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作文的真情表达

2015-11-20 00:25宋渭兴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5年11期
关键词:套话真情写作能力

作文是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学做真人、追求真知、吐露真言、抒发真情。鲁迅先生在《作文秘诀》一文中指出,作文若真有秘诀的话,那就是“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叶圣陶也曾说“作文即做人”。两位大师的话无不昭示这样的道理:做人、作文都要求“真”,即“我口说我话,我手写我心”,“我笔抒我情,我心有真情”。然而,“我”在何方呢?

一.抵制套话

当前中学生的作文多不从“一己心灵之体验”出发,缺乏真情实感,缺乏生活气息,为应试而模式化的训练,学生没有独立的思维和思考。由于目标功利,学生喜欢到作文选、写作大全中讨素材,寻章摘句,剪辑拼合。老师对学生作文的态度是:只要达到规定的要求,如语句优美,内容充实,有一定的情感,不管作文的真实如何,就可以得高分。学生的作文或是缺乏个性、千篇一律,或是脱离生活、空洞无文,作文不是自己真情实感的载体。

尽管现在作文要求中强调“抒发真情实感”,要求考生能在个人成长历程中找到和题目的契合点,从而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写出真实的丰富的内心世界。然而,我们很遗憾地看到近几年出现的“套话”作文盛行于考场,阉割了个性,扼制了创造。

“套话”作文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题材总是选用历史文化(文学)名人的事迹或某些极端的事情;第二,文章结构表现为“穿靴戴帽三段论”,即用三段左右的历史文化名人的事迹为作文主体,再套上一个含蓄开头和接近于中心式议论或抒情结尾;第三,作文的主题总是局限在一个浅显的平面上而不做深入开拓。就是说,作文的材料熟烂、结构模式化和主题平面化构成了“套话”作文的三要素。根据近几年来阅卷的不完全统计,出现在这类“套话”作文中的历史文化名人,以屈原、陶渊明、苏轼为最多,可称为“套话”作文中的“三巨头”。而更有的是套用别人的经历让极端的事情是发生在自己身上,要么是极度的悲伤,要么是极度的喜悦。不管作文话题涉及爱国主义还是环境保护,关怀底层大众还是建设精神文明,都可以用上述材料敷衍。

“套话”作文的盛行与话题作文形式有一定关系。因为话题作文对审题的要求比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低,再加上前几年这种类型的满分作文出现得较多,而对写作能力差的学生来讲,掌握几块材料到考场上去拼凑,远比苦学苦练提高写作能力要容易得多,它既不需要承担抄袭的责任,又能得到较为满意的分数,何乐不为?“套话”作文的盛行与作文教学形式有一定关系,因为大多的学生不喜欢作文,对于老师布置的作文应付的居多,这让老师在改作时花的精力较多,而且效果也不明显。如果依每个学生的能力来看,各不相同,但为了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取得较高的水平,只有让学生去模仿,去套用,“套话”作文也就应运而生以至于盛行。

但是,这种“套话”作文的坏处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它使考试作文遴选考生的区分度受到严重影响,在一定时间里,老师在评判学生的作文,因为其他因素的影响,会产生改作疲劳,从而让写作能力高的考生与写作能力低的考生得分趋近,不能体现学生的作文水平;也不会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第二、更为严重的是,“套话”作文背后的中学生的作文教学机制影响一代人的写作能力,现在有的学生所写的不是自己的经历,自己的情感,而是借用了别人的一切。长此以往,一是培养了一批人的懒惰习惯,二是遏制了一代人的思维能力的提高。

而在新课标的“表达和交流”中有这样一条要求:“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又提出:“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可见,“求真”是新课标对作文要求的重中之重。

二.拒绝低俗

然而,当全国各地的作文都不约而同地要求学生表达真情实感时,在我们鼓励学生大胆袒露心迹,张扬个性时,在大力整治“套话”作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人生、关注自我时,让我们先想一想:到底什么是真情实感?怎么想就怎么写就是好文章吗?是不是可以完全抛弃古人“文以载道”的遗训,只要“文”好就不用管内容是否健康积极呢?

一些学生在作文中用诙谐的笔调描写同学们的刻苦用功,用调侃的笔调讽刺老师对他的关心和善意的提醒,得意地流露出孤芳自赏的情怀,高人一等的优越感,盛气凌人的情绪和漠视万物的清高。有的学生把张扬的个性理解为无视他人、集体的利益,随心所欲,横行霸道。更有甚者,曾有个别学生在文章中用赞美的笔调描写他所欣赏的个性:着前卫的时装,哼时尚的歌曲,嚼着口香糖招摇过市,或戴着墨镜,身后一群随从,旁若无人地进进出出,他人投以畏惧的目光时心里十分受用。

如果简单地从“我手写我心”的角度看,这些作文似乎是不应该受到挑剔和否定的,但这些不健康的思想和颓废的情绪极为有害,这是对作文要表达真情实感内涵的曲解。表达真情实感当然要以“我”为中心,但又不是在认识世界上一切以“我”为标准,一切服从于“我”的意志。真情实感应是健康的、积极的、美丽的,应该是一种负责任的表达。

大千世界本身纷繁复杂,作文没有禁区;但现在的中学生正值既懂事又不懂事的年龄,又遇到今天这样一个价值多元化的转型期的社会,常会像迷了路的孩子一样,渴望得到点拨。作文教学理应伴随学生的心灵成长,在引导学生和谐发展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的主流,倾听生活的主旋律,特别是敏于发现和捕捉日常生活中的真善美,应是作文教学不变的主题。如果学生能心灵和谐,就会抱着欣赏和积极的心态去对待生活,他们心中就会充满阳光,充满快乐和激情,思想就会逐步成熟,这时作文中所表现的自己的发现和感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真情实感,“我手写我心”才会达到理想的境界。如果教师在学生的作文中觉得此文有存疑不真实或虚情假意,应该有所暗示;如果是明显的不合常规,那就要坚决的否定,以绝后果。

三.呼唤纯真endprint

作文是个体精神劳动的结晶,学生在作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是不容置疑的。我们倡导“我口说我话,我手写我心”,“我笔抒我情,我心有真情”,就是给学生松绑,为他们创造宽松的写作环境和愉悦的构思心境,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表达。教师应引导学生真实地再现生活的底蕴,真诚地拥抱生活的亮丽。“有真意,去伪饰:少造作,勿卖弄”,这才是写作上的美学趣味,代表了学生体悟世界看待人生的情感方式。

1.开放写作内容,引入生活活水。叶圣陶先生曾提出:“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我们要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自然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努力实现学生的作文与其人格、思想的和谐发展。

2.开放写作形式,鼓励创新表达。学生的生活经历各不相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各不相同,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各不相同;因此在让学生作文时,可以由学生自由选择记叙、议论、抒情或综合表达方法,让他们自由地展示个性。有的擅长观察联想,生动的故事听了写,感人的事件见了写,奇妙的想法想着写;有的喜欢思考,好的书报读了写,精彩的影视看了写,有的喜欢抒情,生活的感悟,美丽的景物自由写;这样把学生逐步引向抒写真情、张扬个性的写作之路。

3.更新作文批改方式,自改互改点评交流,让学生成为批改的主角。在这一过程中,同学们都乐于查找别人习作中存在的问题,倾力打造自己高品位的佳作,学生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都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学生自改或互改完成后,再交给老师点评。教师的评价除了找出文章的不足外,要采取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引导。好的批语,如同春雨润泽大地一样滋润着学生的心田,使学生获得精神的舒展与心灵的迸发,让学生从中体会成功的快乐,从而更加乐意表达真实的作文。

真情是作文教学的永恒主题,没有真实的体验,没有善良的心灵,是写不出感人的文章的。我们在指导学生观察真实的生活时,也贯穿着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过程,也体现着一定的审美情感。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作文教学是最能反映学生思想感情的特殊教学形式,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让学生在文章中流露出真、善、美的真情实感,以此来唤醒、影响更多的孩子,提高他们在作文中求真知、抒真情、吐真言的自觉性。

宋渭兴,语文教师,现居浙江绍兴。endprint

猜你喜欢
套话真情写作能力
风雨真情
真情
真情是不虚、不私、不妄之情
套路
论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的创新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立体化地培育学生的写作能力
2014年浙江高考问题作文诊断(上)
写日记
“抗冰雪,献真情”救灾款物捐赠者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