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随笔化写作的实践与思考

2015-11-20 00:24赵慧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5年11期
关键词:课型作文语文

我国的作文教学走过了近百年的历程,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也存在许多的问题。在实施课程改革的今天,这些问题越加严重的凸显出来。作为一名热爱语文教学的老师,对此思索良久,也试着在课堂上用理性实践的精神探索改革,回答新课改面临的种种难题。下面将写作教学的点滴体会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一.作文教学的尴尬处境

作为语文教师,最悲哀的一件事就是不断地教学生说假话,甚至还要帮学生圆假话。也许老师们不赞成我这样说,可这样的事实我们能回避吗?小学生毕业考试前,有些老师担心学生考试考不了高分,让学生们背写人、写事、写景的各一篇文章去迎接考试。写作文时,学生开头总是写一组优美的句子,结尾再写几句揭示主题的话,中间写一件事,这样文章就写好了。还有的时候,教师提倡学生从仿写入手,其实仿写就是按照别人的文章照葫芦画瓢,而不是发自内心的反映自己真实情感的文章。而学生这些行为都是在老师的认可下进行的,在某种情况下这不就是教学生说假话吗?当然,教师为什么会这样做呢?也许这不是发自教师内心所为,可在当今教育大背景下,我们不又在违心的去做吗?归根结底,还是应试教育在作怪。人类社会价值观的偏颇,导致教育教给学生“术”多,而关注“道”的少,直接导致教育行为的不真实。传统的作文教学,老师根据自己的一厢情愿出题,然后根据固定的思维模式和结构框架指导学生作文,学生的个性和独特的创造性思维在这样的束缚下很难发挥,于是学生写作的热情也就相应的日渐消失。久而久之,写作就成了一种目的和手段,根本无法体会到创作的快乐,写作成了困惑广大师生的一大难题。

二.作文教学要从根上解决问题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大难点,学生感觉无话可说,教师感到无从下手。为了攻克这个难点,人们在每个方面都有过试图改变的探索,但问题依旧。作文教学真的无药可救了吗?不然。之所以用药不灵,是因为舍本逐末,没有触及到问题的根。这个根就是:背离了言语教学的规律,导致言语失真。言语失真带来的是作品的无情、无味、无生命,甚至是言语人格的丧失,由编到造,由空至假,直至失去自己的灵魂。假作文的背后是假教学,假的语文教育。多年来我们就在假语文中兜圈子,这里面有教材问题、有教学问题、有教研问题、有管理问题,还有理论问题。在应试教育下,在“工具论”和科学主义认知下的语文教育,不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来说,他们的教学活动都不是属于他们自己的,都不是他们内在的需要。他们参与语文教学的“外在的”活动越多,离自己自由真实的言语生命就越远。等到他们习惯于这种“外在的”“异化”的言语活动后,悲剧就发生了:动物的生存性需要变成了“人”的“内在的”需要,而“人”的“内在的”存在性需要,成为动物的生存性需要。这种“外化”和“异化”的教学活动,最终导致的是自身的丧失、自由的言语生命的泯灭。语文学科成为学生最不愿意学、最痛恨的学科,语文教育为千夫所指,原因盖出于此。

三.随笔化写作使语文回归本真

作文过程因种种原因,学生很难与教师的作文教法合拍,这样就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领域的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正当我们倍感煎熬的时候,成浩老师的十二·五课题——随笔化写作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什么是随笔化教学。随笔化写作的特点就在于一个“随”字:随时、随地、随形、随意。所谓“随时”是指,学生的写作不再局限于专门的写作课,学生可以随时写,不管在课间、阅读课上、自习时间、语文课堂还是周末、假期,灵感闪现之时,情感涌动之际,均可以挥笔作文。所谓“随地”是指,写作也不再局限于教室和课堂,可以在学校,也可以在家里,在社会其他地方,阅览室、电视机厨、床头、餐桌都是写作的场所,只要有感而发,就随手写在纸上、本子上,然后再整理到随笔作文本上。所谓“随形”是指,在写作文体上不受局限,散文、小说、诗歌、童话等,只要自己喜欢都可以写。可记叙,可议论,可抒情,随心所欲,不拘一格;文体多样,笔调各异。在字数上也不受限制,洋洋洒洒几千字,不嫌多;点点滴滴几十字,不嫌少;有话则长,无话可短,尽兴而写,随意而止。所谓“随意”是指在内容上不受局限,也不苛求主题鲜明,可以描写所见所闻,议论时政热点,透视个人心灵,就像个人博客,想说就说,想写就写,不受约束。学生可以充分地表现自我,彰显文章的个性。

随笔化写作的作用。随笔化写作彻底解放了学生,他们感到作文不再那么神秘,无非就是把自己想说的话落在纸上,既可以与别人交流,也可以自我欣赏。由过去的“为老师而写”变成了“为自己而写”;写作不再是单纯的为了考试和分数,而是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心中有了想法不写出来憋得难受;看到新人新事,不写出来觉得可惜。写得多了,整理成册,或打印,或手写,给“书”起一个好听的名字,自己绘制封面,甚至虚拟一个出版社,“隆重”推出个人《作品集》,有一种成就感。就像当年的李白、杜甫,写作不是为了发表和考学,而是记叙所见所想,表达个人的观点。随笔化作文使写作课返璞归真,恢复了它本来的面貌。随笔化写作排除了束缚,排除了教条,排除了虚假,学生从心灵流淌出来的文字,是对生活的真实记录,是对人生的点滴感受,是对真情的自然抒发,是对生命的热爱追求。

随笔化写作体现语文本真。随笔化写作排除虚假,排除教条,排除僵化,是一种回归本真的语文写作教育。这种本真的语文教育可从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新目标。中小学阶段的写作教学总目标是:为生命的美丽而作——激发写作兴趣,养成良好写作习惯,提高书面表达能力,丰富和发展言语生命,培养健全的言语人格。小、初、高三个学段目标各有侧重:小学要“真”“情”“趣”“多”,初中要写得出、写得顺、写得好,高中则是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多角度地认识事物,并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提高应对考试的能力。

新课型。作为一种生态语文新体系,随笔化写作共设置了四种基本课型:浸泡习得课、随笔写作课、经典吞咽课、对话体验课。endprint

新作业。主要有两种作业,一是随笔本,二是作品集。

新思路。从具体操作层面上说,是先写后导,先写后读,以写带读,为写择读,写读互动。从中小学写作教学整体上说,是激发兴趣,培养情感,指导方法,养成习惯,自主发展。

新原则。以顺应养护为主,以指导磨砺为辅。

新角色。语文老师要学会做媒婆,要善于把学生和写作对象撮合成一对热恋中的情人。语文老师要学会做那种既能下蛋又能咯咯哒的老母鸡,与学生同读同写,体验写作甘苦,进行写作示范,提高自身素养。

新教材。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分别编撰出版《随笔化写作》序列教材。

新问题。随笔化写作教学是对传统作文教学的颠覆,实施过程中总能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新问题,从对这些问题认识的分歧和不同的操作方式,亦可看出随笔化写作的一些特色之处,比如课型处理不单一、偶尔的激动转化为持久的动力、先整体建构再修饰加工、讲究优良方法的融合等等。

新内涵。基于随笔化写作的上述特点和我们的理解,我们这样诠释随笔化写作教学的内涵:随笔化写作是一种以随笔为主要写作方式的生命化写作教学体系。

四.随笔化写作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学生随笔与教师指导的关系。  写随笔化作文,并不意味着不再需要教师的指导,也不意味着不再遵循写作的规律。随笔化写作是一种无序与有序相结合的过程,从表面上看学生在课下的写作是无序的,文体不限,内容不限,字数不限,只要敢写就行。但课堂上教师的指导是有序的,基本的教学步骤是读、评、改、展。学生首先在小组内或班内宣读自己的随笔作文,同学和老师进行点评;学生根据大家的点评进行修改扩展,一篇小的随笔作文变成了一篇比较规范的大作文。在课堂上老师不仅点评学生的作品,有时也宣读自己的随笔作文让学生评头论足,借以教会学生写作的方法。写作课是一个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有时候老师根据教学计划现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训练。比如这节课重点是训练人物肖像描写,老师不但推荐一些肖像描写的经典片段让学生欣赏模仿,还让学生现场描写同学、刻画老师。特别是有的老师敢于引火烧身,让学生当场口头描写自己的肖像和性格。学生对老师的描写也力图惟妙惟肖,不乏善意的讽刺之词,引得全班哈哈大笑,老师也不在意,只要真实就行。就在这种民主快乐的气氛中,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了肖像描写的规律和方法。

课堂随笔与课下随笔的关系  随笔化写作有广义的随笔和狭义的随笔之分。所谓广义的随笔化写作是前边所谈的四个“随”:随时、随地、随形、随意。这是课下学生的自由写作,类似“博客”和“日记”,不受限制,也不需要教师检查和指导。但平时写得多了,在写作课上就可以把平时的素材进行修改加工,成为一篇不错的文章,这比传统的在写作课上冥思苦想好得多。实际上前边我们所说的随笔化写作指导就是这样的。而狭义的随笔化写作是在课堂上创设情景,用两课时写出文章。这类似于情境化作文。

随笔化写作与阅读的关系。随笔化写作是与大阅读紧密相连的。四年来,我校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整体改革,通过整合教学资源,节约出时间开展阅读课,我们将每周的六节语文课,进行分工,其中2节讲读课,讲读课内精讲篇目;2节阅读课联排,到学校图书馆上阅读课,学生可据自己的情况,结合班级学生阅读要求,每月完成一部小说阅读任务,约等于10万字的阅读量;2节随笔写作课,一学期写大作文15篇左右,再加上课下的随笔、读后感等,写作量在8万字左右,是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写作量的3倍多。

随笔化写作与网络的关系。我们成立了网络数字化写作学校,为广大的中学生搭建了交流展示的平台,学生可以将自己写的作品上传到网络平台,可以跟广大的师生交流,我认为这是给学生进行创作的最好帮助。数字化网络学校因学生的随笔化作文而大放光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写作,同时将作品放到网络上去展示,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五.随笔化写作的实践与探索

《随笔化写作课型课例实践研究》课题是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随笔化写作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子课题。从立项开始,我们认真做好开题工作,整个实践研究过程中边研究、边修改、边发展,2012年3月顺利通过评估。通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与实践,随笔化写作有效教学模式已基本形成,并逐步形成了我校的写作教学特色。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课题实验进展顺利,目前已经进入实验阶段。

开展周周学习研讨活动。为了提高课题研究效率,我校以备课组为单位,在每周的备课组会上,交流个人的随笔化写作教学心得、教学课例,相互启发,不断拓宽教师的视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有效提高写作教学质量。比如受孙艳霞老师的随笔写作课《我要喝牛奶》影响,张鹏老师设计了《我要吃鸡蛋》等。在随笔化教学中,学生可以多角度思考写作,获取写作信息,教师由教学的主角转向学生的合作伙伴与发展的促进者,师生之间也形成了学习共同体。教师与学生互为沟通、互为影响。课堂上,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大大增加,形成了一种开放、广泛、交互、平等的课堂学习模式,大家相互启发,集思广益,教师与学生共同写作,使课堂成为一个真正的沟通、交流、学习的场所。

开展月月展示课活动。为了促进本课题向纵深发展,我校每月都要开展一次大型研讨课活动,一般安排多位教师上课,课后课题组教师进行研讨。这一活动已成为我校的一项特色活动,对教师在随笔化写作课型课例实践研究方面起到了较强的促进作用。如2012年5月,我校开展了初一初二教师的展示课活动,好的课例层出不穷,如孙艳霞老师的《我要喝牛奶》,薛丹老师的《神笔马良就是你》,解强老师的《石头、沙子、水》,张鹏老师的《泡壶茶喝》等。八十中的写作教学课堂展现出无穷的魅力,八十中的教师群体在向新的高度迈进。

开展“请进来,走出去”活动。  我校每月都要开展一次课题组教师的集体培训活动,请专家到我校进行培训交流。我们先后请随笔化写作创始人成浩老师、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姚咏梅老师、山东德州平原二中李志清老师做了培训、交流。另外,学校把课题组成员派出去,通过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层次的教师交流研讨,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我校课题组李宝林、解强两位老师远赴山东平原二中,参加中国特色品牌学校共同体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展示暨山东省平原县语文教学改革成果推广会。解强老师进行了课例交流,上了一节《石头、沙子、水》展示课,受到好评。我校张鹏和孙艳霞两位老师远赴天津参加全国中小学随笔化写作教学展示大赛,情境随笔课《推手》和读悟随笔课《真实动人》双双获得一等奖。endprint

采取“自修——反思”学习方式。为了促进教师更全面、更有效、更长时间、更自主的学习,课题组鼓励教师采用多种方式加强自修,使课题的研究渗透于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为了更有力地促进教师们在自修中提升自我,课题组还要求教师写教学反思。教师们自觉地加强理论学习,多次与专家交流研讨,不断反思,研究工作一步步深入。每一个活动方案的设计,每一个研究过程的进行,大家都一起精心研讨、群策群力。研究中,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反复斟酌、毫不敷衍,直到找到满意的答案为止。

通过课题研究,我校初步探索出了一套具有八十中特色的随笔化教学模式和集体备课模式,激发了学生写作兴趣,也提高了教师的人文素养,优化了教学过程,提升了教学质量。同时,我们还尝试了其它几种课型,比如重在读评交流的随笔读评课、重在读中自悟的随笔读悟课、重在修改加工的随笔成文课等等。在此基础上,我们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综合处理了几种课型的关系。最常见的是在情境随笔课基础上,开设情境写作综合课和读悟评改课。比如对于七年级,我们上的最多的是情境写作综合课。情境写作综合课的大致流程是:从情境活动,到畅所欲言,到尽情书写,到得意展示,到一写三读,到一写三评,到修改完善,随笔成文。如果再接下去,就是精品入集结册或展示发表了,这是情境写作综合课的大致环节。

对于八年级,我们上的最多的是读悟评改课,其基本环节是:①随笔展评,发现问题。在学生随笔展评过程中,师生共同发现问题。②随读随悟,找到方法。教师引导,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选文章让学生读,学生在自己作品、同伴例文、教师作品、教材课文、课外经典的比较阅读中自悟写法。强调学生读,学生悟,教师点拨,共同收获。③自选方法,修改提升。学生自选方法,修改自己的文章,或者建议修改别人的文章。④前后比较,精彩展示。学生展示修改成果。教师可以展示对有代表性问题随笔的修改成果。接下来就是推荐入集结册,或者要求小组合作进一步帮某位同学完成任务。

随笔与考场作文课是九年级比较常见的课型,基本环节是:①浏览我的随笔,欣赏满分作文,比较发现距离。②明确考场作文侧重审题、立意、组材、结构、语言、卷面几大方面的标准,提出修改建议,探讨转化思路。③读悟中寻得方法,修改提升随笔。在读的过程中评价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提升感悟,最终明确写好作文的多种技法。④模拟考场写作,当当阅卷老师。学生在明确考场作文评分标准后,会在打分过程中进行甄别比较。在优劣比较中发现文章的问题,这也是一种长进。

随笔化写作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可借鉴的课型课例不多,课型课例的模仿容易,创意难。总之,通过我们自己的实验与探索,充分证明了随笔化写作课型课例实践研究是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的。在以后的实践过程当中,我们会加强“请进来,走出去”的广度和高度,加大对教师培训的力度,并建立语文专业教室,给师生营造浓厚的语文学习氛围,从而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赵慧,语文教师,现居北京。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型作文语文
基于核心素养的创造式课型组合操作体系
学科教学中的课型设计思路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
关于语文课型研究的几点思考
课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