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初年恶钱问题小论”

2015-11-04 07:17胡月陈懿人
黑龙江史志 2015年11期
关键词:整治

胡月 陈懿人

[摘 要]“恶钱”一直是中国古代经济史中长期存在的一个经济现象,对古代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面对这样一个颇具价值的中国经济史问题,学界长期以来缺乏有效的关注。本文拟从唐玄宗开元初期宋■为宰相时期恶钱的有关问题入手,做一初步探讨,以为引玉之砖,不周不确之处祈望老师批评指正。

[关键词]宋■;恶钱;整治

一、唐朝初期“恶钱”现象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七月,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唐高祖武德年间,为了整治混乱的币制局面,废止隋钱,于是仿效汉代“五铢钱”的式样,开铸了“开元通宝”钱,“开元通宝”钱遂成为以后历代王朝铸钱的标准。“这在中国钱币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标志着计重钱币时代的终结,也标志着在六七百年间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的五铢钱告别流通领域”。按规定,开元通宝钱“重二铢四■,积十文重一两,一千文重六斤四两”,每十文钱重一两,后市称之为“一文钱”、“一个钱”。“自从有了每十文重一两的规定以后,‘钱逐渐演变为一种重量单位,而‘铢这一重量单位逐渐被舍弃”。总之,开元通宝的铸行,不但是中国钱币史的一大进步,更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大进步。然而,开元通宝自唐高祖武德年间铸行以来,民间私铸、盗铸“恶钱”也相伴而生,“(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五月,又于桂州置监。议者以新钱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便之。后盗铸渐起,而所在用钱滥恶。”虽然费唐初几代皇帝之力屡加禁止,然而却是屡禁不止,而关于“恶钱”的记载也是史不绝书。

私铸、盗铸恶钱引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致使民间米帛价格暴涨、商业衰败,所以到了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曾几次三番发禁恶钱诏。“显庆五年(公元660年)九月,敕以恶钱转多,令所在官私为市取,以五恶钱酬一好钱。百姓以恶钱价贱,私自藏之,以侯官禁之弛。高宗又令以好钱一文买恶钱两文,弊仍不息。”唐高宗采用市场收兑,然而成效并不大,恶钱继续泛滥成灾,唐高宗只好寻求更为有效的办法。“至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封岳之后,又改造新钱,文曰乾封泉宝,径一寸,重二铢六分。仍与旧钱并行,新钱一文当旧钱之十。周年之后,旧钱并废。”但是,唐高宗铸行“乾封泉宝”大钱以后,民间盗铸虚币大钱的现象又悄然而生,并且造成流通过程中货币名目、种类剧增,反而给货币的流通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所以到了乾封二年(公元667年)正月,经过朝廷讨论,决定废止使用“乾封泉宝”,恢复使用开元通宝旧钱。“则天长安中(公元701至704年),又令悬样于市,令百姓依样用钱。俄又简择艰难,交易留滞,又降敕非铁锡、铜荡、穿穴者,并许行用。其有熟铜、排斗、沙澀、厚大者,皆不许简。自是盗铸蜂起,滥恶益众。江淮之南,盗铸者或就陂湖、巨海、深山之中,波涛险峻,人迹罕到,州县莫能禁约。以至神龙(公元705至707年)、先天(公元712至713年)之际,两京用钱尤滥。其郴、衡私铸小钱,纔有轮廓,及铁锡五铢之属,亦堪行用。乃有买锡镕销,以钱模夹之,斯须则盈千百,使賫用之。”时至武则天时期,不但没能彻底解决恶钱流通的问题,反而更加严重。

二、开元初期宋璟与“恶钱事件”

到了唐玄宗开元初年,恶钱又泛滥起来,严重窒碍了唐朝经济秩序和社会生活,当时的宰相宋■便承担起了整治恶钱的历史责任。

宋■,邢州南和人(今河北邢台人)。其祖辈皆为北朝仕宦,宋■早年文采富赡而且工于文翰,17岁便中进士。宋■历经唐高宗、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五朝,政治经验丰富。宋■素以“耿介有大节”著称于世,武则天时期宋■便声名鹊起,武则天对他极为敬重与赏识,并委以重任,“累转凤阁舍人”。“(开元四年)闰月己亥,姚崇、源乾■罢。刑部尚书宋■为吏部尚书兼黄门监,紫微侍郎苏■同紫微黄门平章事。”到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宋■被唐玄宗拜为宰相。

宋■在唐玄宗一朝担任宰相前后共计三年零两个月,而在仅这三年零两个月的时间里宋■对恶钱的整治就达四次之多,由此也可见恶钱对唐代开元初期经济生活产生了极为严重的负面影响。

据史载,宋■第一次治理恶钱在“开元五年(公元717年)车架往东都,宋■知政事,奏请一切禁断恶钱。”此次宋■治理恶钱在《新唐书》与《资治通鉴》中均无记载,只在《旧唐书》中觅得只言片语,其治理措施单从《旧唐书》中的记载无法得知,但是我们可以推知的是这次整治应该收效不大,甚至可以说是失败的。第一次整治“恶钱”的出师不利,没有挫却宋■的信心,反而为他接下来的几次大整治埋下了伏笔。

宋■第二次整治恶钱在开元六年(718年)正月。“(开元)六年正月,又切断天下恶钱,行二铢四絫钱。不堪行用者,并销破覆铸。”宋■此次整治恶钱采取的是“一刀切”的方法,即把流通于市面上的所有的恶钱全部禁断,只允许流通“重二铢四絫”的开元通宝钱。对于此事,《唐会要》有更为详细的记载:“开元六年正月十八日,敕禁断恶钱,行二铢四絫已十旧钱,更收人间恶钱,熔破复铸,准式样钱。敕禁出之后,百姓喧然,物价动摇,商人不甘交易。宰相宋■、苏■奏:‘请出太府钱五万贯,分与南北两京,平价买百姓闲所卖之物。堪□掌官须者,庶得好钱散行人间,从之。又降敕禁断恶钱,恐人少钱行用,其两京文武官夏季防阁庶仆,宜即先给钱,待后季任取所配物货卖,准数还官。”而据《资治通鉴》:“辛酉,敕禁恶钱,重二铢四分以上乃得行。敛人间恶钱熔之,更铸如式钱。于是京城纷然,买卖殆绝。宋■、苏颋请出太府钱二万緡置南北方,以平价买百姓不售之物可充官用者,及听两京百官假俸钱,庶使良钱流布人间,从之。”虽然《唐会要》与《资治通鉴》在部分细节上有所出入,但是大体可知,宋璟在实行了只允许市场上流通二铢四分的开元通宝钱的这种“一刀切”的货币政策之后,使得市场上没有足够的钱币流通,因而导致市场萧条、物价上涨。宋■当时也看到了盲目“一刀切”的政策不利于经济发展,并且使百姓不满,于是,宋■便上奏朝廷让太府出钱二万緡来买百姓暂时卖不出去的货物,以此来平息物价;为了市场上能有钱流通,宋■还借用两京官员的俸资,即成色十足的开元通宝钱在市面上流通,以此解决这次由于治理恶钱导致的困难局面。然而,宋■所采取的努力只不过是杯水车薪、缓不济急,最终不免惨淡收场。

宋■第三次治理恶钱是在开元七年(公元719年)二月。“至(开元七年)二月又敕曰:‘古者聚万之货,设九府之法,以通天下,以遍生人。若轻重得中,则利可知矣;若真伪相杂,则官失其守。顷者用钱,不论此道。深恐贫寠日困,奸豪岁滋。所以申明旧章,悬设诸样,欲其人安俗阜,禁止令行。”同时,《资治通鉴》上也有明确记载“(开元七年己未,公元719年春,二月)敕太府及府县出粟十万石粜之,以敛人间恶钱,送太府销毁。”同样的情况,《唐会要》却说:“(开元)七年二月诏:‘天下恶钱,并令禁断。钱令初下,或恐艰辛,宜量出米十万石,令府县及太府寺选交易稳便处所分置,以时价与百姓。收取恶钱,便送少府监捶碎。”可以推知,这次治理恶钱宋■吸取了前两次失败的教训,在整治之前,宋■让太府及各府县衙门拿出了十万石粮食来兑换百姓手中的恶钱,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不让“贫寠日困,奸豪岁滋”。可以说,宋■经过前两次治理已经积累了经验,这一次治理就未到处收缴恶钱而不给予百姓补偿了,相比起前两次的整治,这一次显得相对和缓。

宋■前三次整治恶钱,不但没有彻底禁止恶钱,反而使恶钱呈更加泛滥的势头,于是在开元八年(公元720年)正月宋■进行了来势汹汹的第四次整治恶钱行动。“时江淮钱尤滥恶,有官炉、偏炉、稜钱、时钱等数色。■乃遣监察御史萧隐之充江淮使。隐之乃令率户出钱,务加督责。百姓乃以上青钱充恶钱纳之,其小恶者或沉之于江湖,以免罪戾。”《资治通鉴》上亦有记载:“(开元八年庚申,公元720年春,正月)时■与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苏颋建议严禁恶钱,江、淮间恶钱尤甚,■以监察御史萧隐之充括恶钱。”根据以上记载可以得知,本就执法森严、嫉恶如仇的宋■在这次整治中,“眼睛里更是容不下半粒沙子”,以至于出现了矫枉过正的现象,百姓甚至都把上青钱拿出来充当恶钱让官府收缴,一些过于“小恶者”便被百姓投入河湖,为的只是“以免罪戾”。这次宋■整治恶钱犯了老毛病,即太过心急、手段太过强硬,对持有恶钱的百姓没有给予足够的补偿,更没有给予足够的兑换时间,这样的收缴与抢钱并无二致。“于是市井不通,物价腾起,流闻京师。隐之贬官,■因之罢相,乃以张嘉贞知政事。嘉贞乃驰其禁,人乃安之。”由于在这次整治中宋■“限制淮河和长江地区私铸的灾难性失败及其代理人萧隐之御史在推行这些措施时的严厉和不人道的方式。这引起了极大的不满,以致皇帝免去宋■和苏颋的宰相之职,并把萧隐之撤职”。所有这些不但“颇招士庶所怨”,就连最为信任他的唐玄宗也忍无可忍,于是宋■罢相就是意料中事。

三、对于宋璟整治恶钱的评价

1、宋■整治恶钱的不成功是其被罢相的重要原因

宋■担任宰相三年多一点的时间里却整治了恶钱四次,可见当时恶钱已泛滥成灾,给开元年间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如果说前三次整治恶钱没有成功唐玄宗还可以容忍,但是到了第四次唐玄宗就没有容忍宋■的办事不力了。如果说前三次的整治行动还能为百姓接受,那么第四次的整治简直就如同“大清洗”式行动:百姓“怨嗟盈路”、“市井不通,物价腾起”。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身为宰相的宋■难逃其咎,于是“八年正月辛巳,宋■、苏颋罢。”

2、宋■在整治恶钱中采取的过激手段与其嫉恶如仇、守正不阿的性格分不开

开元初期,姚崇、宋■并称贤相,然而二人却有着迥乎不同的性格,“崇善应变以成天下之务,■善守以持天下之正”,姚崇善于通权达变,而宋■惯于持节守正。当唐玄宗初期,刚刚经过自武则天末期以来的宫廷贵妇干政的混乱局面以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沉浸在一片萧条之中,这时善于通权达变的姚崇便被推上历史的最前台,整顿着开元初期较为混乱的社会局面;经过几年的恢复,开元初期社会向着利好的局面发展,然而在吏治和法纪方面却出现了重大的问题,“耿介有大节”的宋■对于整顿吏治、严肃法纪无疑是历史的需要。确实,诵经出色地完成了这些历史遗留问题;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繁荣,在经济方面产生的一些问题使善于守正的宋■无法应对。唐朝开元初年,随着生产的发展、商品经济逐步繁荣,市场上货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老百姓用钱的地方越来越多,然而国家囿于资源和铸造技术等方面的原因,不能根据市场的需要造出来大量的货币。市场上货币供求关系不平衡使得一些民间大商人瞅准了时机,开始私铸、盗铸铜钱,大发横财。然而,那些唯利是图的商人并不会按照足量的成色来造钱,他们造出的钱又小又薄,并投放市场。这样一来,市场上物价飞涨、钱不值钱成为必然,民间更是民不聊生。面对此种情况,惯于使用雷霆手段的宋■对“恶钱”只知一味禁止、收缴,一遇有恶钱即从严从重从快处理,不给老百姓任何反应和喘息的机会,更不曾给予老百姓足够的补偿。如此的不符合经济规律、一味守死理的做法不但导致了恶钱屡禁不止,反而严重伤害广大老百姓的利益,失掉了民心,民间更是怨声载道,其被罢相就成为必然。

3、不可否认的是,宋■的整治行动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恶钱流通的猖獗气焰。

虽然宋■为相期间整治恶钱过于严苛,甚至有些矫枉过正,百姓多怨嗟,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民间恶钱私铸、盗铸现象还是有所收敛、恶钱流通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少。宋■被罢相之后,“以京兆尹源乾曜为黄门侍郎,并州长史张嘉贞为中书侍郎,并同平章事。于是驰钱禁,恶钱复行矣。”张嘉贞代替宋■出任宰相之后,就立马废除了宋■制定的钱禁政策,使“恶钱复行矣”。这也从侧面反证了宋■在开元初期整治恶钱行动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总而言之,“恶钱”问题是古代社会令封建统治者头疼不已的问题,时至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的唐代,更是泛滥。以宋■之能,欲彻底根治,都以失败告终,可见治理恶钱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但是,我们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虽然宋■不善于处理经济问题,然而他守正持节、耿介不阿的性格,以及他为即将到来的“开元盛世“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仍是不可忽视的,而他本人更是无愧于“一代贤相”的称谓!

参考文献:

1、刘昫等:《旧唐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

2、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

3、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版。

4、王溥:《唐会要》,中文出版社1978年版。

5、[英]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6.《新唐书》卷124《姚崇宋璟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4394页。

7.《资治通鉴》卷212《唐纪二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739页。

8.《旧唐书》卷48《食货志上》,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099页。

9.[英]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73页。

10.《旧唐书》卷96《姚崇宋璟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3034页。

11.《资治通鉴》卷212《唐纪二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739页。

12.《旧唐书》卷48《食货志上》,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099页

13.《新唐书》卷5《玄宗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27页

14.《新唐书》卷124《姚崇宋璟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4389页。

15.《旧唐书》卷48《食货志上》,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098页

16.《资治通鉴》卷212《唐纪二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735页。

17.《唐会要》卷89《泉货》,北京:中文出版社,1956年版,第1624页。

18.《旧唐书》卷48《食货志上》,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098页。

19.《资治通鉴》卷212《唐纪二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739页

作者简介:胡月,女,陕西汉中人,云南大学历史系专门史硕士研究生,主攻方向:中国经济史、隋唐史。陈懿人,男,陕西汉中人,云南大学历史系专门史硕士研究生,主攻方向:中国民族史、隋唐史。

猜你喜欢
整治
撮粮之术(下)
如何提高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成效
土地整治进行时
以专项整治新成果开启作风建设“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