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典名句·诚信

2015-11-04 19:57
月读 2015年11期
关键词:徐国许诺朱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典名句

民无信不立。

—— 《论语·颜渊》

国家没有公信,人民就不拥护。

学生子贡向孔子请教治理国家的原则。孔子认为,需要具备三个基本标准:粮食充足、军备充足、人民信任。子贡继续问,如果不得已去掉一条,去掉哪个?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再问,如果再去掉一个呢?孔子便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总是会死的。但失去民众的信任,政权就无立足之地。

这句话本意是指信用对于国家至关重要。但后世也往往引申为“人不讲诚信就无法立足于社会”之义。无论对国家民族,还是对个人,诚信都是基础,这点是毋庸置疑的。这句话常用来强调诚信是立身之本。

一声而非,驷马勿追;一言而急,驷马不及。

—— 《邓析子·转辞》

驷:古代同驾一辆车的四匹马,或套着四匹马的车。

一句话说得不对,跳上四匹马拉的车也难以追回;一句话出口太急,套上四匹马拉的车也追赶不及。

这句话可能是先秦时代的俗语,《论语·颜渊》中也有相似的句子“驷不及舌”。后世将之浓缩为“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广为流传。实际上这句话的原义是指说话做事要慎重,因为出了口的话就无法收回,有“覆水难收”的意思。后来则主要用其引申义,指人应当讲诚信,重然诺。

诚信要求人们遵守诺言、契约,反对毁约和违背诺言的行为。现代社会是契约社会,承认不同方彼此利益的存在与合理性,因此,为了维护各方利益,就需要以契约形式保证相互不损害。换言之,契约就是个体、群体之间达成的协议。在这种前提下,诚信就非常重要。唯有诚信才能尊重契约,才能谋求共同发展。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 《孟子·离娄上》

诚,是自然规律;追求诚,是做人的道理。

孟子认为,无论对于上级、朋友、父母,都应当抱着善良的本质而秉持一种真心诚意的态度,只有通过真诚打动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真实的,没有虚假,因此可以说,真实是万物存在的基础,而人遵循自然界的规律行动,也就应当以真实、真诚面对他人、面对世界。

诚是信的根本,信是诚的延伸。只有在真诚之上,才能建立信赖;虚伪只能换来虚伪。人与人坦诚以待,而不是相互欺骗、勾心斗角,信用便自然产生。诚信是一面镜子,是衡量一个人道德素质的重要尺度。老老实实做人、干干净净做事,也即此义。这句话用来勉励人应当自觉以诚信为本。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

—— 《荀子·不苟》

君子陶冶思想性情,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没有比诚心诚意更重要的了。

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关于“诚”的理念。所谓“不苟”就是为人处世不做苟且之事,要立足于仁义道德。而行仁义道德的关键就在于真诚。荀子解释说:圣人要算明智的了,不真诚就不能感化万民;父子之间要算亲密的了,不真诚就会疏远;君主要算尊贵的了,不真诚就会受到非议。真诚,是君子的操守,政治的根本。

真诚是诚信的一个侧面。因为真诚,我们就不会为了得到一个好工作或者升职而办假文凭;因为真诚,我们也不会为了显示自己的业绩而虚报政绩。真诚使人心胸坦荡、心灵平静,真诚使人与人之间产生信任并相互尊重,从而建立合作关系,最终走向和谐共赢。这句话常用来强调为人真诚的重要性。

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

—— 汉·刘向《新序·节士》

延陵季子:即季札,春秋时期吴王寿梦第四子,是一位贤人。因其所居封地在延陵(大约在今江苏常州、江阴等吴地沿江一带地区),又称为“延陵季子”。

季札不忘从前的承诺,把贵重的宝剑挂在了徐国国君坟墓旁的

树上。

这句讲的是季札挂剑的故事。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出使中原列国。途中,他与徐国国君一见如故,结为知己。徐国国君非常喜欢季札佩带的宝剑,却难于启齿相求。季札因自己还要遍访列国,便未相赠,但心里已经决定出使回来后要以宝剑相赠。谁知,季札出使归来,再经徐国时,国君已经去世。季札慨然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旁的树上,兑现了自己早先许下的承诺。

如今,我们所处的环境和涉及的事务更加纷繁多变,言而无信、破坏契约,小则损毁自己的形象,大则有损国家和社会的声誉。季札重义守信的故事彰显着诚实守信这一传统美德的现实意义。

不信之言,无诚之令,为上则败德,为下则危身。

—— 唐·吴兢《贞观政要·诚信》

不守信用的言语,不讲诚信的政令,对于君王,会败坏其德行,对于臣下,则会危及生命。

《贞观政要》是一部政论性的历史文献,由唐代史学家吴兢编撰而成。全书以君臣对答的方式,分类记录了贞观年间唐太宗与身边大臣魏徵、房玄龄等四十五人的政治言论,目的是方便后人参考前人经验,以古为镜,择善而从。书中记载,有一次,魏徵上书,论及诚信。他说,不论是一国之君,还是平民百姓,都要讲求诚信、言出必行,否则都不会有好结果。即使身不由己、处境艰难,君子也不会做有失诚信的事情。

这句话告诉我们,践行诚实守信,应当从上到下贯彻如一。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百姓,只有做到人人讲诚信,才能够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通过加强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道德基础。

诚是自然底实,信是做人底实。

—— 宋·朱熹《中庸章句》

底:助词,同“的”。

诚是从自然方面说的“真实”,信是从做人方面说的“真实”。

朱熹是程颐的三传弟子,学术思想与程颐一脉相承,也极其重视“诚”,认为“诚”是真实无妄的自然法则,与天地之道为一。这就是所谓“诚是自然底实”。相应地,朱熹认为“信”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正道,要求大家以信相待,真实不欺,即“信是做人底实”。朱熹把“诚”与“信”分成两个范畴,“天道”主“诚”,“人道”主“信”,这就把“诚信”从为人处世之道上推到天道、大道的层面了。

朱熹虽然把“诚”“信”分开说,但是本句说得明白,两者的本质都是“实”,只不过所涉及的层面不同而已。在朱熹看来,诚信即是求实,人想要诚信,就需要实事求是,遵循本心,不搞邪门歪道。这其实与我们今天所主张的以诚信待人原则并无不同,只不过朱熹给“诚信”添加了一层“天道”的神秘外衣而已。这句话常被用来阐述诚信的本质。

轻诺者必寡信,与其不信,不如勿诺。

—— 清·申涵光《荆园小语》

随便许诺的人一定是不讲信用的。与其许诺以后无法实现,不如不许诺。

“轻诺必寡信”是《老子》中的名言,清人申涵光对其再作发挥,指出“与其不信,不如勿诺”,这是对于诚信原则的深刻理解。许诺者如果没有详细考虑践诺需要付出的成本,以及自身践诺的能力,很容易导致诺言最终化作泡影。这样的事情多了,必将损害个人的诚信形象,使人感觉此人不可信赖。

诚信是人和人之间相处的重要原则。如果一个人不讲诚信,轻于许诺而不去履行,则会降低自己的信誉,破坏自己的人际关系,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相较而言,不轻易许诺的人虽然看起来不够爽快,也不容易得到别人的感谢,但由于他不随便许愿、言出必行,反而更有利于塑造自身诚信的形象。这句话常用来解释谨慎许诺的必要性。

(选自《生生不息—— 从传统经典名句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书局)

猜你喜欢
徐国许诺朱熹
开心果——朱小柯
情 话
许诺
春日
光影视界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EnglishReadingTeachingBasedonSchemaTheory
尘烟
朱熹治足疾
从不许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