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与育人的美丽邂逅

2015-11-18 16:12侯雪琴
家教世界·现代幼教 2015年10期
关键词:橡皮泥小朋友习惯

侯雪琴

曾几何时,怀着一颗挚爱的心踏入幼教这方晶莹剔透的净土,简单地认为幼儿教育就是陪孩子唱跳玩耍。

而当教育神圣的光芒照进了现实,当岁月的洗礼演绎成记忆,才感到岁月的流转在渐渐稀释我的年少无知。唯有沉淀下来对孩子的爱,不曾改变。这份爱是本真的驱使,是内心的使然,是面对教育个体时那种庄严的使命感、责任感。

托尔斯泰的话语,字字振聋发聩:“如果教师仅仅热爱事业,那么他只能是个好老师。如果仅仅像父母一样热爱学生,他将比那些读过许多书,但却不爱事业,也不爱学生的老师好;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这段话,每次拜读,思索依旧:我们离“完美”还差多远?仅仅有爱就够了吗?不,还要把爱变成一种习惯,变成一种智慧,变成一种由习惯和智慧凝结而成的教育品质。

有这么一个叫泽泽的孩子,聪明、帅气、可爱、好奇心强,美中不足的是语言表达不清楚。每每看到他可爱的模样和举止,都会忍不住想去亲亲他,可每每面对他咿咿呀呀含糊不清的表达,却又难以坚持下来去仔细倾听和辨析。于是,这就造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当孩子遭遇到无视和冷落;当孩子的心声没被解读、需要没被满足,破坏和“暴力”就成了他宣泄情绪的有力方式,这也容易让老师失去耐心……当我们跳出圈外审视自己,反躬自问,在这样的教育里,爱在哪里?

爱,不是心血来潮,不是灵光乍现,它是一种内化,一种能力,更要是一种惯性。当爱成为习惯,相信你和孩子就会有着心灵的交流,并享受着、欣赏着这种交流带来的愉悦和美好。

仅仅有爱还是不够的,还要把它变成有智慧的爱。正正小朋友是个“见圈就跳”的小男孩,在班内不仅是孩子们崇拜的对象,而且还是老师“头疼”的个案。班内安装监控,钻头击碎的尘土落到下面橡皮泥盒上,他把橡皮泥盒拿到我面前,理直气壮地说:“老师给我擦。”我刚想伸手,就想起他妈妈的话:“这孩子什么都好,就是懒,所有事情都想让别人帮忙。”于是,我就对他说:“自己的事情……”还没等我说完,他就接上:“老师做”。我转身对班内的小朋友说:“自己的事情怎么样?”孩子们齐声答道:“自己做!”这时只见他小嘴一撇,眼睛一翻,小声嘀咕着:“俺没见过你这样的懒老师。”他还是站在那儿没动,我又对小朋友说:“正正能干吗?”“能干。”他终究没架得住孩子们的夸奖。只见他纠结了一会儿后,从盥洗室里拿来了抹布,仔细地擦试着,就连缝隙里也没放过。于是我由衷地夸奖他:“你认真做事的样子真可爱!”孩子抬起头,目光交流的一瞬间我读懂了他心里的美滋滋。

回溯过往,那些光阴拂过的温柔,那些渐次清晰的美好,那些定格在心底的生动,又会隔着时空、隔着岁月与我温暖重逢。我珍惜着这些从前的故事,希望在来年来月来日的一天依然可以记起某人某物某个地点的某次温馨的回忆。

猜你喜欢
橡皮泥小朋友习惯
做个橡皮泥爸爸
借像皮泥
找茬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