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升中小学生课外作业有效性的若干建议

2015-11-22 03:45张君
关键词:课业负担课外作业布置

张君

(沈阳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辽宁沈阳110034)

关于提升中小学生课外作业有效性的若干建议

张君

(沈阳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辽宁沈阳110034)

治理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这一顽疾,最关键的环节在于提升中小学生课外(尤其是家庭)作业的有效性。而其有效性的提升又主要取决于:课外作业定位是否科学、把握好课程实施这一影响作业有效性的内在路径、提高中小学教师作业布置的专业水平和强化中小学生课外作业的有效监管。

课外作业;核心要素;课程实施;教师培训;监测预报

课外作业是一个涉及政策、行动与研究的综合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其治理每每遇到新的政策、新的实践,故需要新的研究跟进和回应,尤其是基于实证的研究。

2012年,笔者获批了教育部社科司规划课题“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综合治理:基于政策、行动及研究视角”和辽宁省教科规划重大课题“辽宁省中小学课外作业负担与效果的实证研究”。研究过程中开展的实证研究包括:小学高年级课外作业负担与效果的调查研究、初中生课业负担与效果的调查研究及监测模型构建研究和中小学教师课外作业有效性问卷调查研究。基于对实证研究获得的数据的解读,现提出如下减轻中小学生课外作业负担提升其有效性的若干建议。

一、课外作业定位要科学

关于课外作业的科学定位实际就是提高教育管理者与教育工作者对课外作业的管理学、教育学认知。

概而言之,课外作业是由学校的各科任教师布置的、要求学生在课外时间完成的相关学习任务。课外作业属于课程实施或教学环节的范畴,是课堂教学延伸出来的、由学生独立完成的学习活动,是教学管理的对象。

课外作业不是一个简单的教学环节,而是一个关涉诸多因素的复杂存在,如:课外作业的量;课外作业的难易度;课外作业的能力要求;课外作业的个性化程度;课外作业的自主化程度;课外作业的完成期限;课外作业的社会参与程度等。

1.学生完成课外作业的量,指的是他们每天或每周花在课外作业上的时间总量。美国学者关于课外作业量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是:在数学这门学科上,完成比原来多二倍或三倍的课外作业量,没有显示出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产生更大的有效性,而适切的作业频次有助于学生端正学习态度[1]。

图1是对辽宁省中小学生课外作业量的调查统计图:多与较多的占比近80%,表明中小学生的课外作业量较大,应该引起管理者与教师的足够重视。

图1 中小学课外作业量

2.课外作业内容的难易度。课外作业内容的难易程度应该富有弹性和变化。既要考虑当天教学任务,还应适当关照以往教学内容的巩固。

调查中发现目前中小学生的课外作业形式过于单一,主要是巩固性书面作业和练习册,参见图2所示。

图2 课外作业的主要形式

课外作业形式单一只能解决“熟能生巧”却无助于“温故知新”,而且其效果也大打折扣。如图3所示,近40%的受访学生不认可上述课外作业形式对巩固知识的有效性。

图3 作业能否巩固所学

3.课外作业应关涉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外作业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学术性学习活动,其当下意义是丰富学生的核心课程;长远意义是促进学生一般学习实践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技能。

但在实际问卷调查中,教师对知识、技能、方法彼此关系的认知(参见图4)中,不难发现更多的教师对学科基础知识的认知和应对考试的知识出现了偏差。能力、方法在教师心中的地位占比偏低,当然在布置课外作业时也就难免“忽视”了。

图4 对知识、技能、方法的关系认知

4.课外作业的个性化程度。课外作业为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个人品质提供了适宜的途径。因为学生完成课外作业所处的环境比起课堂的氛围监督少了,时间限制也较为宽松。这样可以促使中小学生更有效地管理时间,更独立地解决问题。

但调查中发现,注意“因人而宜”地布置课外作业的教师比例仅15%。其原因不仅有工作量增加了,也因为很多教师缺少从个性发展如学习风格等角度布置作业的意识及专业能力。

图5 针对性作业布置情况

实际上,布置课外作业至少应遵循二个认知维度。其一,国家的有关规定;其二,教育教学的内在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需要。只有科学的认知,才会体认到课外作业在课程实施中的价值和个人学业发展的价值。

二、回归课程实施过程是最终解决课外作业负担提升其有效性的内在路径

按着课程专家的意见,在课程内容一定的情形下,课程实施的形式可以改变课程实施的质量。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说到底是课程实施过程中形成的,当然也必须回到课程实施过程中来,从源头、从提升课程实施的效率上予以解决。

从经典课程实施理论的角度看,课程实施包括五个形态: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解读的课程、操作的课程及体验的课程[2]。也就是,把承载着宏大育人理想的价值理念简约化成文件式的课程纲要和课程文本,交由术业专攻的教师来领悟、去解读,当教师凭借自己的价值观、人生阅历和对课程的解读与认知风格、学习态度各异的学生共同沉浸于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时,实际上他们在操作课程(主要是教师)、体验课程(主要是学生)。其中,学生的习得包括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这也是理想的课程实施效率的逻辑路线。

图6 课程实施效果示意图

实际上,并非所有的课程实施都循着这一理想形态而实际展开。就课程实施的效率而言,存在二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倍增式实施和递减式实施。如图6所示:课程实施“提效减负”主要存在于解读的环节、操作的环节和体验的环节。但调查发现:

1.以“教参代替解读”是学生课外作业负担过重的内在根本性原因。每一个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都应该有自己对课程的理解和认知,统一的教学参考书限制了教师的个性发挥,也影响到了其创造性的施教。课程实施“夹生”是导致课外作业“夹生”的主要原因。

2.以“强化代替体验”是增加课外作业负担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练习为目的的课外作业就是一种强化,它的逻辑在于“熟能生巧”,但实际上,学生小组作业(如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跨单元甚至跨学科的综合性作业对学生的体验价值更大。

3.以“填鸭代替互动、交往”也是增加课业负担不可忽视的原因。满堂灌仍然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课上互动、交往(师生间、生与生之间的交流)更多的出现于公开课、观摩课的课堂上。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消化教师实施的课程,这是课外大量补习的原因之一。

4.以“测试的课程代替习得的课程”是课业负担加重的原因之一。有人计算过一个学生在其学程内大约需参加千次以上的大大小小考试,考试之多是中国教育的特点。但实际上测试的结果未必是学生习得的结果。

为此,必须回归课程实施过程本身,回归教师本身,回归学生本身;回归师生围绕课程而开展的敞亮的交往与对话,把“夹生”的教学过程“做熟”。这个时候,课外作业就是学生与课上教师施教的课程内容之间的继续对话与交往,是基于学生自己的认知而进行的课程操作与体验。当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都得到充分调动,有效的教学过程就可期了,有效的课外作业也会水到渠成。

三、开展中小学教师课外作业布置的专题培训

毫无疑问,减轻中小学学生课外作业负担、提升课外作业的有效性关键在教师。但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关于课业负担过重的教育自身因素分析时,却鲜有自觉的“反思者”(参见图7、图8)。

图7 学生学业成绩不好的原因

图8 课业负担重的直接原因

一方面,我国的教育学教材关于课外作业布置的内容本身就寥寥几行,中小学教师本身没有接受到专业的指导;另一方面,应试教育背景下教师们形成的课外作业布置习惯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因此,开展课外作业布置专题培训十分重要。具体培训内容设计包括:

(一)课外作业的定位

课外作业属于课程实施或教学环节的范畴,是课堂教学延伸出来的、有学生独立完成的学习活动,是教学管理的对象。课外作业是学生与课上教师施教的课程内容之间的继续对话与交往,是基于学生自己的认知而进行的课程操作与体验。

(二)课外作业的目的

课外作业的目的一般分为教学目的和非教学目的。教学性目的又包括:

1.以练习为目的的课外作业,旨在强化与课上教学密切相关的知识与技能;

2.以准备为目的的课外作业,旨在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相应的基础,这是提高作业有效性的重要环节;

3.以扩展为目的的课外作业,旨在通过作业实现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迁移;

4.以综合为目的的课外作业,旨在通过此类作业帮助高年级学生学会整合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形成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综合素质[3]。

(三)课外作业的布置

确定合适的课外作业的量。这主要取决于学生的年龄结构或身心及学业发展水平。恰到好处的作业量是布置好作业的第一环节。

课外作业的内容,这是提升作业有效性最值得思考的内容要素。教师布置作业时应该尽量围绕当天课堂上讲授过的内容,达成练习的目的,适当兼顾布置能达成准备、拓展及综合目的的作业。

课外作业的类型,教师要学会灵活运用各种形式来布置作业,比如:1.必做型作业和自愿型作业;2.个性化作业和基于学习风格的作业;3.个人作业和小组合作作业;4.网络型作业和纸笔型作业[3]。这样,灵活的作业类型可以避免单一类型的枯燥乏味,有些类型更可以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达成交流、实践的目的。

课外作业的反馈,教师的课外作业反馈方式可分为四种:第一,教师指导学生如何更正他们课外作业中的错误,帮助他们提高以后课外作业的准确率。第二,教师为学生评分数。第三,教师对学生提出批评或表扬,口头或书面皆可,旨在鼓励学生或指出错误。第四,教师根据学生课外作业完成情况提供一些非言语性的奖励[3]。

当然,上述内容只是课外作业的框架,但已经足见其专业性,因此加强对中小学教师专题培训十分必要。

四、加强中小学生课外作业的有效监管,实现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及时预报

构建一个数学模型,实现像天气预报一样的“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预报”既是课题研究的初衷也是研究工作重点。

基于建立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预报模型之目的,首先对辽宁省部分初中生进行抽样问卷调查;继而应用统计学理论,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确定课业负担的主要影响因子;之后分别找到各影响因子的内在变化规律,根据显示课业负担的比率建立单因子识别模型;再利用最优化方法确定组合模型权重,建立多因子综合指标模型;最后根据贡献度的分布进行分级,建立课业负担监测预报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验证[4]。

贡献度等级贡献度M取值范围一级二级三级四级0.45≤M<0.65 0.65≤M<0.75 0.75≤M<0.85 0.85≤M<0.93

此模型是回应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加强对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管的力度,明确规定规范办学行为,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而研制的。可为教育行政部门科学制定减负政策、有效监测学生课业负担提供可资借鉴的方法和操作依据。

[1]Cooper,H.Homework,White Plains[M].NY:Longman,1989:7.

[2]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9-19.

[3]张君,车晓丹.美国中小学生家庭作业的若干基本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4(11):125-127.

[4]杨光,武帅,张君.课业负担监测预报模型构建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4(11):96-99.

【责任编辑 赵伟】

G626

A

1674-5450(2015)06-0001-03

2015-08-25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11年度一般项目(11YJA880148);辽宁省教育科学2011年度规划重大课题(JG11ZD06)

张君,男,内蒙古赤峰人,沈阳师范大学教授,教育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学研究。

猜你喜欢
课业负担课外作业布置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外作业的有效性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内涵的多视角分析*
——基于九省市学生、家长与教师的调查
浅谈“快乐的课外作业”
活动室不同区域的布置
如何激发初中学生完成语文课外作业的兴趣
优化英语课外作业设计的实践
构建和谐课堂减轻课业负担
CTCS-3至CTCS-2等级转换应答器组布置
等级转换应答器组布置原则探讨
“轻负提效”大家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