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三国演义》素材例谈议论文事例论证法

2015-11-03 10:06姜志岗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5年10期
关键词:马谡三国演义刘备

一、教学设想

议论文重在说理,而事理贵在深刻。但是大多数学生在写议论文运用事例论证时,都存在这样的一个不足:常常只是观点加事例,不会对所举事例进行具体的分析论证,或论述不到位,仅停留在感性的表层。这样的议论文缺乏思维的张力,说理含糊,语言平淡苍白,明显质感不足。笔者认为,事实更须雄辩,有了恰当的事例素材,我们同学更需要强有力的论证分析。

此外,《考试大纲》对作文“发展等级”中“丰富”的要求是“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这其实对议论文使用事例进行说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读者往往都有喜新厌旧的阅读心理,对于大家都熟知的事例,如果用得没有新意,会很难引起读者的兴趣。那是不是一味地求新求僻呢?也不尽然。仔细阅读近几年的高考优秀作文,如李白、杜甫、苏轼、鲁迅、张爱玲、三毛、贝多芬、居里夫人等人的典故也常常出现,这些旧素材的巧妙使用,不仅并未影响其得高分,反而厚实了作文的文化底蕴,也雅化了作文的语言,提升了作文的档次。

综合这两方面的考虑,笔者认为并非经典事例不可用,而是在于经典事例如何用,要想将经典事例写出新意,其实更需要我们学生有着深刻的思维力度。基于我校高一学生正在系统研读经典名著《三国演义》,为了调动学生写作的热情和积极性,也为了能让他们真正地进行思考性阅读,笔者便尝试着将阅读经典与议论文事例论证写作整合起来教学。当然,在实施教学之前,需要组织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对人物或故事有着自己独到的认识,能尝试着写评价式片段,这些都是为真正地写作做准备。

二、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以《三国演义》素材为例,初步掌握两种规范的议论文事例论证的技巧。

【学习过程内容及步骤】

1、查因纠错、以之为鉴

(1)阅读下面的两篇学生习作,依据你的写作经验找出问题。

例1、在坚守澄明之心的路上,需要我们忍受寂寞与苦涩。三国时期,多少英雄豪杰,有人对“马中赤兔,人中吕布”倍感青睐,但我却不认为如此。吕布始为袁绍义子,英勇善战,无人能敌,可是他见利忘义,受到董卓的赤兔马与珠宝的贿赂,便弃杀丁原,投奔了董卓,认董卓为义父。而后,司徒王允又将貂蝉许给吕布,吕布见貂蝉美貌,为了跟董卓争夺貂蝉,再次杀了董卓。张飞称之“三姓家奴”不是没有原由的。吕布没有能忍受寂寞与苦涩,没有守住澄明之心,最后落得个不得好死的下场。

预设:①张冠李戴,不符事实(吕布为丁原义子);②举例欠当,游离论点(吕布本无澄明之心,何谈守住澄明之心,举例不恰当);③记叙过多,拖沓冗长;④以叙代议,语言低幼。

例2、守住澄明之心,对个人对国家都极为重要。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诸葛亮原躬耕于南阳,隐居卧龙岗,不闻战事,因其多才被刘备三顾茅庐。他虽为刘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他不求闻达于诸侯。无论是平淡躬耕时,还是贵为蜀相时,他都在乱世中守住了一颗澄明之心,正因如此他才能会被后人敬仰称赞。

预设:分析论据时,没有围绕论点,与所需要论证的论点相脱离。

(2)根据上面的不足语段,总结出事例论证的几点注意事项。

预设:注意事项①所例举事例应恰当准确,不出现硬伤;②事例要详略得当,大家耳熟能详的事例,叙述尽量简练;③对所举事例要分析论证,且分析时,要紧扣论点。

2、品读范例,分析技巧

(1)品读作文片段例1、例2,分析论证技巧。

例1、(论点:要善于听取他人意见)

马谡镇守街亭,既不按诸葛亮的嘱咐部署行事,也不听王平的良言相劝,自认为胸有韬略,熟悉兵书一意孤行,不在要道口扎营,而是屯兵山上,结果被司马氏围山断水,放火烧山,蜀军不战而乱,几乎全军覆没。马谡自身被依军法处斩。

街亭失守,是因为马谡不懂兵法吗?不,他自幼熟读兵法,曾献计于诸葛亮,使其七擒孟获,平定南方边境;又离间曹睿与司马懿,使司马懿被罢官归田。马谡的失败,是因为他狂妄自大,固执己见,不能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在决策、办事时不能盲目自信,要择善而从,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高考作文《自信,但不能盲目》)

例2、(论点:相信自己,做自己命运的主宰)

当断即断,相信自己,不盲从,不轻信,这是一种存在于所有伟人身上的品质。当曹操北踞中原、虎视江南的时候;当吴国朝野人心惶惶,是战是降莫衷一是的时候;当张绍等人竭力劝吴主孙氏降曹的时候。关键时刻,孙仲谋拔下佩剑,砍下案头一角,斩钉截铁地说:“孤意已决,再有言降者,如斯!”于是,便有了赤壁一战的辉煌;便有了曹军“樯橹灰飞烟灭”败走华容,也便有了“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千古激赏。

为何吴国能在群雄中占得三足鼎立之一席,成就霸业?那正是因为孙权对自己信念的坚持,关键时刻要相信自己,给自己一个“我意已决”的回答。

(高考优秀作文《坚定的心,空灵的耳》)

预设:例1、例2运用了原因分析法,所谓原因分析法就是从因果关系上把论点与论据联系起来。具体说,就是对事例中的行为,沿着“为什么”这条思路,不断进行追问,探求其根源,发现其本质,使内容逐步深化。其思路是由已知结论去探究原因。这种方法,就是在列举事例的基础上,分析产生这一事实的直接或间接的原因,这原因就是所要证明的观点。一般的语言标志有“为什么,为何,之所以,究竟是什么,……?因为……”等。

(2)品读作文片段例3、例4,分析出论证技巧。

例3、(论点:莫让情感蒙蔽双眼)

刘备面对失去二弟的挫折,因兄弟之情无法释怀,从个人情感的角度出发,无限地放大痛苦,在痛苦中做出错误决定,贸然出兵伐吴,最终落得“白帝托孤”的千古悲剧。可悲可悲!试想想,倘若他能够保持一个政治家应有的理智与冷静,把悲痛埋在心底,正确分析形势再作决定,也许历史将会被改写。

例4、(论点:人情不可留)

任人唯亲或唯贤?在这个问题上出现差池,诸葛亮并非一次。赤壁之战后,他明知关羽与曹操有知遇之恩,曹操若经华容道,关羽必会放之,但他在关羽一番慷慨陈词后,就“留这人情”,让他移兵拦守。结果,关羽果然让曹操逃之夭夭。假如当初诸葛亮“不留人情”,派他将而守之,那么,曹操或已被擒;又假如诸葛亮从那次失策中吸取教训,不管马谡如何保证,不任人唯亲,秉公办理,也许失街亭的悲剧将不会上演。而事实恰恰相反,诸葛重蹈覆辙后,才“深恨己之不明”,虽挥泪斩了马谡,可对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大业已无可奈何了。可见,与其执法如山在后,还不如任人唯贤在前。

预设:例3、例4运用了假设论证法,所谓假设分析法,就是运用假设推理对所列举的论据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其思路是由已知事实(条件)进行反向假设。这种方法,就是提出形成条件并不存在的假设,并据以推导出一个与事实相反的结果,形成对比,从而有力地证明论点。一般的语言标志有“倘若、如果(假设、假使)……那么……、试问、试想想”等。

3、牛刀小试、绝知躬行

(1)根据下面素材,请任选以上两种论证方法的中一个,续写相关论证文字。

自强自立,才能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虎父犬子”的现象,在历史人物上多不胜数。蜀主刘备,一代英豪,儿子刘禅却是“扶不起的阿斗”;名将周瑜,足智多谋,儿子周胤(yìn)却荒淫自恣、终遭流放……

(2)根据下面素材,请自拟论点,尝试运用所学的论证方法(一种或两种综合)进行论证。

青梅煮酒论英雄

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寄人篱下,恐曹操生疑,每天浇水种菜,以为韬晦之计。曹操闻之,以青梅绽开,煮酒为由邀刘备宴饮,以论天下英雄。酒至半酣,曹操请刘备说说当世英雄,刘备装作胸无大志的样子,将孙策、袁绍、袁术、刘表一一列举,都被曹操否定。当曹操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刘闻之大惊失箸。时雷雨大作,刘备以胆小、怕雷掩饰而使曹操释疑,使曹操认为自己是个胸无大志、胆小如鼠的庸人。

预设:根据此素材,同学们能找到的适用话题有:关于曹操的高瞻远瞩、眼光超前;关于刘备的胸怀大志、韬光养晦、机智隐忍、等待时机等。

三、教学反思

高一学生才刚刚学着写议论文,我们教师如能在他们刚刚入门的时候便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让他们不再畏惧写作,我想那意义势必是深远的。自从把他们正在研读的《三国演义》跟他们写议论文很好的结合起来后,我惊喜地看到了学生们的诸多变化,每周的阅读课,不少同学不仅在看,更在思考,有的同学做着旁批,更有些同学对喜欢的人或事已经形成了片段式评价,他们的能力甚至超过了我的想象,出现了不少思维新颖、语言精炼的优作。与此同时,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这只是个开始,必然还存在着诸多缺点和不足。但我始终坚信:只要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他们定会还你一个精彩。

姜志岗,教师,现居江苏如皋。

猜你喜欢
马谡三国演义刘备
读懂刘备
《三国演义》骗了你多少年
刘备与徐州
马谡失街亭与诸葛亮有关?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马谡失街亭
《失街亭》教学实录片段
刘备别具特色的用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