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印第安纳波利斯听贝尔

2015-11-18 09:37肖复兴
音乐生活 2015年6期
关键词:印第安纳音像店音乐厅

文/肖复兴

到印第安纳波利斯听贝尔

文/肖复兴

印第安纳是贝尔的家乡,他出生在这里的布鲁明顿,在印第安纳大学的音乐学院读过书。在印第安纳博物馆的名人廊里,有他手抱小提琴的照片,将他同文学家冯内古特、印象派画家斯蒂尔,并称为印第安纳三杰。印第安纳州曾经授予他政府艺术大奖。因此,这一次贝尔到印第安纳,在印第安纳波利斯市中心的希尔伯特环形音乐厅演出,颇受家乡人的欢迎。他已经好久没有回家乡了。我听他的母校人说,印第安纳大学音乐学院早就聘请他为教授,请他有时间回母校教授年轻的学生,可是很难见到他的影子,他实在太忙了。名声和忙碌总是连在一起的。

我很庆幸这次来印第安纳正好赶上了这难得的机会,虽然是楼上后排的座位,总算是买上了票。此次来印第安纳,贝尔演出三场,三场的节目一样,都是西贝柳斯的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其实,只是上半场的演出,下半场是印第安纳波利斯交响乐团自己的保留节目:德沃夏克的交响曲“自新大陆”。但我知道,所有这三天来希尔伯特环形音乐厅的人,都是奔着贝尔来的。

没有想到,音乐厅几乎爆棚。尽管我知道贝尔在美国颇受欢迎,他演奏技术没的说,还曾获得过奥斯卡和格莱美等大奖,而且,他人长相俊美,特别受美国女人的万千宠爱。但印第安纳波利斯毕竟偏了些,而且人口不多。不过,想想,这里毕竟是他的故乡,来这么多人捧场,也是应该的。

更没有想到,来到音乐厅,看到观众几乎都是老人,有的还是坐着轮椅来的老人。这样的情景,让我感慨,古典音乐的受众面越来越狭窄,越来越老龄化,已经是全世界的趋势,纵然是再顶尖的音乐家现身,再杰出的古典音乐演绎,也难以挽狂澜于既倒。想起在北京国家大剧院听古典音乐,见到的还不全是这样的满目白发皱纹,多少还可以有一点安慰。

贝尔对于中国的乐迷并不陌生,他来过中国演出,他为电影《红色小提琴》的配乐,也为大家所熟悉。而且,人们更熟知2007年他戴着棒球帽穿着T恤衫,在华盛顿地铁站里演奏的实验,45分钟的演奏,上千人路过,只有7人驻足听,只有27人给了钱,一共是32元17美分。致力于音乐古典和现代的融合方面,贝尔一直在努力。

20多年前,即上个世纪90年代初,CD的品种有限,有的还不大好买。那时,我想买一盘海菲兹演奏的西贝柳斯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的CD,几乎跑遍北京城的大小音像店,也没有买到,最后只好退而求其次买了一盘贝尔的。那时,贝尔还没有后来那样鼎鼎大名,我对他并不熟悉,记得很清楚,是在当时灯市口的一家音像店,左选右选,只是无奈地选择了他。想想,也算是缘分吧,那时的贝尔才20多岁,他是1967年出生的。CD封套上他的照片,可谓风流倜傥。

看到真实的贝尔,在全场雷动的掌声中,一身黑色的演出服,抱着他那把价值昂贵的1713年斯特拉底名琴出场,尽管20多年过去,他已经是快50岁的人了,但依然显得非常年轻,身材修长,像运动员的体型,是很多音乐家难得拥有的。而且,他确实长得很帅,特别有女人喜欢的那种容颜。以前,提起当代小提琴演奏家,人们公认为美男的是穆特。和贝尔对比看,远不如贝尔,那种俊秀中的俊朗,真的和他优美的琴声相配。

不过,说心里话,听贝尔现场,不如听他的CD。不知怎么搞的,总觉的他演奏得过于激情,而且有些炫技。当然,西贝柳斯的这支d小调里本身蕴含着炫技和火热情感的成分,但西贝柳斯是将两者深藏在内敛的冷峻里面的。隐隐觉得,不如20多年前曾经买过的他的那盘CD。或许,回忆中的贝尔,存在着我自己的感情在内,但也可能那时闯荡江湖不久的年轻的贝尔,操琴时还小心翼翼。如今的他,已经久经沙场,曲子在他的那把名琴上滚瓜烂熟。

而且,他拉琴的动作幅度较大,也多少影响了效果,和我想象中的贝尔多少也有些距离。想象中的贝尔,即使不是海菲兹那样冷峻如冰,拉琴时身子纹丝不动,但也不应该是现在这样将苗条的身子起伏如摇曳的柳枝。尽管,年轻的捷克指挥和乐队与他配合得不错,第一乐章的大提琴,第二乐章的木管,第三乐章的铜管乐,和他的小提琴风来雨去,将那种哀婉、柔美和狂放的起伏变化演绎得棱角分明,总是觉得和真正的西贝柳斯有一段距离。

演出结束后,全场起立为他鼓掌,渴望他能够加演一支乐曲。他一次次的返场谢幕,但始终没有加演。他并没有给家乡一个额外的赠品。

(责任编辑 张晓燕)

猜你喜欢
印第安纳音像店音乐厅
印第安纳大学玻璃建筑——跨越70年的密斯·凡·德·罗“新作”
音乐厅声频工程设计与应用
好好开始,好好告别
一座史诗级音乐厅的前世今生
Foro Boca音乐厅
汉堡音乐厅漏水
暴露年龄的磊编
To My Dearest Fans
街角的音像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