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把贫困地区作为“走基层”的主战场

2015-11-07 14:36张健
四川党的建设 2015年11期
关键词:达州贫困地区民生

·张健

达州:把贫困地区作为“走基层”的主战场

·张健

达州市深入贯彻省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把“走基层”与扶贫攻坚统筹谋划,协同推进,确保贫困群众如期脱贫,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真正实现奔小康、惠民生。

强化组织保障护航民生。全市各级党委(党组)通过各种形式学习省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5700余场次,基层党组织开展学习活动近2万场次,市县开展示范宣讲1000余场次。建立828个扶贫工作组,精准选派828名“第一书记”,实现贫困村“第一书记”选派全覆盖和基本全脱产。强化干部驻村经费保障,缓解基层财政压力。加大对驻村干部作风巡查力度,设立24小时举报热线电话,防止“四风”和庸懒散浮拖等问题产生。组建36个专项督查组,到村到户督查驻村帮扶干部工作情况,其中13名重实干、有实效的基层一线干部得到提拔使用,对10名驻村干部采取诫勉谈话,2名驻村干部被撤销职务。

强化基础建设夯实民生。完善贫困地区路网骨架,重点打通村与村、组与组的“断头路”,形成四通八达的“毛细血管”。到2019年100%的乡镇通油(水泥)路,100%的建制村通水泥路和农村客运。加大“3+10+1”骨干水利工程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配套发展“五小水利工程”,到2020年全面解决贫困地饮水安全问题,自来水普及率达80%以上。重点推进农村老旧供电设施改造升级,到2019年全面消除无电户。完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宽带乡村”,实现村村能上网,引入工商资本、引入宽带、引入运营商、引入电商,发展农村电子商务。

强化产业发展助推民生。帮助贫困地区农民发展生态畜禽、生态蔬菜、生态林果、生态药材等“一村一品”特色种养业,进一步壮大“万源黑鸡”“渠县黄花”、宣汉“蜀宣花牛”、大竹“东柳醪糟”、开江油橄榄、白鹅麻鸭等品牌。重点扶持一批龙头企业,把农产品加工企业享受产业政策与帮助贫困户发展生产、吸纳贫困群众就业捆绑挂钩,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发展“双赢”。发展生态观光游、农家采摘游、民俗文化游、红色文化游等,打造一批旅游扶贫示范点。鼓励有头脑、有技术的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对有经营能力的贫困户,从政策资金、融资担保、技术指导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帮助他们就地实现就业增收。

强化新村建设惠及民生。按照村情民貌,实行宜建则建、宜改则改、宜保则保。“建”是因地制宜、科学选址,“改”是重点改善室内设施设备,“保”是重点传承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和耕读文化,不损坏院落布局和特色民居,不破坏自然风貌和传统特色。对不能集中居住的危房户,通过提高危房改造补助标准等形式,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对建不起、改不起房的特困群众,建设农村廉租房,保障住有所居。

强化社会事业服务民生。逐步恢复偏远山区教学点,均衡配备师资,提高贫困地区教育水平,加大贫困地区助学力度,资助贫困家庭孩子“上大学”“读职校”,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建立县级以上医院对口支援制度,将贫困地区人口全部纳入新农合保障范围,并建立相应的大病保险、报销制度,推动农村居民住院费用个人负担比例降至30%以下。进一步扩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范围,将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的群众,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对无力缴纳养老保险的特困群众,由政府兜底代缴新农保。(作者系中共达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长) (责编:贺贵成)

猜你喜欢
达州贫困地区民生
吉尼斯世界纪录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建立非公经济组织参与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达州行十三首(录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