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中的衬词和衬腔

2015-11-16 21:48沈锋
剧影月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乐段乐句表现力

■沈锋

民歌中的衬词和衬腔

■沈锋

在我国民歌的歌词中,除了直接表现歌曲思想内容的正词外,还常常穿插一些由语气词、形声词或称谓词构成的衬托性词句,它们大都与正词没有直接关联,也不属正词基本句式之内,甚至很多还是无意可解的词句,但一经和正词配曲歌唱,成为一首完整的歌曲时,它们就表现出了鲜明的情感,成为整个歌曲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如果我们把这些衬托性的词句去掉,不但会大大减弱歌曲的表现力,使歌曲顿失光彩,而且还常常会破坏歌曲结构的完整性,甚至根本无法演唱。

为了区别于正词,我们就把这些衬托性的词句统称为“衬词”,写谱时常常用括弧把它们括起来。衬词的曲调,就称之为“衬腔”。

另外,我国还有大量民歌,是以歌曲中的衬词来命名的。如安徽的《溜溜山歌》、湖南的《溜溜歌》、湖北的《得得调》、浙江的《里郎歌》、江苏的《杨柳青》、青海的《呛啷啷令》、广西的《叮咚歌》……,由于这些衬词赋予歌曲以鲜明的特点,即或改填新词,它们也常被保留下来,可见它们在歌曲中的特殊地位。而且还有很多歌,衬词的篇幅甚至比正词还要长。所以大量而普遍地运用衬词,是我国民歌中的一个重要特点。

一.衬词、衬腔的功能

(1)衬词、衬腔的表现功能:

一是加强歌曲与生活的联系,突出歌曲的民族风格与地方特色;二是加重语气,活跃情绪;三是拟声绘景,渲染气氛;四是雕情刻意,细致传神;五是模拟动作,形象生动;六是汇合一点,概括点题。

(2)衬词、衬腔的结构功能:

生活的内容丰富多彩,人们的思想感情千变万化,作为表现人们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民歌,不仅题材、风格多种多样,而且结构形式也是灵活多变的。为了更好地表现内容,劳动人民常常通过运用衬词、衬腔的办法,来推动歌曲结构形式的变化发展、使之更为丰富多变。所以衬词、衬腔也就成为一种促使结构变化发展的手段,具有重要的结构功能。

由于衬词、衬腔在歌曲中所在的位置不同,和前后句的关系不同,所以它们的功能也不同。概括起来大体有以下五个方面:

1.启示引入

我国有很多民歌,特别是山歌,常常在曲首有一个衬腔,然后引出正词及其唱腔,这个衬腔,可能是一个长音,也可能是一个短句,或者是一个或一个以上的乐句。它们的音调大都和基本结构的旋律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是一个长音,这个音常常就是调式的骨干音,有的就是主音。这个曲首衬腔,不仅为正词的出现做准备,还具有启示引入的功用,而且还常预示了全曲的基本风格和情绪。

2.加衬扩充

加衬扩充是民间常用的手法之一。由于句幅增长,结构扩充,增强了歌曲的表现力。扩充的方法多种多样,有的是在句尾加衬,使乐句延伸。如陕北民歌《翻身道情》的第一乐段:“太阳一出满山红”,被一个长达七个小节的衬腔和三小节间奏分割成两个乐句,他不仅没有破坏正词内容的完整性,而且通过衬腔的渲染,衬托出一轮红日从东方喷薄而出、光芒万丈的雄伟景象,加上第二、三两个乐句句间、句尾衬腔,使广大农民得到翻身解放的激动心情,得到了尽情的抒发。

再比如江苏民歌“杨柳子青哪、得儿弄子蹦哎、得儿弄子松哎”和由第五小结的音调重复三次而构成的动力性较强的“转句”,推动了音乐的发展,最后又把正词句尾的三字加衬,重唱一遍而结束。这首歌的每一个乐段都是以衬腔为转句扩充而成的起、承、转、合的四句结构。

3.连接过渡

用在曲中逗与逗、句与句或段与段之间的衬词、衬腔,有的如民歌《打酸枣》上句后的衬腔,是前乐句的补充,属句尾衬腔,它的主要功能是前乐句乐意的补充和引申。

另外,大部分民歌的最后一个乐句,常常就是歌曲中心思想所在的具有总结性的乐句。为了突出歌曲的中心思想,或者在它出现之前,或者在它部分或全句反复之前,大多插入一个衬腔,为它的出现或反复,在情绪上渲染酝酿,在结构上铺垫准备。

4.平衡结构

在灵活多变、多种多样的结构形式中,也必须前有呼、后有应,层次分明,均衡严谨。在民间,劳动人民常常运用衬词、衬腔,使结构达到平衡。

5.加强收束

运用在曲尾的衬词、衬腔,既可对正词的表现予以补充、引申,而且还具有加强收束、稳定终止的功能。有的歌,正词最后并没落在稳定的音上,而是落在一个不稳定的音上,而后用衬词、衬腔来收束。

如江苏民歌茉莉花中“又怕看花的骂”,欲掐而又不敢踌躇矛盾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另外,还有不少歌,正词歌腔已经进入终止,但为了结束得更美满,常常又通过衬词、衬腔加以补充,以加强结束的功能。如山西左权民歌《会哥哥》等。

二.衬词、衬腔的分类和用法

衬词、衬腔的分类,多种多样。有按衬词句幅的长短,把它分为:“衬字”(也有叫“花字”或“垫字”的)、衬词和衬句三类;也有按其用词和表现把它们分为:“语气衬词”、“称谓衬词”、“象声衬词”、“口彩衬词”和填词后保留下来“习惯性衬词”等五类;也有从音乐上按衬腔旋律句幅的长短把它们分为:“衬腔’’、“衬句”和“衬腔乐段”的。我们按照它们的形式特点并联系其运用手法,分为:“镶嵌式”、“伸延式”、“附加式”和“段式并列”等四类。

(1)镶嵌式

所谓“镶嵌式衬词”,是指在不增长正词曲调句幅的情况下,插入句中的衬词。这种衬词没有专门的加腔,只借正词歌腔见缝插空,和正词裹在一起唱。镶嵌式衬词大都是由一至二个,少数是三或四个,有声而无明确含意的语气衬字构成。它们的时值一般较短,用在歌中的弱拍或拍子的较弱的部分,具有垫衬和加花的性质,没有独立的表现力,必须依附于正词发挥作用。镶嵌式衬词的主要功能在于加强歌曲的节奏感,使节奏更为灵活活跃,旋律进行更为流畅自然,歌唱更口语化,更富于生活情趣,起到加重语气、加强表现的作用。镶嵌式衬词,一般用在句子的字、词之间和句尾。比如“那个”、“呀”、“哪啊”、“呀哈”、“得儿哎”、“得儿嘞”以及“哈哈呀”等都是。

(2)伸延式

《乐记》中说:“故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磋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里所说的“长言”,就是当一般的声调不足以表达其感情时,就延长其声调以强调,这就是一种伸延。在民歌中,当正词及其歌腔不能使感情得到充分表现时,歌手们就常常将旋律加衬延伸,以加强其表现力,使感情得到比较充分的表现。伸延式衬词、衬腔可用在句中、句尾或句首,其伸延部分不论有多长,只能使句幅增长而不能独立,必须依附于正词歌腔。比如“粉皮墙上留(喂哎)诗(来我把呀呼嘿),最后一个点题性的乐句,不仅句尾有延伸,而且句首还向前扩充了一个小节,从而使歌曲的感情得到了更为细致深刻的抒发。

(3)附加式

为了避免结构的呆板单调,使其更为丰富多变,以增强歌曲的表现力,适应表现的需要,常常在正词曲调的基本结构之外,又插入一些新的衬词、衬腔、它们在歌中形成相对独立的乐节或乐句。运用这种衬腔就必然会冲破原来的结构,而引起扩充变化。所以在表现上,不仅比镶嵌式、伸延式更强,而且往往还具有一定的独立表现能力。由于它们是外加的,所以就称之为“附加式衬腔”。和伸延式衬腔一样,它也可以用在曲首、句前,曲中或曲尾。附加在曲首和句前的衬腔,可称之为“加帽”。比如“蜜蜂采花来路远”,“金翅膀哎银翅膀”,不就是对蜜蜂的赞誉吗!第二句正词“花见蜜蜂笑着开”本来是含而不露的借喻,但却故意用衬词“小妹见哥拍巴掌”把它点明,两句词一衬一正,一明一暗,对偶关联,非常生动。附加在曲尾的衬腔,可以称之为“穿靴”。

(4)段式并列

段式并列也是附加式衬词、衬腔的一种,由于篇幅较长,不是一般的独立乐节或乐句,而是以衬词构成的与正词乐段并列的具有相对独立意义的完整乐段,所以把它和一般的附加式衬腔相区别,单独列为一类,由于它是以衬词为主或完全由衬词构成,其旋律可以完全不受正词的约束而自由发挥,这就为充分发挥音乐的表现力创造了条件,它和以上三种相比较,表现力更强,常会产生很好的艺术效果。

衬腔乐段大都用在正词乐段之后,如河北民歌《反对花》的后乐段,是正词乐段旋律的继续和发展。由于它的进一步渲染,使整个歌曲所表现的情绪更为活跃,气氛更为热烈。另外,也有的衬腔乐段是出现在正词乐段之前。

猜你喜欢
乐段乐句表现力
《舒伯特小提琴奏鸣曲D.574》钢琴伴奏演绎分析
贝多芬降e大调第十八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曲式分析
学生的弱点,教学的难点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视唱练耳与钢琴
二胡曲《新婚别》演奏浅析
纤变墨画
浅析钢琴演奏中乐句划分与呼吸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