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备契约、剩余控制权与管理者的会计——兼论管理的会计与管理者的会计

2015-11-08 08:29淮海工学院商学院商思争
财会通讯 2015年31期
关键词:控制权相关者契约

淮海工学院商学院 商思争

一、企业是利益相关者的不完备契约

Ronald Coase(1937)虽然提出“企业的显著特征就是作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替代的目的是为了节省市场交易费用,但是,在科斯看来,企业内部的“命令”和“允许某个权威来支配资源”无非是“一系列的契约被一个契约替代了的结果。”通过契约,生产要素为获得一定报酬同意在一定限度内服从企业家的指挥。张五常认为,企业这个契约,发生在要素市场上,而价格机制的“那一系列契约”,则是指产品市场上的契约。因此,企业无非是以要素市场的交易合约替代了产品市场上的合约。Jensen和Meckling(1976)认为:“企业的本质是合约关系,不仅与雇员,而且与供应商,顾客,债权人等等的合约关系。所有这些合约都存在代理成本和监督问题”,“大多数组织不过是充当个体间合约集的结点的法律实体。企业可以看成是一个标准形式的合约”。Fama(1980)认为,企业是市场上众多自私自利的人通过一系列合约而形成的团队,“公司仅仅是一个合约集的结点”,“公司的各个要素分属于不同参与人”,“因此,企业的所有权是个无关的概念”。Williamson进一步分析指出,企业是一个关系型合约,可以由当事人一方统一规制,也可以由当事人双方规制。Hart(1986)认为企业是一种不完备合约,认为“初始合同有缺口,有遗漏条款或模棱两可”。契约不完全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三类成本(Tirole,1999):一是预见成本,即当事人由于某种程度的有限理性,没能估计到一些变量的后果而没有把有关变量列为契约条款,造成契约的不完全;二是缔约成本,即使当事人可预见到或然状态,以一种双方没有争议的语言写入契约也很困难或者成本太高而没有写入;三是证实成本,即关于契约的重要信息对双方是可观察的,但对第三方(如法庭)是不可证实的,这时契约就不会包含基于这些信息的条款,因为出现纠纷是无人能够给予解决的。周其仁在(1996)指出:市场里的企业是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其特别之处在于人力资本的产权特性:天然属于个人,非激励难以调度,从而强调人力资本在合约中的主要地位。与之相对,张维迎强调企业合约的不完备性,他进一步通过非人力资本的抵押和受虐待特性推出最优的产权安排应是资本雇佣劳动。丁栋虹(2000)指出,企业是异质性人力资本主导的组织,拥有异质性人力资本的企业家与拥有同质型人力资本的雇员通过合约安排的形式,组成企业;合约内容就形成了企业的结构,企业是企业家主导的一种人格化装置。杨瑞龙(2003)从对现实的观察和现代契约观出发,认为企业是利益相关者的合约,“在现实的企业所有权安排中,企业只有为利益相关者服务并让利益相关者不同程度上参与企业治理才会获得高效率。”“企业的目标就是追求组成契约的各类当事人共同利益的最大化或利益摩擦(即交易成本)最小化”,“企业的决策只能是利益相关者利益调和的产物,”企业应采用“相机治理机制”“如果各方谈判力接近,则不存在强制;如果各方谈判力悬殊,拥有较大谈判力的一方就可能获得单方控制权”。

企业通过契约形成后,由于工作的复杂性,还需要层层建立委托代理关系。Jensen and Meckling(1976)认为:现代企业的层层委托代理关系也是一种契约关系。代理关系的本质体现为各方经济利益关系,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各有不同的“个人利益”,现代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和代理关系复杂性以及代理双方的有限理性,决定了契约各方存在着利益不均衡性、信息不对称性和风险不平等性等,从而决定了代理契约的不完全性。企业的层层代理关系可表示为:资源提供者→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第一线的员工,其中每一个箭头均代表一个契约。企业高层管理者相对其他受雇者涉及的责、权、利都很大,不容易界定清楚,而一线员工的工作则非常具体容易观测、监督成本较低,所以前者与资源提供者的委托—代理契约“不完全”性程度高,后者与基层管理者的委托—代理契约“完全”性程度高,其余的则依次排在二者之间。

本文认为现代公司是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不完全契约,由于利益相关者的企业契约是不完全的,不可能在初始契约中对所有的或然事件及其对策都做出详尽明确的规定,这就需要有人拥有“剩余控制权”,以便在那些未被初始合同规定的或然事件出现时做出相应决策,这样,对各个利益主体所拥有利益的控制权区分为契约控制权和剩余控制权,剩余控制权的拥有者是风险决策者,应该拥有较多的信息。按照相机治理原则,剩余控制权的拥有者可能是异质性人力资本所有者,也可能是非人力资本所有者,还可能是在二者之间合理的配置,本文对此不加区分,统称为剩余控制权拥有者或者管理者(或者管理层);同时,本文对管理和治理的概念也不加区分,统称之为管理。本文仅区分出契约控制权拥有者和剩余控制权拥有者,以便集中分析会计契约问题。

为与下文会计的契约加以区分,以上不完备契约简称为企业契约。

二、企业会计系统是利益相关者对自己利益进行管理的不完备契约

虽然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演变,会计定义仍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如果把会计看作是一个系统,那么这个系统至少应该包含人、机器、方法、准则、信息等要素,如果从信息角度进行分析,最权威的是美国会计学会(AAA,1966)关于会计信息系统的定义:“为了使信息使用者能够作出有根据的判断和决策而确认、计量和传递经济信息的程序。”以上定义突出了“经济信息——信息使用者——决策”关键点,信息使用者包括企业内部和外部使用者,信息使用者就是决策者,决策者通常是企业利益相关者。

从历史上看,会计就是基于管理生产和生活的需要(需要所在即利益所在)而产生的,会计的历史起点是“简单刻记与直观绘图记事”,简单刻记与直观绘图记事是“为了组织生产活动与合理地分配物品,以及有目的的进行食品与其他物品的储备”而产生出来的(郭道扬,1999)。从现实看,企业会计信息系统也是由于各个经济利益主体对自己经济利益管理的需要而催生的。根据Herbert A.Simon(1947)的观点,管理的核心职能是决策,决策需要信息。每个利益相关者投入自己的要素构成企业资产,通过契约、并由剩余控制权拥有者或者管理者代理管理自己投入的资产,同时要求获得相应回报,并对这些投入和回报进行管理和决策,决策需要信息,经济利益信息主要来自于会计信息。非人力资本所有者管理自己投入的要素需要企业净权益和净损益信息,债权人管理自己的借贷及其利益需要企业财务状况信息,税务部门需要税务会计信息,责任中心需要责任会计信息,劳动者需要薪酬会计信息等,其共同需要或者“并集”构成了企业会计信息系统。所以企业会计信息系统是适应利益相关者管理自己要素和利益需要产生的一种信息系统,也可以说是各个利益相关者协商一致的结果,是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契约。

利益相关者投入自己的要素不仅需要事后、期后的信息,还需要参与对自己要素和利益的管理,体现在会计方面就是要参与事前目标和计划的制订、要求设立对应账户反映目标以及追踪控制利益变化、需要提出自己的偏差分析、贡献考核和计量标准以及分配方案的制定。基于以上会计程序的利益相关性,当然也要求参与相关会计规则的制定。根据管理学原理,每个利益相关者(或要素投入者)对自己要素和利益的管理都应该有目标系统、目标执行过程和结果的反映系统、执行偏差计算和反馈系统、纠偏系统。所有利益相关者这些子系统的集合构成了企业会计的目标系统、记录系统、分析反馈系统、考核评价激励系统,以上分别称为企业全面预算系统、账户核算系统、会计分析和反馈传输系统、会计考核和评价系统。这些系统也是各个利益相关者相应管理要求的契约或者各个利益相关者相关管理子系统的“并集”。利益相关者投入要素构成了企业资产,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求构成了企业的“负债”(会计上叫做“权益”),利益相关者管理自己投入和利益需要的各个会计管理子系统交由“企业”代理构成了“企业会计管理系统”(以下简称企业会计系统)。就像利益相关者把自己的要素交给管理者代理一样,“企业会计管理系统”也交由管理者控制,这是管理者剩余控制权的一部分,但是管理者对利益相关者提供的未来信息、现实信息和历史信息要遵守利益相关者协商制定的信息提供规则即会计准则。这些会计规则或准则也是利益相关者协商一致达成的契约。以上契约都是为了维护企业契约而协议并履行的,另外,由于利益相关者的不完全理性、或然现象的难以预测、难以协商一致以及难以证实,导致以上会计契约不完备。

第一,会计机构和会计系统的设立是利益相关者协商一致的结果,根据经济利益会计原理(商思争,2011),每个利益相关者(包括管理者)对其经济利益的管理都有会计管理系统(包括上述目标子系统、目标执行过程和结果的反映子系统、执行偏差计算和反馈子系统、纠偏子系统,可以是头脑式的或者正式会计系统),随着要素和资源的投入以及一部分自治权的放弃,利益相关者也放弃了一部分会计管理权,交给“企业”构成一个满足各方利益的企业会计系统,利益相关者转而要求企业会计系统(由剩余控制权拥有者控制)对自己的利益进行核算和管理,并向之提供会计报表或其他形式的会计信息,但是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决策和控制权没有放弃,可以根据企业会计系统提供的信息经过个人保留的部分会计系统(头脑式或正式的)进行分析、决策,然后用手投票和“用脚投票”、增加和减少投入。这就是企业会计系统的来历。但是由于利益相关者没有预见到自己的利益管理需求(或者无法控制自己的利益,如有些企业的基层员工)或者无法协商一致,亦或者无法得到第三方的首肯,导致企业会计机构的设立可能是不完备的,由此带来会计机构偏向(或者忽略)于某一方的利益管理需求或者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管理需求都无法得到满足,企业会计机构无法实现其职能。

其中,由于谈判能力的制约,当内部普通员工的利益无法通过用手投票或者“用脚投票”的方式控制时,普通员工可能不关心相关会计信息的提供,这时,企业的会计可能只按照外部利益相关者制定的规则对外提供报表和报表分析信息,这部分会计规则、会计程序叫做财务会计;相反,如果内部普通员工的委托代理契约非常清晰、责权利非常确定,内部员工就非常需要有关自身利益的会计信息,这部分会计规则和程序叫做责任会计。

第二,会计准则是不完全契约。会计准则的契约属性已经有很多论述,如:Watts用实证方法研究了会计政策选择与企业契约之间的关系,形成了当代会计理论的“契约观”。“契约观”认为会计信息主要反映了契约履行的需要,会计准则的制定也可从契约履行的需要中得到解释(Watts,2001);Shyam Sunder(2000)认为:“会计准则就如同构造契约组合的预制件”是由会计惯例演变而来。谢德仁(2001)用交易费用理论解释了会计准则产生的原因,认为会计准则本质上是一份公共合约。雷光勇、郭道扬(2004)认为:“会计政策是企业契约耦合体中各利益相关者之间通过博弈达成的均衡契约”。雷光勇(2004)进一步指出会计准则是不完全契约,“作为管束人们进行会计事项的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活动的行为规则,其本质是人们就会计处理程序与方法达成的一种公共契约,一种不完全契约。”会计准则是财务会计准则和管理会计准则的和,各个企业内部的会计准则或者规则就是该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契约。田昆儒(2012)从产权理论的角度探讨了会计规则的契约本质。他认为:会计行为被限定在契约范围内,“会计契约的直接表现之一是会计规则”,“同一经济事项(会计事项)在不同企业处理存在差别,并不在于其管理上的好坏,而同‘会计规则’相关。”企业会计系统是利益相关者为了管理自己的利益达成的契约,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分析产生的信息往往涉及企业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利益关系及其调整,会计准则(规则、规范、标准等)是利益相关者为了保护各自利益在博弈、协商基础上达成的契约也就不难理解了。由于经济业务和会计活动的复杂性以及签约人的不完全理性,会计准则显然也是利益相关者达成的不完全契约,无法对会计确认、计量等所有方面做出规范,也无法照顾到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所有信息需求,会计信息质量标准也可能存在着矛盾或者失之于原则化。

第三,会计预算是不完备契约。预算科目与会计科目一样本质上是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权益科目,因为资产的背后是权益,收入的背后是收益及其分配,所以预算科目体系以及预算报表是利益相关者利益目标的集合。其次,企业契约的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利益是相互冲突的,如财物资本投入者与人力资本投入者、管理者与普通员工、投资者与债权人、投资者与征税机关、企业内部员工与客户等的经济利益都是相互冲突的,在总量既定的情况下,相互之间的利益目标也是相互冲突和竞争的。因此,总预算目标的确定是内外、上下讨价还价的结果。预算目标的确定是建立在预测、决策基础上的,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以及人的有限理性,预算作为契约不可能考虑到未来和各个利益相关者的所有方面,因此,会计预算是一种不完全的契约。关于预算的契约属性,谢获宝(2009)、林峰国(2004)、汪家芬(2006)都有论及。

第四,会计账户与核算系统是不完备契约。资产是企业拥有和控制的,所以资产类账户是企业的账户,反映了企业拥有和控制的所有资产的类别。但是企业本质上是一种利益相关者的不完备契约,资产背后反映的是各个利益相关者投入的要素以及拥有的权益和利益。所以,会计账户本质上是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或权益账户,会计账户体系实际上是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集合,会计确认与计量是对各个利益相关者投入及其利益在相关账户中的确认与计量——计量的标准主要是按照企业契约签订时确认的价格。会计分录反映的是利益相关者经济利益的变化。其中,对人力资本拥有者的投入、消耗、贡献的计量是企业会计的重点、难点,这也是产品成本计量的一个关键,而成本计量是企业会计的一个重要职能,成本又是市场形成价格的基础。但是由于会计核算的成本、技术和认知能力的限制以及企业契约的不完备性,会计账户对利益相关者经济利益及其变化的确认和计量也是不完备的,一些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无法反映和维护,如人力资源及其消耗、一些利益相关者带来的无形资产及其消耗等。在物力资本所有者权益会计观统治下,一些人力资本的脑力劳动、体力劳动、知识、才能等的消耗得不到如实反映甚至有意加以忽视。在此情形下,由此形成的报表体系也必然是不完备契约。

第五,会计分析系统也是一种不完备契约。会计分析也叫财务分析,站在不同利益相关者角度进行分析的方法、指标都是不同的,通用的报表分析体系和方法是一种利益相关者的不完备契约,会计报告、会计偏差及其分析信息的反馈时间、方式、渠道也是利益相关者协商的结果,是会计规则这种不完全契约的构成部分。受会计分析和反馈成本、不完全理性以及企业契约的不完备影响,有些利益相关者如债权人、普通员工、客户需要的分析信息可能无法得到满足或者被忽略,一些利益相关者意识不到自己的分析信息的需求,也有一些利益相关者的资源和要素投入决策比较简单,不需要会计分析信息。

第六,基于预算和实际偏差及委托代理关系的企业内部考核、评价和激励体系也是一种不完备契约,是利益相关者商定的方法,只能做到相对完善、公平、有效的。由于人力资源贡献的难以计量,也由于人的需求的多样性,作为被激励对象的利益相关者,无论何种激励方式,总会有疏漏和不到位之处。

总之,企业会计系统是为利益相关者管理自己利益而设立的一个会计系统,是利益相关者利益管理的会计系统,简称为“管理的会计系统”,但是由于企业契约的不完备性、未来的不确定性以及利益关系人的不完全理性,这个系统不完备,是利益关系人协议成立的一种不完备契约,表现在会计准则、会计程序中存在“缺口”、“遗漏条款”或者“模棱两可”,也表现在预算和核算中存在未来可能出现的“或然事项”,从而导致部分(或全部)利益关系人的利益无法得到有效管理,这需要企业契约中剩余控制权的拥有者运用剩余控制权来弥补、完善。

为与企业契约区分,“管理的会计系统”称为会计契约。显然,会计契约是管理利益关系人经济利益的,也是反映和维护、控制企业契约的。

三、管理者的会计是剩余控制权的实现方式与对会计契约的弥补

有观点认为,管理会计就是管理者的会计或者说管理者的会计就叫管理会计。如美国会计学会(1966)的定义:所谓管理会计,指的是“运用适当的技术和概念,对经济主体的实际经济数据和预计的经济数据进行处理,以帮助管理人员制定合理的经济目标,并为实现该目标而进行合理决策”。该定义采用的是“经济数据——管理人员——决策——制定和实现经济目标”范式,显见指的是管理者的会计。

在企业契约不完备的情况下,剩余控制权是为了对或然事项或风险事项进行决策的,决策需要信息,“信息是不确定性的消除”或确定性的增加(Claude Shannon,1948),会计信息是决策需要的重要信息,但是由于企业会计系统的不完备性,为便于剩余控制权的行使,管理者应该设置用于实现剩余控制权的会计系统。关于管理者与风险、决策的关系,Knight.F.H(1921)认为:“企业在本质上是管理者和雇员之间的决策分工和风险分摊机制。经营管理者在分担风险的同时,获得经营剩余,而雇员通过转嫁风险获得契约所规定的固定工资并允许管理者监督他们在企业内的活动。”管理者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同样如此:管理者承担了较多的风险,拥有剩余控制权和部分剩余收益权,也因此应该拥有较多的信息用于决策;其他利益相关者承担了较少的风险,拥有契约控制权和契约收益权,也因此拥有契约规定的信息控制权和信息权。因此作为剩余控制权的一部分和行使剩余控制权的一种方式,管理者应该设立专用会计系统并利用其为自己剩余控制权的行使提供规划控制所需的信息、方案以降低风险和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如前文所述,管理者作为利益相关者之一还放弃了自己利益的部分会计控制权转交给企业形成企业会计系统,作为剩余控制权拥有者的管理者代理控制了该企业会计系统,以促进企业在充满不确定和风险的市场中发展,增进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为了节约会计系统设置和运行的成本,在技术许可的情况下,同时由管理者控制的企业会计系统(“管理的会计”系统)和“管理者的会计”系统可以合二为一。

归纳一下,管理者控制“管理的会计系统”并设置“管理者的会计系统”以获得比其他利益相关者更多的信息和方案,是因为管理要素的投入和消耗对应的是宽度更大、程度更复杂、变化更剧烈、风险更大的对象——由人参与的在复杂多变的市场中运行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换句话说,由于管理者面对的决策更复杂,所以需要的信息和决策分析就更多,作为利益相关者的代理人就应该设置专用会计系统来为剩余控制权的行使、也为代理人的利益服务。

首先,需要区分要素投入决策(包括投入与否和投入量多少的决策)和要素投入过程中的决策。非人力资本要素投入者只有前者没有后者,所以不太需要事中会计信息;普通人力资本要素投入者(或者同质性人力资本投入者即劳动者)的要素投入过程比较简单,也不太需要更多的事中会计信息,但是管理要素投入者(剩余控制权行使者)既要像其他利益相关者那样需要事前、事后会计信息对要素投入进行决策——所有要素投入者(利益相关者)需要的会计信息促成了管理的会计系统这个不完备契约——同时,其要素投入过程决策却是更为复杂的决策,或者说其管理要素投入过程就是不断为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进行决策的过程,所以需要大量的事前、事中、事后会计信息和决策分析信息。这也是履行“管理的会计”这个契约的方式。其他利益相关者对其利益的事前预测、决策分析是通过“自己的”会计系统(甚至是头脑会计系统进行的),只需把预算目标告知代理者即可。

第二,无论是通用的财务会计准则还是企业内部会计规范,都不可能预测到未来和企业面对的所有情况和事项,当或然事项发生时,管理者和会计人员就应该发挥作为职业判断能力和自由裁量权的会计剩余控制权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实现利益息相关者的利益目标,也实现自己的剩余控制权。如按照管理的需要确定会计信息质量标准、账户设置、内部报表的设置和报送规则、决策分析规则。

第三,全面预算的不完备性主要表现在预算制定后的情况变化和预料之外事项的发生,管理者应该发挥剩余控制权,修改预算或者下达新的指标,通过各种激励手段调动员工积极性实现预算;另外,在预算制订过程中,由于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冲突性,预算指标除了依靠利益相关者就预算目标的谈判、协议外,管理者应依赖管理者的会计系统进行详尽科学的预测、决策分析,将利益相关者的目标和需求建立在科学基础上,更好地实现利益相关者利益。

第四,对于不完备的会计账户体系,管理者和会计人员可以自行设置内部管理用账户,以弥补通用账户体系的疏漏,更加严密监控资产的运用、收入的实现和费用的开支,同时设置各式管理用会计报表,根据管理需要确定报送时间、报送频率、报送方式、报送渠道,以实时发现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对于企业契约中没有规定又难以计量的劳动、技能和知识消耗,为了准确计算成本、进行激励,管理者和会计人员自行测算并确定价格进行确认和计量;为了准确确认、计量内部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管理者应结合企业具体情况确定责任会计核算办法、内部转移价格测算办法和成本核算办法。这是企业剩余控制权和会计剩余控制权行使的内容,计量人力消耗和人力资本的贡献、确定产品成本和价格也是企业形成的一个动因。

第五,除了期初的预测决策分析之外,期中对于超预期、超预算事件,管理者的会计系统应及时提供决策分析和最佳方案参考,降低开支,为利益相关者实现最大利益;对于期后和事后的分析总结,管理者的会计系统更注重全面的经济活动分析以及其与财务分析的衔接,以发现偏差发生的主客观原因,找到可控制的原因和责任人,并适时、实时反馈,配以激励和考核措施,促进预算目标的实现。

第六,考评和激励系统应结合对人力资源消耗和贡献的计量和经济活动分析,结合人的不同需求,设计恰当合理的奖惩、激励方案,管理者本人也应适时进行精神鼓励和嘉勉。

总之,“管理者的会计”是一种专用会计,是用于弥补企业会计契约(管理的会计)的疏漏而设置的,也是为了处理企业契约履行中出现的或然事项而设立的,是管理者剩余控制权和利益相关者经济利益的最终实现,是一种动态调整的、基于过程管理的、开放式的会计。

四、结论

第一,企业是利益相关者形成的不完备契约,企业会计是对利益相关者利益进行管理的会计,简称管理的会计,也是一种不完备契约;企业契约的不完备需要剩余控制权来弥补,管理者的会计是剩余控制权的主要实现方式。几者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第二,每个利益相关者对自己的利益管理都需要会计系统,但是利益相关者要素投入决策需要的会计信息以及对自己利益的管理可以通过统一的“管理的会计系统”来满足;管理要素投入过程和剩余控制权的行使还需要设置专用会计系统——即“管理者的会计系统”。

第三,如果除管理者以外的企业内部员工无法控制自己的利益(如无法用手投票、“用脚投票”),管理的会计系统可能只向外部利益相关者提供信息,按照外部利益相关者订立的规则提供会计信息的会计程序通常叫做财务会计,管理的会计似乎蜕变为财务会计。即便如此,为了对外提供信息而确认、计量、记录的过程仍然是对内外利益相关者经济利益的管理过程,即仍然是管理的会计。

第四,在ERP系统下,管理的会计与管理者的会计可以融合,但是由于或然事项的复杂性和偶发性以及剩余控制权行使的不可确定性,管理者的会计难以完全系统化,甚至管理者的“头脑式会计”也仍然需要。

第五,企业是利益相关者的契约,企业内“管理的会计”和“管理者的会计”都是为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服务的。

[1]张维迎、所有制:《治理结构及委托——代理关系》,《经济研究》1996年第9期。

[2]杨瑞龙:《现代契约观与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山东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3]郭道扬:《会计史教程历史.现实.未来》(第一卷),中国财经出版社1999年版。

[4]商思争:《经济利益会计——一种广义会计理论》,《财会月刊》2011年第23期。

[5]夏恩.桑德著,方红星等译:《会计与控制理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雷光勇:《会计契约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7]田坤儒:《再论会计契约:基于产权理论的会计本质考察》,《企业经济》2012年第6期。

[8]杨瑞龙、刘刚:《不确定性和企业理论的演化》,《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3期。

[9]美国会计学会,文硕等译:《会计基础理论》,中国商业出版社1991年版。

[10]Jensen,M.C.and Meckling,W.H.,“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ournel of Financial Economics”Vol.3,No.4.1976.

猜你喜欢
控制权相关者契约
校园篮球利益相关者的分类研究*
神农科技集团正式接收广誉远控制权
“生前契约”话语研究 “生前契约”消费之多声对话——北京6位老年签约者访谈分析
乡村旅游开发中利益相关者的演化博弈分析——以民族村寨旅游为例
公司控制权的来源
FF陷控制权争夺漩涡
以契约精神完善商业秩序
浅谈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财务会计报告与管理会计报告融合
科技型创业企业的控制权配置机理及仿真
《项链》里的契约精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