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表情图片阈下情绪启动对认知偏向的影响

2015-11-07 05:59秦敏辉周卓钊钟毅平
心理研究 2015年3期
关键词:表情符号正性中性

秦敏辉 周卓钊 钟毅平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长沙 410081)

网络表情图片阈下情绪启动对认知偏向的影响

秦敏辉周卓钊钟毅平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长沙 410081)

采用某即时通信软件中的表情图片为实验材料,考察网络表情图片的阈下情绪启动效应。实验为单因素被试内设计,自变量为网络表情图片的情绪效价(正性、中性、负性),因变量为被试对中性靶刺激的判断偏向和反应时。结果表明,阈下呈现网络表情图片对被试的认知偏向产生了显著影响,在正性情绪启动后被试倾向于将中性靶刺激判断为正性,在负性情绪启动后被试倾向于将中性靶刺激判断为负性。

网络表情图片;阈下情绪启动;认知偏向

1 引言

日常生活环境中充满了情绪刺激。情绪启动效应的研究表明情绪刺激影响着人们的认知、情感和行为。1986年,Fazio等人最先发现了情绪启动效应[1]。Fazio等人的研究采用词—词启动范式,在一个带有明显情绪色彩的启动词以后呈现靶刺激,要求被试评定靶刺激的效价,结果发现与启动刺激效价一致的靶刺激比不一致的靶刺激有着更短的反应时,从而证实了情绪启动效应。情绪启动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2-4]:(1)个体先行加工情绪刺激后,在对随后的中性刺激加工时也 “蒙”上了相同的情绪色彩,即产生了认知偏向;(2)在对评价上处于两极(如正性或负性)的靶刺激做出评价时,反应速度和准确性受到启动刺激情绪特征的影响。大量研究表明,当启动刺激的呈现时间缩短到几十毫秒甚至几毫秒时仍然观察到了情绪启动效应[2,5-9]。由于启动刺激呈现时间非常短,低于知觉阈限,个体不能对其进行有意识地加工,因而称之为“阈下情绪启动”(subliminal affective priming)[5]。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交流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为了弥补网络交流时被掩盖的态度与表情,人们使用字符、头像、卡通和合成图片等表情符号作为网络辅助交际手段,用来表情达意[10-12]。网络表情符号大致可以分为表情符号和表情图片两个类别[13]。表情符号是利用键盘上的英文字母、标点符号、特殊符号等组合而成的复合符号,是对人类表情的图画性模拟。表情图片则是一种抽象图画,它比表情符号更直观也更形象,不仅可以用来描摹表情,同样可以刻画体态和动作。网络表情符号主要用于网络交流时的情感表达,因而具有一定的情绪色彩,有研究者甚至直接将其称之为情绪图标[14]。陈琦鹂从愉悦度与激动度这两个维度对网络表情符号的情绪特征进行了量化,结果表明网络符号具有一定的情绪意义,在情绪维度上的评分比较高,可以作为研究时的情绪刺激材料[15]。

研究表明,网络表情符号对人们的认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Walther和D’Addario采用 2(情境:积极、消极)×4(表情符号:微笑、皱眉、眨眼、空白)被试间设计研究符号表情对信息解释的影响[16]。他们给被试呈现模拟的电子邮件,邮件的文字内容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情境,在文字陈述后呈现一个表情符号或者空白。结果发现表情符号起着补充文字信息的作用,但是不能改变文字信息原有的含义。Derks等人改进了Walther和D’Addario的研究范式,在积极和消极的情境维度中增加一个中性情境,考察表情符号对中学生信息理解的影响[17]。结果表明表情符号影响被试对信息的理解,表情符号与文字信息的情绪效价一致时,增强了文字信息的强度(the intensity of a verbal message);表情符号和文字信息的情绪效价不一致时,信息的含义变得模糊,削弱了被试对文字的理解。国内的研究者也发现网络表情符号有着类似于生活中真实表情的信息传达效果,能够影响情绪和态度信息[18]。此外,申雯的研究首次探讨了网络表情符号的阈下情绪启动效应,以网络表情符号和国际情绪图片系统中的情绪图片为启动材料,比较了两者的情绪启动效果,结果发现两者都存在阈下正性情绪启动效应,但是只有后者存在阈下负性情绪启动效应[19]。

以上的研究探讨了网络表情符号对认知的影响,表明网络表情符号具有情绪启动的作用。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简单的表情符号(如“ˆ_ˆ”表示微笑)已经逐渐被蕴含更多信息的表情图片所取代(如图1所示)。Hermans和Smeesters以及郑希付的研究都发现,情绪图片比文字有着更好的情绪启动效果[20,21]。因而,以往研究发现网络符号与标准化的国际情绪图片在情绪启动上的差异,其原因可能在于网络表情符号类似于文字符号,其本身承载的信息不够明显,没能产生阈下负性情绪启动效应[19]。本研究在综合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以目前广泛使用的表情图片为启动材料,进一步探讨网络表情符号对认知偏向的影响。

图1 启动刺激实例

2 研究方法

2.1被试

从湖南师范大学全日制本科生中选取44名学生作为被试,其中男性23人,女性21人,被试年龄在18到24岁,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无色盲。实验结束后获得一定的报酬。事后调查发现,被试均没有看清楚启动刺激的内容。

2.2实验材料

启动刺激材料:启动刺激材料全部选自某即时通信软件,由湖南师范大学69名学生对随机抽取的163张表情图片的愉悦度和唤醒度进行7点评分。根据评定结果选择正性、中性和负性情绪表情图片各20张作为启动刺激材料,3组表情图片的愉悦度差异显著,F(2,57)=133.11,p<0.01,两两比较结果表明,正性情绪组显著高于中性情绪组,中性情绪组显著高于负性情绪组,两者p<0.01(见表1)。三组图片的唤醒度差异不显著,F(2,57)=0.33,p>0.05。参与材料评定的人员不参加正式实验。

表1 不同类型图片的愉悦度和效价

2.3实验设计

实验采用单因素被试内设计,自变量为启动刺激的情绪效价(正性、中性、负性),因变量为被试对靶刺激的判断偏向和反应时。

台湾地区大部分应用型本科大学招收硕士生,同样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独立学院,只要符合要求,办学条件较好的独立学院也应该允许其招收应用型的专业学位硕士生。目前,大陆地区应用型硕士主要依靠一本院校和办学条件较好的二本院校来培养,另外还有几所办学条件较好的独立民办本科院校也有招生资格,独立学院至今仍没有机会涉足其中。实际上,不少独立学院办学条件十分优越,软硬件条件都比较适合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若允许这部分独立学院招收应用型硕士,不仅能提高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层次,增强其办学积极性,而且有利于优化高等教育办学主体的合理分工。

2.4实验程序

实验任务采用E-Prime软件编写和呈现。在每个试次中,首先在电脑屏幕中央呈现800ms的“+”,紧接着为500ms的空屏,空屏后呈现40ms的网络表情图片作为启动刺激,在200ms的间隔后呈现靶刺激。要求被试判断靶刺激人物的面部表情,如果是笑脸,则用左手食指按“F”键,如果是哭脸则用右手食指按“J”键,按键在被试间进行平衡。被试做出按键反应以后进入下一个试次,如果被试在3000ms内没有做出反应,系统也将自动进入下一个试次。实验总共有120个试次,由60张网络表情图片重复2次随机呈现。正式实验前先进行6个试次的练习,练习时的启动图片为中性情绪,不用于正式实验。

3 结果

3.1不同启动条件下判断偏向的比较

将被试在不同启动条件下判断靶刺激为“哭”或者“笑”的次数除以40,得到该启动条件下相应判断的比率(见表2)。比较不同启动条件下判断为“笑”的比率,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启动条件的效应显著,F(2,86)=199.31,p<0.01。两两比较结果表明,相比中性情绪启动,正性情绪启动后被试将靶刺激判断为“笑”的比率更大,t(43)=9.43,p<0.01。相比负性情绪启动,中性情绪启动后被试将靶刺激判断为“笑”的比率更大,t(43)=12.29,p<0.01。比较不同启动条件下判断为“哭”的比率,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启动条件的效应显著,F(2,86)=199.40,p<0.01。两两比较结果表明,相比中性情绪启动,负性情绪启动后被试将靶刺激判断为“哭”的比率更大,t(43)=12.06,p<0.01。相比正性情绪启动,中性情绪启动后被试将靶刺激判断为“哭”的比率更大,t(43)=9.63,p<0.01。

3.2反应时

反应时短于100ms和长于1500ms的反应,即使反应正确也不计入反应时的分析,剔除的数据占比为1.58%,反应时结果见表2。

表2 不同启动条件下的判断比率和反应时

3.2.1一致和不一致判断时的反应时比较

正性情绪启动——靶刺激判断为“笑”、负性情绪启动——靶刺激判断为“哭”,为一致判断;正性情绪启动——靶刺激判断为“哭”、负性情绪启动——靶刺激判断为“笑”,为不一致判断。对反应时进行2(启动条件:正性、负性)×2(判断一致性:一致判断、不一致判断)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启动条件的主效应显著,正性情绪启动比负性情绪启动下有着显著更短的反应时,F(1,43)=10.70,p<0.01。判断一致性的主效应显著,一致判断比不一致判断条件下有着显著更短的反应时,F(1,43)=17.11,p<0.01。启动条件和判断一致性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1,43)=1.52,p>0.05。

3.2.2不同启动条件下反应时的比较

比较不同启动条件下靶刺激判断为 “笑”或者“哭”的反应时差异。3(启动条件:正性、中性、负性)×2(反应偏向:笑、哭)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表明,启动条件的主效应显著,F(2,86)=7.87,p<0.01。反应偏向的主效应显著,F(1,43)=5.23,p<0.05。启动条件与反应偏向的交互作用显著,F(2,86)=9.77,p<0.01。简单效应分析表明,靶刺激判断为“笑”时,启动条件的效应不显著,F(2,86)=0.50,p>0.05。靶刺激判断为“哭”时,启动条件的效应显著,F(2,86)= 13.99,p<0.01。两两比较结果表明,靶刺激判断为“哭”时,负性情绪启动比中性情绪启动有着更短的反应时,t(43)=5.53,p<0.01;负性情绪启动比正性情绪启动有着更短的反应时,t(43)=4.51,p<0.01;中性情绪启动和正性情绪启动反应时的差异不显著,p> 0.05。

4 讨论

在心理学领域中,存在这样的假设:环境刺激带有情绪色彩,人类总是有意或者无意地将周围环境刺激评估为正性的(令人愉悦)或负性的(令人不快)[8]。情绪启动效应的研究表明,个体先前所加工刺激的情绪色彩影响对随后中性刺激的情绪判断。网络作为现代人们生活的重要场所,网络刺激的情绪性特点也已经得到了相关研究的证实[15,18,22],也有研究发现了网路表情符号的阈下正性情绪启动效应[19]。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表情符号已经逐渐被网络表情图片所取代,表情图片所负载的情绪信息更加丰富,其对情绪判断时的认知偏向可能产生更大的影响。

本研究通过情绪启动的范式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网络表情图片的阈下情绪启动影响了人们的认知判断。不同于以往的研究结果,本研究除了发现正性网络表情图片的阈下情绪启动效应,还发现了负性网络表情图片的阈下情绪启动效应。相比中性情绪,正性情绪启动以后,被试将模糊背影人物的面部表情更多地判断为正性表情(笑);负性情绪启动以后,被试将模糊背影人物的面部表情更多地判断为负性表情(哭)。这与以往以国际情绪图片系统中的情绪图片为材料的研究结果相一致[8,19],从而证明了网络刺激同日常环境刺激一样,其情绪色彩都能够对人们的认知产生影响。今后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比较网络刺激和日常环境刺激在情绪启动上的差异,也可以深入探究不同网络刺激的情绪启动效应。

反应时结果的分析表明,相比不一致的情形,被试对靶刺激的情绪判断同启动刺激一致时有着显著更快的反应。正性情绪启动以后,被试将靶刺激判断为正性表情比判断为负性表情有着更快的反应;负性情绪启动以后,被试将靶刺激判断为负性表情比判断为正性表情有着更快的反应。这一结果说明情绪启动效应可能是由于启动刺激提高了被试对该情绪的可得性,因而在对紧接着迅速出现的中性靶刺激做出判断时,被试能够迅速地做出与启动刺激情绪一致的判断。相反,在启动刺激没能恰当地提高被试对该情绪的可得性时,被试将花费更多时间对中性靶刺激做出判断。

有趣的是被试将靶刺激判断为正性(“笑”)时,正性、中性和负性情绪三种启动条件下的反应时差异不显著,而被试将靶刺激判断为负性(“哭”)时,负性情绪启动显著小于正性和中性情绪启动下的反应时。以往的研究表明,负性情绪刺激由于其传递的是威胁性信息,因而比中性刺激或者正性刺激更能够引起人们的注意[23-28]。因而,本研究的结果中负性情绪启动后被试将靶刺激判断为“哭”时更快的反应,可能代表了被试对靶刺激更快的知觉。负性情绪启动不仅激活了被试的负性判断偏向,而且可能确实传递了负性的情绪,使得后面的靶刺激“蒙”上了负性情绪的阴影。以后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比较正性情绪启动和负性情绪启动的差异,探讨情绪启动的这种“负性偏向”。

5 结论

本研究发现了网络表情图片的阈下情绪启动效应,阈下呈现网络表情图片对被试的认知偏向产生了显著影响,在正性情绪启动后被试倾向于将中性靶刺激判断为正性,在负性情绪启动后被试倾向于将中性靶刺激判断为负性。

1Fazio R H,Sanbonmatsu D M,Powell M C,et al.Onthe automatic activationof attitudes.Journal of PersonalityandSocial Psychology,1986,50(2):229-238.

2李甜甜,吕勇,张伟娜.高低唤醒度情绪面孔的阈下情绪启动效应.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86-88.

3张海霞.情绪启动对中学生抑郁个体注意偏向的实验研究.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4钟毅平,范伟,蔡荣华,等.正性情绪诱导下的自我参照加工:来自ERPs的证据.心理学报,2014,3: 341-352.

5Murphy ST,Zajonc RB.Affect,cognition,and awareness:A ffective priming with optimal and suboptimal stimulus exposure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3,64(5):723.

6蒋重清,杨丽珠,刘颖.成人阈下情绪启动效应实验研究.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48-50.

7周萍,李兰.情绪启动:一次阈上与阈下启动研究的实验报告.心理科学,2008,5:1272-1273.

8蚁金瑶,钟明天,罗英姿,等.情绪图片的阈下启动效应.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3:304-307.

9Li T T,Lu Y.The subliminal affective priming effects of faces displaying various levels of arousal:An ERP study.Neuroscience Letters,2014,583:148-153.

10周白露.QQ卡通表情的艺术特点研究.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3.

11余光武,秦云.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表情符号初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1,1:130-135.

12姚沂婕,安宏玉.网络表情符号分析.校园心理,2011,5:336-337.

13徐默凡.网聊语体示情手段研究——兼论传介方式对不同语体示情手段的制约作用.当代修辞学,2014,4:19-32.

14袁凯歌.即时通信中情绪的感知与表达:情绪图标的影响.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15陈琦鹂.网络符号情绪效价的初步评定.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6Walther J B,D’Addario K P.The impacts of emoticons on message interpretation in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SocialScienceComputerReview,2001,19(3):324-347.

17Derks D,Bos A E,Von Grumbkow J.Emoticons and Online Message Interpretation.Social Science Computer Review,2008,26(3):379-388.

18王蓓蓓,李凌云,王辉,等.网络交流中表情符号对情绪和态度判断的影响.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2011.

19申雯.网络符号的情绪启动效应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0Hermans D,Smeesters D,De Houwer J,et al.Affective priming for associatively unrelated primes and targets.Psychologica Belgica,2002,42(3):191-212.

21郑希付.不同情绪模式图片的和词语刺激启动的时间效应.心理学报,2004,5:545-549.

22宋伟.汉字与面部表情及手机符号理解机制的ERP研究.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63-67.

23hman A,Lundqvist D,Esteves F.The face in thecrowdrevisited:Athreat advantagewithschematic stimuli.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1,80(3):381.

24Horstmann G,Bauland A.Search asymmetries with real faces:testing the anger-superiority effect.Emotion,2006,6(2):193.

25郭军锋,罗跃嘉.社会情绪负性偏向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6:574-576.

26Hansen C H,Hansen R D.Finding the face in the crowd:A n anger superiority effect.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8,54(6):917.

27Dyck M,Habel U,Slodczyk J,et al.Negative bias in fast emotion discrimination in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Psychological Medicine,2009,39(5):855-864.

28Mama Y,Ben-Haim M S,Algom D.When emotion does and does not impair performance:A Garner theory of the emotional Stroop effect.Cognition Emotion,2013,27(4):589-602. .

Subliminal Affective Priming of Internet Emotions Influences Cognition Bias

Qin Minhui,Zhou Zhuozhao,Zhong Yiping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Changsha,410081)

This research aims at exporing the subliminal affective priming of internet emotions,which was taking from an instant communication software.Single factor within subjects design is utilized in this experiment.The independent variable is affective valance of internet emotions(positive,neutral,negative)and the dependent is the judgment bias and reaction time of targets.The results show that subliminal affective priming of internet emotions influence s cognition bias.After subliminal affective priming of positive internet emotions,participant is most likely judging the target as positive;in contrast,after subliminal affective priming of negative internet emotions,participant is most likely judging the target as negative.

internet emotion;subliminal affective priming;cognition bias

钟毅平,男,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ypzhong@163.com

猜你喜欢
表情符号正性中性
微信表情符号写入判决:你发的每个表情都可能成为呈堂证供
自我管理干预对血液透析患者正性情绪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1例
世界表情符号日
国学教育理念带给临床护理实习生的正性导向作用的研究
画质还原更趋中性 Vsee UH600 4K高清播放机
中性墨水的消泡和消泡剂
正性情绪教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的应用研究
高桥爱中性风格小配饰让自然相连
这个表情符号,你用对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