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越地民间歌谣看人们的孝德观念

2015-11-17 12:40龙升芳
长江丛刊 2015年28期
关键词:孝德歌谣民间

龙升芳

从越地民间歌谣看人们的孝德观念

龙升芳

【摘要】民间歌谣是属于民间文学中可以吟唱的部分,它是劳动人民集体的口头诗歌创作,作为区域思想文化的载体,在语言结构、语义、文化内涵诸多方面很有特色,本文重点探寻越地民间歌谣与孝德观念的关系、与孝的历史渊源以及越地流传的民间歌谣。

【关键词】越地民间歌谣孝德观念

越地地处宁绍平原的江南水乡,越地歌谣其源头可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古越歌,如《候人歌》、《作弹歌》、《军士离别词》、《越人歌》等等,这些歌谣不仅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越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也为越地民间歌谣的蓬勃发展与特色形成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作为越地范围的上虞自古崇尚孝德,孝德文化源远流长。当之无愧的代表人物是虞舜和曹娥,他们是越地人民的骄傲。因此,2010年5月,上虞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孝德文化之乡”。孝文化作为一笔不可多得的人文瑰宝,它也是越文化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歌谣如《小燕子》小燕子,吱吱吱,面对房主窃细语:“不吃你谷子,不吃你糜子,在你房檐下抱一窝儿子。”读来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同时又蕴含着越地独特的多子多福的文化内涵。

孝德歌谣作为一种语言符号,记载、传承着越地人民几千年来积淀的孝敬长辈、多子多孙、和睦家庭等道德忠孝观方面的内容,它们从不同角度传达着越地人民的忠孝文化特征。

一、民间歌谣和孝德观念的关系

民间歌谣,是劳动人民集体口头创作的诗歌。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鲜明的地域性。

歌谣的作者基本上都是下里巴人,是野夫村妇,他们对世界万物怎么想就怎么唱,信手拈来,随口歌咏而成“天籁”之声,通俗简朴,朗朗上口。越地民间歌谣在越地方言中孕育而生,也有这个共性,直白如话,生生不息。孝是中华民族的道德之本,人民群众对孝道历来十分重视和提倡。因此由孝形成的歌谣也十分普遍,一直为群众所津津乐道。因此,孝的思想观念和孝德歌谣作为内容和形式两者相辅相成,并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播,生生不息。

二、越地歌谣与“孝”的历史渊源

越地是中华孝德的发源地之一。史学家与文化学者都认为,三皇五帝的尧舜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初始时期,更是孝德文化的始倡时期。我们从最早的文化典籍《尚书》中,看到《尧典》与《舜典》中有两处有关“孝”的记载,都与舜有关。舜(前22世纪初─前21世纪初),史称虞舜,本姓姚,有虞氏。据传舜在家时受到恶母和顽弟的百般虐待,甚至谋杀。但舜一直忍辱负重,即使后来大权在握,也不计前仇,态度始终恭敬和悦,真正做到了“位卑不失志,得势不骄横”的高风亮节。在中华孝德文化的发展史上,帝尧以孝选才治国功不可没,而虞舜则是古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楷模,是中华孝德文化的伟大创始人。浙江大学教授陈桥骄先生说:“舜是土生土长的上虞人,上虞人民可以自豪地说,‘舜是我们的’”。至于投江寻父的“孝女曹娥”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感天动地。在中国的地理江河版图上,上虞曹娥江是唯一以一名孝女的姓名更名的。自北宋以来,孝女曹娥被封建帝王及太后先后敕封八次,这在古代女二十四孝中也是绝无仅有的。特别是东汉上虞县令度尚弟子邯郸淳所作的《孝女曹娥碑记》,成为越地乃至中国孝德文化史上的千古美文。

三、越地流传的孝德歌谣

“孝”的含义很多,有各种古籍和名家对它的解释,代表性的比如《说文》的解释是,“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如《尔雅·释训》对孝的解释是“善事父母为孝”;而许慎认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故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就是孝。墨子说的更加简明:“孝,利亲也”(《墨子•经上第四十》),荀子也说:“能以事亲谓之孝”(荀子•王制)),孟子则强调:“孝子之至,莫大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孟子•万章章句上》)。越地歌谣所反映“孝”的内容,也涵盖了以上几点,现概述如下:

(一)养亲和敬亲

善事父母,最经常最根本的义务是报答父母养育之恩,是养亲,这是孝的核心。如《为人须要孝双亲》一首七言民歌,共有68句,此歌谣一共10段,完整唱出了母亲十月怀胎直至生产的全过程。“一月怀胎在娘身,无声无影又无形。好像水上浮萍草,飘来飘去不安定。”道出了对怀孕1个月的认识。“二月怀胎在娘身,昏昏沉沉无精神。口中不言心自想,腹内孩儿生了根。”道出了对怀孕第二个月的认识。以此类推,直至第9段“九月怀胎在娘身,儿在娘怀大翻身。做产要过生死关,不知是死还是生。”第10段“十月怀胎在娘身,娘在房中叫肚痛。牙齿咬断青丝发,双脚蹬开地狱门。阴阳如隔一张纸,娘奔死来儿奔生。”俨然是一脚已经踏上棺材边的场景。此段道出了生产孩子的境地的危险。整首歌谣传达了母亲怀孕的艰辛和不易,从而教育子女要孝敬父母。但它不是简单说教,而是通过朗朗上口的质朴诗文来揭示子女须养亲和敬亲的理由。又如《喜鹊传信》花喜鹊,站树杈,开口叫,喳喳叫:“你妈带了个花针扎,绣花针,花衣线,绣个荷包你妈看。”用喜气的形式传达子女对妈妈的喜爱和敬重。

(二)顺亲和子嗣

《孟子》:“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言下之意是子女要顺从父母祖辈的意志,惟命是从。越地歌谣如《喜鹊叫》“喜鹊叫,媒人到,哥哥讨嫂嫂。唔嬷咳,我也要。倪子咳,大大讨”。歌谣质朴简单,先以“喜鹊叫”起兴,然后交代媒人到来,哥哥娶亲的事由,再用母子间的生动有趣的对话结束,寥寥数语,却生动地描述了全家人喜气洋洋迎亲的场景。还有:“一箩麦,二箩麦,三箩开始打荞麦,噼噼拍,噼噼拍,噼拍噼拍噼噼拍”;“一息哭一息笑,两只黄狗来抬轿,走了太和桥,乓当跌了较,还有只黄狗来取笑”。等歌谣表达了父母与子女游戏甚欢的场景。

再如《念念光棍经》,“我做光棍实苦命,自带钥匙自开门,打开房门暗腾腾,帘开帐子翁有人,揭开棉皮冷冰冰,还是钞票存存讨老麻,烧来饭香喷喷,炒来豆黄饱饱”。这首歌谣把光棍的无奈和向往娶妻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也应证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古训。

(三)丧亲和祭亲

丧葬礼仪也是人生礼仪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一只灵牌七寸长,亲男亲女名字摆得崭崭齐”,“一条桃头紫嘟嘟,保佑你亲子亲孙多”;“第三盘粽子四角翘,保护奈亲子亲孙做阁老”,“第五盘赤豆紫嘟嘟,保护奈亲子亲孙多”;以上是《守灵歌》和哭丧歌中的《十二只盘》中的歌谣,这些歌谣展现了哪怕是丧葬场上也是要保佑子孙人丁兴旺,四季发财的观念。

四、结语

民间歌谣属于社会意识形态领域,有很强的地域性。不同的历史文化就会产生不同内容的歌谣。本文阐述的这些简朴直白的诗文就是越地悠久的具有深厚的民意基础的孝德文化。当今,我们在大力提倡孝德文化的同时,也应考虑将地方歌谣纳入其中的内容,这样我们的孝德文化才会吸收传统的精髓,从而生根发芽,这对构建新型孝德文化之乡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肖忠群.孝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王敏红.论越地民间歌谣的语言风格[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2(5).

[3]侯友兰等.越谚点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屠国平.绍兴方言语音特征与越地语言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绍兴文理学院)

作者简介:龙升芳(1973—),女,浙江嵊州人,硕士,研究方向:语言文化。

猜你喜欢
孝德歌谣民间
幸福歌谣
春天的歌谣
孝德教育与学校德育结合的必要性
“润物细无声”
弘扬孝德文化,倡导校园新风
《春天的歌谣》
小学“外养内构”孝德教育模式的建构及思考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