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坪恰皮塔飞舞出来的美食

2015-11-10 01:28侯菲
新疆人文地理 2015年9期
关键词:坑里面皮面团

侯菲

馕好生活好

吐尼莎汗·阿不都克然木15岁就会打馕了。在柯坪,女人不会打馕就像男人不会放羊一样——那日子简直没法儿过。

馕打得好,男人们都伸长了脖子,顺着香味就追上门了。吐尼莎汗当年就是凭着这股子魅力,把孩子他爹从十几里外的县城给引来的。

“那个时候嘛,追我的人多得很,我汤饭做得好、馕打得好,麦西热甫也跳得好!”58岁的吐尼莎汗提起自己当年的风光,满脸自信与爽朗。

年轻时的吐尼莎汗漂亮又能干,追求她的小伙子从村口能一直排到村尾,可最后还是木塔里普力挫群雄,打动了姑娘的芳心。

那个时候,下库木力村的风俗是:男人的本事要看杏木砍得好不好;娶老婆要看她馕打得好不好。

杏木在柯坪人的生活里必不可少。打馕生火要用杏木枝子,吃汤饭要用杏木雕的小勺“库休克”……所以,一个男人要是连杏木也砍不好,生活质量肯定受影响。

打馕就更不用说啦,一日三餐离不开馕的维吾尔人有句谚语:“馕是信仰,没馕遭殃。”谁家的女人不会打馕,那可真是要遭殃。

卓尔不群“恰皮塔”

柯坪馕与众不同。在新疆50多个品种的馕里面,最薄、吃法最特别的要属柯坪馕。这种被称为“恰皮塔”的美食在柯坪有两三百年的历史。

传说很久以前,柯坪人也吃和其他地方一样的厚馕。有一天,来了一群逃难至此的饥民,淳朴善良的柯坪人看到他们饥肠辘辘的样子顿生恻隐之心,家家户户立刻开始生火打馕。

可是,普通的馕从制作到烤熟至少得半个小时,为了让饥民吃上又快又好的热馕,不知是谁家的巧媳妇想出个绝妙的点子:把面团擀成薄薄一张面皮,放到馕坑里只要十几秒钟就熟了。于是大家纷纷效仿制作这种薄皮馕,并代代相传下来。

到了今天,恰皮塔已成了柯坪百姓逢年过节、招待贵客时必吃的特色美食。而与这种美食相辅相成、锦上添花的,当属柯坪羊肉。

柯坪自然环境干旱、土地盐碱化严重,能种庄稼的土地不多,所以柯坪人自古以来家家户户都养羊,以羊肉为主食。

在这里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景象:一望无际的戈壁荒滩上,只见几个小白点远远地在山顶上移动。“那就是柯坪羊肉好吃的原因啊!”当地朋友告诉我,柯坪羊不容易,吃一点草得爬到那么高的山坡上去,吃不了几口又得跑好远才能找到一点草。

东跑西颠的柯坪羊不仅成了运动健将,吃了含盐碱的草以后,身上的肉不仅脂肪少,味道还特别香。鲜嫩的羊娃子肉裹在薄薄的恰皮塔里面吃,那个美啊,自己想去吧!

23秒美味出炉

吐尼莎汗喊来邻居的几个妇女,已经开始忙活了。她蒙上一块头巾,手脚麻利地点燃馕坑里的杏树枝,等树枝燃烧得差不多了,就用一把稻草扎成的刷子往馕坑里洒些水,立刻窜起一股青烟。

面团已经在胡杨树干掏成的木盆里发得白白胖胖了。几个妇女跪在院子里的大木床上,把小巴郎子往床脚一放,给个卡巴克(维吾尔语“葫芦”)就一边儿玩去了。

把发好的面揪成一个个圆形的面团,压扁,再用擀面杖擀成薄薄的面皮……妇女们各司其职,手法娴熟到甚至用不着语言交流。大家埋头干着手里的活儿,我按坯,你擀皮儿,一个传一个,纹丝不乱,流水线作业似的。

不一会儿,擀好的面皮就传到了吐尼莎汗手里。只见她胸有成竹地把右手塞进一个拳击手套般的大皮套里——这是一个用羊皮裹上棉花缝制成的扁圆形馕托。且看吐尼莎汗怎样把它舞得虎虎生风吧。

精彩的部分开始了。吐尼莎汗左手拿起一张擀好的面皮贴在右手的馕托上,然后以飞快的速度来回抛接,直看得我眼花缭乱。据说这样可以使面更匀、更劲道,烤出来的恰皮塔口感更好,裹羊肉的时候也不容易破。

馕坑已经烧热了。吐尼莎汗把面皮一个个贴到馕坑壁上,只片刻,一张张烤熟的恰皮塔就出炉了,我赶紧看一下表,烤制一张恰皮塔只用了23秒!

“烤的时候嘛,火要旺,速度要快,不然就糊了。”吐尼莎汗一边手中上下翻飞,一边笑着跟我聊天。我愣愣地看着她忙活,想象当年她这副利索的样子不知迷倒了多少小伙子。

香脆的恰皮塔陆续出炉了,很快就在桌上摞成一沓。一个媳妇弯着腰,把馕认认真真地码放整齐。维吾尔族人对馕的敬仰和从不浪费粮食的美德,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掉在地上的馕不能踩跨,要捡起来放在高处让鸟儿吃掉;一只馕要用手掰着吃,而不是用嘴直接撕咬,象征着团结的维吾尔族人即使拥有一只馕,也要掰开与众人分享。一个对粮食有如此态度的民族,必定是一个热爱自然、懂得生活的民族。

我从吐尼莎汗手里小心翼翼接过一张恰皮塔,用手撕下一块放入口中,细细咀嚼,粮食的芬芳立刻散布开来。endprint

猜你喜欢
坑里面皮面团
围观
擀面皮
智珠
跟踪导练(二)(3)
咖喱香肠面包
美味的饺子
小鸭子得救了
猫面团
特色葱油饼
跳到哪里都是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