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没财产代民租

2015-11-04 20:00
月读 2015年11期
关键词:官府财物百姓

权臣强藩,积赀无艺,或亲行掊克,或广收苞苴a,无一非出自民财。汉桓帝诛梁冀b,收其财货,县官斥卖三十余万,以充官府用,减天下税租之半(《冀传》)。唐李锜反c,兵败伏诛,朝廷将辇其所没家财送京,李绛奏言,锜家财皆刻剥六州之人所得d,不如赐本道,代贫下户今年租税,宪宗从之(《李绛传》)。以横取于民者仍还之民,此法最善。宪宗英主,其说易从,不谓桓帝先已行之也。后世有似此者,籍没贪吏之财,以偿民欠,籍没权要之财,以补官亏,亦裒益之一术也e。(《廿二史札记》卷五)

注释:

a 苞苴(jū):用苇或茅草编织成的包裹鱼肉之类食品的用具,多为馈赠的礼物。后引申为贿赂。

b 梁冀:东汉时期外戚、权臣。顺帝时为大将军。顺帝死,梁太后临朝,乃操权柄,先后立冲、质、桓三帝,专断朝政近二十年,贪乱无已、恶贯满盈。后在桓帝的胁迫下,梁冀自杀。

c 李锜(qí):唐宗室,以献珍宝取宠于德宗皇帝,又凭借财富,交结朝臣,侵吞国用。后任镇海军节度使。元和二年(807),举兵反叛,兵败后被送到京师腰斩。

d 六州:指唐德宗时镇海军所辖六州:润州(治今江苏镇江)、常州(治今江苏常州)、苏州(治今江苏苏州)、杭州(治今浙江杭州)、湖州(治今浙江湖州)、睦州(治今湖北长阳)。

e 裒(póu)益:减少和增加。

大意:

有权势的大臣和强横的藩王,积聚钱财没有极限,有的亲自进行搜刮,有的广为收受贿赂,没有一种不是出自百姓的财物。汉桓帝诛杀梁冀,没收他的钱财货物,官府变卖得钱三十多万,用来充作官府的费用,于是下诏减免天下租税的一半(《梁冀传》)。唐代李锜反叛兵败被杀,朝廷打算将抄没他的家财送到京师,李绛上奏说,李锜的家财都是苛刻盘剥六州人民所得,不如赏赐给本地道府,用来代替贫贱穷困人家今年的租税,唐宪宗听从了他的建议(《李绛传》)。把横征暴敛于百姓的财物仍旧归还百姓,这种做法最好。唐宪宗是英明的君主,李绛的主张容易被听从,只是这种措施汉桓帝就已率先实行了。后代也有类似做法,没收贪官污吏的财物,用来抵偿百姓的亏欠,没收权贵显要的财物,用来弥补官府的不足,这也是削减有余以补不足的一种方法。

【解读】

本段文字运用会通的方法,对《汉书》《旧唐书》《新唐书》中记载的西汉及唐代皇帝处理贪官财产的史实进行了考察。作者首先明确指出那些贪官污吏所聚敛的财产都是民脂民膏;接着,他举了汉桓帝变卖权臣梁冀的财产充作官府资费并减免全国一半的租税,以及唐宪宗听从大臣建议将宗室李锜的财产抵偿贫民租税两件史实;最后,提出汉桓帝、唐宪宗这种取之于民还之于民、惠施百姓的做法是积极、合理的,并主张后世应当效仿这种削减有余以补不足的手段。可以看出,作者是从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出发,以是否有益于国计民生作为标准,来衡量政治举措的得失,体现出强烈的民本意识。这种行政思想,于今仍有借鉴意义。

《廿二史札记》共三十六卷,是清代著名史学家赵翼读史笔记性质的著作。此书采用以史证史的方法,对历代正史作整体考察,对史著和历史现象、史实、事件、人物进行客观评价,条理清晰、有考有论,特别注重经世致用,梁启超曾评价说:赵翼“用归纳法比较研究,以观盛衰治乱之原”。从这点看,其价值远在其他读书笔记之上。(高希)

猜你喜欢
官府财物百姓
治安案件办理中涉案财物处置应注意的问题
无所不为
百姓身边的守护者
清代社会管理的流弊
心境
百姓看家“风”
百姓腰包更鼓了
奶酪之争
清代贵州团练与地方政治
他人损坏多少财物可以报案立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