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发挥文化馆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2015-11-18 09:37张英杰
音乐生活 2015年6期
关键词:铁西区文化馆服务体系

文/张英杰

浅谈如何发挥文化馆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文/张英杰

本文从文化馆的标准化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资源共享和今后工作思路4个方面阐述了文化馆如何发挥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文化馆 公共文化服务 主导作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深化文化领域改革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出的一系列目标、任务、要求和部署,为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指明了方向。

多年来,党和国家一系列文件明确了文化馆的性质,文化馆是政府公益性群众文化事业单位。文化馆的主要任务是开展社会宣传教育,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组织辅导群众文化艺术(娱乐)活动的综合性文化事业机构,为公民实现基本文化权益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主渠道,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文化馆的性质、任务、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决定了文化馆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的主导地位。那么,如何发挥文化馆在现代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笔者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者浅谈几点体会。

一、加强文化馆的标准化建设,为公共文化服务夯实基础

文化馆的标准化建设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保障,标准化建设也可以分为“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

1. 加强文化馆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2014年3月27日《文化馆建设标准》(住建部、发改委)已经把文化馆的建设纳入了当地国民经济建设和政府投资计划。

文化馆硬件设施是公共文化服务的载体,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

铁西区政府对铁西公共文化事业高度重视,近年来不断加大在文化建设上的投入,文化馆实现了自身的长足发展,2007年区政府投资2300余万元建设新馆,2009年正式投入使用。全馆建筑面积5371平方米,馆内设有各类文化活动功能厅、教室23间,并配备专业设备和设施。一楼设近千米多功能移动组合展厅;二楼设有372座席的专业剧场;3楼设各专业排练活动厅和教室;4楼设电子阅览室和报告厅、会议室及办公区域。近年来,文化馆在区委、区政府和上级文化部门关怀支持下,不断改善公共服务设施,目前已具备承办各类大型演出、培训、辅导、会议及国家级赛事的能力,促进了铁西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

2. 加强文化馆的专业化建设

加强专业化建设是文化馆建设的本质要求,是立馆之本,也是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关键环节和核心部分,文化馆的专业化水平直接决定了其服务水平的高低。

铁西区文化馆现有工作人员22人,其中专业艺术人员16人,行政工作人员6人,本科学历6人,大专学历10人,有专业技术职称的16人,其中副高4人,中级6人,初级6人。各门类人员配备齐全,专业艺术人员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在国家、省、市有较高的知名度。同时配备专职物业人员22人,以保障日常工作和活动安全。

铁西区文化馆拥有广泛、完整、系统的群众文化工作网络。文化馆拥有馆办老年大学和业余文化团队29支,馆、街道社区3及网络纵横交错,上自省、市群艺(文化)馆,下至乡、镇、街道文化站和乡村、社区基层以及各社会文化组织,覆盖整个铁西新区,构建起铁西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网络系统。

由于铁西区文化馆为公共文化服务夯实了基础,促进全区公共文化服务蓬勃开展。在2010年国家文化馆评估中被评为国家一级文化馆。

二、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部署“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时提出,建立健全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文化法律制度,制定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与公共安全、公共交通、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保障性住房等一样,都是公民应当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文化生活满意度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高质量文化生活已是人民幸福指数重要的衡量尺度,是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

铁西区文化馆以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着力点,以重点文化惠民工程为抓手,以文化设施为载体,以文化服务为核心,把公共文化服务打造成民生保障工程,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1. 以“艺术惠民”为重点抓手,开展多层次的文化惠民品牌活动

根据省、市、区文化工作总体安排,围绕如何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大胆尝试,开展“点菜单式”服务,建立结对子、多种文化工作机制,上下联动,2014年开展了区级大型主题系列活动89场,指导、组织基层文化活动829场。

考虑到城乡居民、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外来务工人员、未成年人、老年人、军人、残疾人和低收入群众等不同群体的需求,开展了特色鲜明、有社会影响力的“新年音乐会”、“四进”(暨文化艺术进村镇、进社区、进学校、进军营)、“送戏下乡”、“沈阳首届音乐合唱季”、“团队精品展演”、“文化广场”以及“工人文化周”等文化品牌活动,以点带面,以品牌活动带动全区群文活动繁荣发展,实现城乡共享文化服务均等化,让艺术惠民与群众文化良性互动,形成具有特色的民生品牌,实现了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与群众文化活动常态化建设的有机统一。

2. 以各功能厅、室为载体,开展多元化的公益性培训、辅导活动

文化馆的各个功能厅、教室安排科学有序,小剧场周周有演出。

走进铁西文化馆:书法班泼墨挥毫妙笔生花;绘画班作品惟肖惟妙栩栩如生;民间艺术琳琅满目玲珑剔透。.歌声、琴声、鼓乐声汇成一部和谐交响曲;舞蹈、时装、戏曲表演交相辉映,这是一幅和美画卷,这是和谐大家园。作为铁西公共文化服务队伍一员,一种幸福感油然而生!

2015年铁西区文化馆将打造“三百一周”(暨“百姓舞台”、“百姓剧场”、“百姓健康乐”、“工人文化周”)品牌活动,让人民群众享受多层次的公共文化服务。

三、整合各种社会力量,实现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共享

文化部部长蔡武同志在答记者问时说:要把全面深化改革的各环节协同起来,充分发挥各部门的力量,整合相关服务资源。

铁西区文化馆与省、市、区各个部门都有合作,参与不同主题的大赛展示、选拔、展览等联动,2014年参与各种大赛、演出、展览等活动40余次,如连续承办 4届“银河之星”全国青少年才艺大赛、省文化艺术节“大地情深”戏剧小品比赛、市社区文化艺术节展演项目以及省市广播电视台联办大型公益活动等,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提升了综合效益,从多个层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深度融合发展。实现公共文化资源共享。

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今后的工作中,一是需要不断地总结、探索、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更好地让人民享受到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二是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素质要不断地提升,以适应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三是推进基层公共文化体系全民共享,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四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存在着不足,有待于在今后的服务中逐步完善。

综上所述,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要加强标准化建设,以“艺术惠民”为抓手,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整合文化资源,打造惠民品牌,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对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不段探索,公共文化队伍素质不断提升,以适应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充分发挥文化馆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张英杰,女,1963年生人,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音乐文学专业,中共党员,现任铁西区文化馆馆长。系沈阳市合唱协会理事,辽宁省群众文化学会理事,辽宁省音乐家协会会员。从事文化工作30年,负责组织、策划、开展铁西区群众文化活动。

1980年8月—1999年3月 沈阳弹簧厂工会先后任广播员、图书管理员、文体宣教委员

1999年3月—2002年4月 铁西区归国华侨联合会任办公室主任

2002年4月—2003年9月 铁西区文体局文化管理办公室 任专干

2003年9月—2008年1月 铁西区文化馆办公室主任

2008年1月—2009年5月 铁西区文化馆馆长助理

2009年5月—2010年5月 铁西区文化馆副馆长

2010年5月—至今,铁西区文化馆馆长

张英杰同志任职以来,用刚柔相济的管理之道和真诚奉献的高尚情怀,带领全馆工作人员,在群文工作中作出突出的贡献。在2010年国家文化馆评估中被评为国家一级文化馆。群众文化成果在国家、省、市多次获大奖。其中主抓的工人之声合唱团连续获得东三省、国家、国际3个金奖和群众文化最高奖项“群星奖”,张英杰同志个人也荣获铁西区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新铁西十年”十佳优秀职工、三八红旗手;沈阳市五一巾帼先进个人、双拥模范、残疾人文化艺术特殊贡献奖、优秀文化工作者、特色文化建设先进工作者、艺术惠民”双百万“优秀组织者和艺术惠民培训突出贡献者;辽宁省优秀节目编导、文化志愿服务之星;全国优秀园丁和全国优秀合唱团团长等称号。

(责任编辑 张晓燕)

猜你喜欢
铁西区文化馆服务体系
智慧出行,智绘未来——新一代出行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探讨
读《我需要一个朋友》有感
寻访呈贡非物质遗产文化馆
章堰文化馆
帮奶奶的鸡减肥
大爱有光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建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
民俗文化艺术馆设计
沈阳铁西区:1亿元引“高精尖缺”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