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运用能力与课业成绩关系实证研究

2015-11-22 03:45彭毳鑫
关键词:入学考试课业外语

彭毳鑫

(吉林师范大学大学外语部,吉林四平136000)

语言运用能力与课业成绩关系实证研究

彭毳鑫

(吉林师范大学大学外语部,吉林四平136000)

运用SPSS软件对研究生一年级学生的英语口语、听力以及阅读能力的成绩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生入学考试成绩与学生的口语实际运用能力存在显著正相关,而课业成绩中的阅读水平与语言运用能力之间不存在相关性。分析结果说明学生的课业成绩的优劣不能用来衡量其对语言的运用能力,而课业成绩中的听力成绩能更有效地检测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语言测试;相关分析;语言运用能力

当代外语教育工作者及学者一致认同培养学生在实际交际过程中的语言运用技能是外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我国,《英语课程标准》中提出语言技能包括了传统意义上的听、说、读、写这四项基本技能的综合运用。多年的教学实践也证实这四种能力的结合是提高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关键。那么如何在语言测试中真实反映出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是很多外语教育工作者一直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著名语言测试专家Bachmann曾在其《语言测试实践》一书中提出语言测试性能与语言运用的对应性是语言测试的重要原则。因此,以交流为基础的语言教学在很多国家已经成为外语课堂教学中受到欢迎的教学模式。但是在现在的课业分数及考试形式下,学生的课业分数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反映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真实水平还不清楚,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

一、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

Bachman曾经提出:“一个清楚的、明晰的关于言语能力的定义,是对语言测验的开发和使用的最基本的要求。”[1]语言学中,“能力”一词是由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在与语言“表现”的对比中提出来的。他认为:“能力”是说话人以及听话人的内在语言知识[2]。在很多语言教育者的研究中,把这些对语言的掌控能力定义为基本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表现”则是指在具体的语言情境当中,语言使用者对语言的运用能力。语言能力与语言运用是语言教学与学习中的两项技能,它们互为依托,相互促进。

然而,设计一个能真实评估学生学习效果并最大程度减少与考试无关变量影响的考试形式是一件非常艰巨的任务。尽管研究者们早已注意到语言测试有效性的结构敏感性[3]和对分数结果的解释[4],但是研究者对于从各种测评工具中得出的结果如何能衡量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还不够明确;学期末考试得出的分数能否真实反映出学生整体语言运用水平、学业成就、语法精准性、学生学习的耐力等应该成为外语教育者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所要关注的问题。

有关大学课业分数与学生语言水平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在具有普遍性的教育研究中,Guskey和Bailey承认课程分数报告并不能明晰地表明学生的实际水平[5]。外语教育者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则是课业分数和它们的解释能力,应该确切地知道考试中的分数到底意味着什么。Gronlund提出考查课程分数时应该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的因素,如随着时间或学习进程外语水平的测量会有所变[6]。同时Gronlund认为分数不应该被“污染”,如学生们的成绩往往受到平时成绩、出勤率等非学习因素影响。所以外语习者的独特本质还促使我们排开这些因素的影响,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外语测量在微观问题上已被外语测量者进行了广泛的研究[7]。但是在课业分数与学生的实际水平之间关系的研究方面还需要有更具有说服力的数据来证明,研究者还需建构出较为理想的课堂教学成就与语言实践能力方面的模型。课业分数与学生真正外语能力关系的详尽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研究正是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力求对测量数据进行有效的比对和相关研究以便得出相对科学的解释。同时,文中采用的课业成绩计算方式排出了学生平时成绩、课上表现以及出勤率等相关因素的影响。

二、语言运用能力与课业成绩关系研究

(一)研究内容

为考查学生的交际能力,我们特聘请了两位专业外语教育工作者对32名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进行口语测试,口语考试分三节,分别考查学生理解一般性问题并能恰当地回答这些问题,用英语进行讨论以及能连续表达的能力。课程分数我们采用了与研究生入学考试水平考试相当的听力与阅读部分作为课业分数的测评标准。研究生入学考试成绩也是本研究的一部分,因为本研究的测试对象为刚刚完成本科学习、入学半年后的研究生。本文主要考查课业成绩、口语成绩以及研究生入学考试成绩之间存在的关系。当然,影响学生外语运用能力的因素不只是外语课程分数,其他要素如交流欲望以及耐力等因素也会影响到语言学习的成功。但在当前强调以情境为基础的教育环境下,课业分数如何成为考查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指标是本文关注的重点。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记述了从三组数据中的得出的结果:这三组数据分别代表传统语言测量中对于听、说、读、写的测量。第一组数据来源于学生的全国硕士研究生统考中英语成绩。由国家考试主管部门组织的统一考试,考试结果比较具有权威性。第二组数据来源由两位资深教师对学生实施的口语测评,测评时间大约需要15分钟,成绩评分按照语法与词汇、话语运用、语音语调以及互动交接的评分原则给出每位学生的综合评分。第三组数据来自对学生进行测试后得出的听力和阅读考试成绩。同时我们还在考试中让学生们在口语考试之前标注出对口语熟练程度的自我评价结果。自我评价分为初级水平、中级水平、高级水平和熟练水平四个等级。

(三)研究结果

从文科和理科两个系别随机选取32名学生。首先,我们考查研究生入学考试成绩与口语实践交流之间的关系。通过双变量相关分析我们发现研究生入学考试成绩与学生的口语实际运用能力存在显著正相关(r=0.864,p=0.000)。其次,我们也通过相关分析考查学生对口语技能的自我评价与学生研究生入学考试成绩之间、研究生入学考试英语成绩与课业成绩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学生对口语技能的自我评价与学生研究生入学考试成绩之间、研究生入学考试英语成绩与课业成绩之间均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最后,为考查文理科研究生入学考试成绩之间是否有显著的差异,我们对文理科成绩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文科和理科的研究生入学考试成绩不具有显著的差异性(Sig=0.553>0.05)。尽管学生们来自于不同的专业,但他们所使用的教科书、考试内容以及教学目标、内容及教学方法大致相同,所以我们可以把分析得到的结果进行统一观察。

为进一步考查学生课业成绩与语言运用能力之间的关系,我们分别对口语成绩与听力成绩以及阅读成绩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口语成绩与课业听力成绩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678,p=0.000),而口语成绩与阅读成绩之间却不存在相关性(r=-0.002,p=0.990)。既然口语成绩与课业听力成绩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我们可以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回归建模。回归分析的结果由表1和表2给出。

表1 方差分析

表2 回归分析

表1给出了方差分析的结果,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模型检验的P值为0.000,P值小于0.05,说明模型整体性显著。回归方程的系数以及系数检验的结果由2给出,表2表明模型中各个变量显著性检验的P值均为0.000,小于0.05,说明系数显著,因此用回归关系对口语成绩与课业听力成绩之间的关系进行建模具有合理性。表2进一步表明口语成绩与课业听力成绩之间的回归关系为

口语成绩=6.892+0.38×课业听力成绩。

三、讨论

本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假设是学生在以真正交流为目的的语言运用能力是外语课堂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所以,从某种程度说,语言运用能力应该在课程成绩上有所表现,这样外语教师才能有效地进行教学衔接和衡量接下来的课堂教学成就。本文考查了外语课程分数与外语能力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出现了几种有趣的倾向。学生的外语运用能力与研究生入学英语考试成绩有显著的相关性(显著相关r=0.864)。整体课业成绩与口语成绩之间不存在相关性,然而口语测试的结果却与课业成绩中的听力成绩呈现显著相关性。这表明学生研究生入学成绩与课业成绩相比更能成为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指示,研究生入学考试成绩能有效测定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另外,学生口语能力的自我评估与口语交际能力不存在相关性。从听力与阅读测量中的结果表明,学生在听力考试中的成绩(听力考试包括真实场景下正常语速下的语言样本)更能预测学生语言运用的实际能力。而阅读成绩的高低对于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影响不大。众所周知,在“听、说、读、写”这四项基本技能中,“听”与“读”为语言的输入;“说”和“写”为语言的输出过程。学生学会说语言的前提是“听”,只有学习者的听力能力提高的时候,他们才能对语言运用充满信心,进而更充分地表达自己。另外,听力考试中,学习者的短时记忆能力和他们成功把语言信号转化为有意义模块的能力要求较高,所以听力考试向来是外语考试中的难点。但由于它在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并能有效地测定学习者的实际交际能力,外语教育者在教学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结语

对于课业成绩和语言能力的相互关系研究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任务。本文只对数据进行了初步的处理,是实践研究课业分数与语言运用能力的初步探讨。结果表明,这些样本学生各项成绩之间的关系很难预测。未来的研究者应该采用更大样本,收集更多样本的成绩数据和能力测定数据,最好能对这些样本做历时研究。比如研究者可以追踪一组学生样本,并让他们完成一系列英语学习课程的学习,阶段性的进行分数与能力提升的研究。另外,还要考虑到分数必须与其他相关因素相关联,如教育者关于测量和测量实践信念等因素。同时,外语教育者应该拿出更加信服的证据,并以更加透明的、可以理解的方式来评价学生课堂教育的经验和所获。虽然外语教育者没有必要成为心理测量专家或者数学家,但能清楚地说明学生分数的内涵与课程设计、教学计划目标等的设定关系非常密切。

[1]Bachman L.F.,Palmer,A.Laugage testing in practic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8.

[2]张德鑫.谈语言能力及能力测试[J].语言文字应用,1997(4):62-63.

[3]Bachman L.F.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25-28.

[4]Messick S.Validity[J].Educationalmeasurement,1989(3):13-103.

[5]Guskey T.R.&Bailey J.M.Developinggradingand reporting systems for student learning[M].Thousand Oaks,CA:Corwin Press,2001:30-31.

[6]Gronlund N.E.Assessment of student achievement[M].Needham Heights,MA:Allyn&Bacon,1998:100.

[7]Brwon H.D.,AbeywickramaP.Languageassessment:Principlesand classroom practices[M].WhitePlains,NY:Pearson Education,2010:107-112.

【责任编辑 李菁】

H 319

A

1674-5450(2015)06-0124-03

2015-10-15

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2B115)

彭毳鑫,女,吉林洮南人,吉林师范大学副教授。

猜你喜欢
入学考试课业外语
出生率下降 日本中学出新招
入学祈祷(环球360°)
游乐园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电气控制与PLC》课业探索与实践
入学考试——比尔吉特·尼尔森自传(四)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日本加强大学入学制度改革 注重学生的可塑性
杭州市中职德育课“1+X”课业评价的设计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