诗意无穷,试赏析。

(2)于质疑探究处,有效提问,激活思维。文言文中有些观点与我们现代的批判标准可能会有所差异,此时教师可以抓住这一契机,巧妙提问,引导学生大胆质疑、自主探究、联系现实,从而激活学生思维,拓宽学生思维深刻性,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比如,教学苏轼《赤壁赋》一文时,笔者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对“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这一人生态度进行评议。这样,学生兴致高涨,课堂气氛活跃,有助于深化学生知识理解,培养学生乐观、豁达、洒脱、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提高学生感悟能力和思维能力。

总之,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优选有效方法和策略,改善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有效性。

吉红艳,教师,现居江苏盐城。endprint

猜你喜欢
意蕴文言文文本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论秦观词的感伤意蕴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马嵬》(其二)颔联意蕴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