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典型地区大气氮、磷沉降的城郊差异

2015-11-23 07:49廖忠鹭
浙江农业科学 2015年1期
关键词:磷素市区温州市

廖忠鹭,李 平,商 栩

(温州医科大学环境与公共卫生学院,浙江温州 325035)

温州典型地区大气氮、磷沉降的城郊差异

廖忠鹭,李 平,商 栩∗

(温州医科大学环境与公共卫生学院,浙江温州 325035)

大气氮、磷沉降对地表水氮、磷污染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分别在温州市区、近郊和远郊山区采集大气沉降样品,分析其大气氮、磷沉降通量特征。结果显示,温州市区、近郊、远效的总氮月均沉降量分别为4.02,2.76,1.15 kg·hm-2;市区、近郊、远郊的总磷月均沉降量分别为0.065,0.033,0.018 kg·hm-2。总体而言,温州地区的大气氮、磷沉降水平在我国属中等水平。各指标除氨氮外(近郊>远郊>市区),月均沉降量均表现为市区>近郊>远郊,说明温州地区氮、磷沉降分布特征与城市特别是人口分布密切相关。温州市区、近郊的氨硝比均远<1,并且市区<近郊,而远郊接近于1,表明温州市的氮沉降主要来源于工业和交通的化石矿物燃料燃烧,而农业和人、畜排泄物所占比例较少。

大气沉降;氮;磷;城郊差异;温州

文献著录格式:廖忠鹭,李平,商栩.温州典型地区大气氮、磷沉降的城郊差异[J].浙江农业科学,2015,56(1):123-126.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150140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不断推进,人类活动将大量污染物质带入大气环境中[1]。Morales等[2]研究指出,大气沉降对委内瑞拉的马拉开波湖外源氮、磷输入的贡献甚至高于该湖周边排放的污水;Duce[3]的研究则表明河水中(汇入海洋的河流)新输入的磷大约有10%来自大气。在我国,Zhang[4]的研究显示有65%的溶解性无机氮(DIN)和70%的溶解性无机磷(DIP)是通过大气湿沉降输入黄海的。而近年来的研究进一步显示,大气干湿沉降每年向黄海输入的和分别占总陆源(大气沉降和河流)输入量的87%,47%和53%[5];太湖梅梁湾地区大气氮、磷沉降分别占环湖河道年输入总量的48.8%,46.2%[6]。大气沉降已成为我国水环境中主要的氮、磷输入来源之一。

大气氮、磷沉降不仅存在时间变化,在空间尺度上也具有差异性。研究发现,美国西南部的氮总沉降量高于东北部[7]。在我国的华北平原地区,北京的大气氮素沉降明显高于山东和河北[8];在太湖流域,太湖周边的东部和北部具有最高的氮、磷沉降速率[9];就全国范围而言,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氮湿沉降高于华北、华南和西北地区[10]。大气氮、磷沉降的空间变化反映了不同区域的沉降化学特性,对水陆生态系统具有重要影响[9]。深入了解不同区域间大气氮、磷沉降的差异,既能为控制大气污染物指明方向,也能为测算水体不同来源氮磷污染的贡献提供依据。

温州是浙江省人口最多的典型沿海发达城市,工业生产和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造成了当地水体的严重污染[11]。为了解大气氮、磷沉降对温州地区不同类型水体的污染贡献,本研究将温州市划分为市区、近郊及远郊山区3个区域,对大气沉降污染状况及其空间差异进行初步探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采集

于2013年12月至2014年2月,分别在温州市区(一栋7层居民楼楼顶)、近郊(距市中心10 km的高教园区一栋6层教学楼楼顶)以及远郊(距市区约80 km的珊溪水库近岸一栋3层民房楼顶),采用参考敞口集装箱式采集方法[12]收集干、湿总沉降。样品用聚乙烯塑料桶(桶口直径29.8 cm)收集,设置两个平行样。采样桶放置于相对楼顶地面高度2 m的位置,四周开阔,无明显干扰。采集桶中预先放入500 mL滴有0.1 mL氯化汞的去离子水,以防止采样周期内水样中氮、磷元素形态转化。

1.2 分析方法

各指标的月均沉降通量用实际采样样品浓度与实际采集雨水量求得[14-15],计算公式如下:

Fi=Ci×Q/S/100。

式中,Ci为第i个样品中氮、磷含量(mg· L-1),Q为收集到的月平均降雨量,Fi为月沉降通量(kg·hm-2),S为桶口的面积(m2)。

2 结果与分析

2.1 温州地区大气沉降分布特征

温州市区的TN月均沉降量为4.02 kg·hm-2,近郊为2.76 kg·hm-2,远郊为1.15 kg·hm-2;市区的TP月均沉降量为0.065 kg·hm-2,近郊为0.033 kg·hm-2,远郊为0.018 kg·hm-2。与其他地区的研究结果相比(表1),温州市区的TN月均沉降量处于我国的中上水平,近郊处于低下水平,远郊山区则在最低水平。但是,温州上述3个区域的氮沉降量均远超亚洲和欧洲的平均水平,温州近郊氮沉降量与美国加州南部水平相当。另外,温州市区的TP月均沉降量处于我国的较高水平,近郊在中等水平,远郊则处于中下水平。

表1 不同地区月均氮、磷沉降通量对比

总体而言,温州市总沉降的TN月均沉降量约为2.64 kg·hm-2,TP月均沉降量约为0.039 kg· hm-2。温州地区的氮、磷沉降量处于我国的中等水平,并且氮沉降与美国加州南部水平相当,但是远超亚洲和欧洲的水平。

2.2 温州地区大气沉降的城郊差异性

相比于氮沉降,温州地区的大气磷沉降量非常小(图2)。TP和的月均沉降量所表现出的城郊差异性特征与TN和相似。由于大气中磷化合物的溶解度很小,而植物对磷化合物的吸收性又较高[15],远郊山区植被覆盖面广,人口稀少,因此磷沉降量较低并且其分布特征表现为市区>近郊>远郊。

综上可知,本研究中除氨氮外(近郊>远郊>市区),其他各指标的月均沉降量均表现出相同的城郊分布特征(市区>近郊>远郊),表明温州地区的氮、磷沉降分布特征与城市特别是人口分布密切相关。

2.3 大气沉降组成

从温州市的大气氮、磷沉降组成上看(表2),温州市区月均沉降中只占TN的8.3%,占据65.7%;近郊两者所占比例分别为18.8%,38.4%;远郊则分别为41.7%,44.3%。温州市区的月均沉降量占TP的46.1%,近郊占据75.8%,远郊因含量过低未达检出限。这说明温州3个不同类型区域的氮沉降成分均以无机氮为主;而温州市区的磷沉降中以其他形态的磷占优势,近郊则以正磷酸盐为主。

图1 温州不同类型区域的月均氮沉降分布

在工业发达的北美,氮沉降的氨硝比<1,而在农业发达的美国中西部和欧洲部分地区,氮沉降的氨硝比>1[23]。温州市区、近郊的氨硝比均远<1,并且市区<近郊,而远郊接近1(表2)。与中国西北、华北平原等地区均高于1的情况不同[8,24],这说明温州市的氮沉降来源于农业和人、畜排泄物所占比例较少,更多的是来源于工业和交通的化石矿物燃料燃烧[18]。

图2 温州不同类型区域的月均磷沉降分布

表2 温州地区月均沉降中各组分分布

3 小结

温州市区、近郊、远郊的TN月均沉降量分别为4.02,2.76,1.15 kg·hm-2,市区、近郊、远郊的TP月均沉降量分别为0.065,0.033,0.018 kg·hm-2。总体来看,温州市的氮、磷沉降量在我国属于中等水平,氮沉降量与美国加州南部水平相当,远超亚洲和欧洲的水平。

温州不同类型区域的TN月均沉降量均表现为市区>近郊>远郊;4的月均沉降量相差不大,表现为近郊略高于远郊>市区;、TP和的不同区域沉降特征与TN相类似。温州地区的氮、磷沉降分布特征与城市特别是人口分布密切相关。

温州不同类型区域的氮沉降成分均以无机氮为主;而温州市区的磷沉降中其他形态的磷占优势,近郊则以正磷酸盐为主。

[1] 赵晓韵,李金娟,孙哲,等.贵州典型酸雨城市大气降水化学组成特征[J].地球与环境,2014(3):316-321.

[2] Morales J A,Albornoz A,Socorro E,et al.An estimation of the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loading by wet deposition over Lake Maracaibo,Venezuela[J].Water,Air and Soil Pollution,2001,128(3):207-221.

[3] Duce R A.The impact of atmospheric nitrogen,phosphorus,and iron species on marine biological productivity[M]//The role of air⁃sea exchange in geochemical cycling.Netherlands:Springer,1986:497-529.

[4] Zhang J.Atmospheric wet deposition of nutrient elements:correlation with harmful biological blooms in northwest Pacific coastal zones[J].Ambio,1994:464-468.

[5] 韩丽君.东黄海大气干湿沉降营养盐的化学组分特征和来源解析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3.

[6] 杨龙元,秦伯强,胡维平,等.太湖大气氮,磷营养元素干湿沉降率研究[J].海洋与湖沼,2007,38(2):104-110.

[7] Ollinger S V,Aber J D,Lovett G M,et al.A spatial model of atmospheric deposition for the northeastern US[J].Ecological Applications,1993,3(3):459-472.

[8] 张颖,刘学军,张福锁,等.华北平原大气氮素沉降的时空变异[J].生态学报,2013,26(6):1633-1639.

[9] Luo L,Qin B,Song Y,et al.Seasonal and regional variations in precipitation chemistry in the Lake Taihu Basin,China[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2007,41(12):2674-2679.

[10] Zhao X,Yan X,Xiong Z,et al.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 of inorganic nitrogen wet deposition to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China[J].Water,Air and Soil Pollution,2009,203(1):277-289.

[11] 顾君.生态调水对温瑞塘河温州市区段水环境影响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12] Galloway J N,Likens G E.The collection of precipitation for chemical analysis[J].Tellus,1978,30(1):71-82.

[13]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M].4版.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14] 周婕成,史贵涛,陈振楼,等.上海大气氮湿沉降的污染特征[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9,31(11):30-34.

[15] 顾冬梅,邓开宇,李太谦,等.杭州北里湖大气沉降研究[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3,20(1):36-40.

[16] 李太谦,焦锋,郑燚.杭州北里湖春,夏季大气氮,磷沉降研究[J].环境科技,2010,23(6):66-70,75.

[17] 邓君俊,王体健,李树,等.南京郊区大气氮化物浓度和氮沉降通量的研究[J].气象科学,2009,29(1):25-30.

[18] 陈能汪,洪华生,肖健,等.九龙江流域大气氮干沉降[J].生态学报,2006,26(8):2602-2607.

[19] Zheng X,Fu C,Xu X,et al.The Asian nitrogen cycle case study[J].AMBIO:A Journal of the Human Environment,2002,31(2):79-87.

[20] van Egmond K,Bresser T,Bouwman L.The European nitrogen case[J].AMBIO:A Journal of the Human Environment,2002,31(2):72-78.

[21] Goulding K W T.Nitrogen deposition to land from the atmosphere[J].Soil Use and Management,1990,6(2):61-63.

[22] 袁玲,周鑫斌,辜夕容,等.重庆典型地区大气湿沉降氮的时空变化[J].生态学报,2009,29(11):6095-6101.

[23] Fahey T J,Williams C J,Rooney⁃Varga J N,et al.Nitrogen deposition in and around an intensive agricultural district in central New York[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1999,28(5):1585-1600.

[24] 李世清,李生秀.陕西关中湿沉降输入农田生态系统中的氮素[J].农业环境保护,1999,18(3):97-101.

(责任编辑:高 峻)

图5 菜田土壤有效磷分布频率变化

3 小结与讨论

东阳市耕作土壤有效磷含量处于偏上水平,甚至有部分作物土壤磷素表现为过量累积,如蔬菜田。土壤磷盈余是我国土壤有效磷变化的主要特征,从1980年到2003年我国农田土壤有效磷增长约为19 mg·kg-1。东阳市耕层土壤磷素累积的原因一方面是磷肥过量施用[1];另一方面是环境磷素来源多,数量大。随着东阳市经济快速增长、畜牧业的发展以及磷肥施用量的增加,通过大气干湿沉降、灌溉水等途径进入农田生态系统的磷素数量越来越大,在实际生产中却很少有人注意这部分磷素资源对土壤供磷和作物营养的贡献。因此,根据不同作物对磷元素的需求不同,在施肥中应结合土壤和作物类型合理施用磷肥。

参考文献:

[1] 孙羲.农业化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

[2] 高秀美,汪吉东,刘兆普,等.集约化蔬菜地土壤磷素累积特征及流失风险[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0,26(1):82-86.

[3] 徐明岗,孙本华.土壤磷扩散规律及其能量特征的研究:II施肥量及水肥湿相互作用对磷扩散的影响[J].土壤学报,1998,3(1):55-65.

[4] 李庆召,王定勇,朱波,等.川中紫色土早坡地磷素的输出特征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4,18(6):97-99.

[5] 刘方,黄昌勇,何腾兵,等.不同类型黄壤早地的磷素流失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水土保持学报,2006,15(2):37-40.

[6] 鲁如坤.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吴益伟)

X 131

A

0528⁃9017(2015)01⁃0123⁃04

2014⁃09⁃30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Y5110069);温州市科技计划项目(H20100052,S20100036)

廖忠鹭(1989-),女,在读硕士研究生,从事环境污染化学及生态学方面研究工作。E⁃mail:zhongluliao@126.com。

商 栩,副教授,博士后,从事环境污染化学及生态学方面研究工作。E⁃mail:copepod@sina.com。

猜你喜欢
磷素市区温州市
保护地土壤中磷的吸附与解吸特性研究
土壤磷素活化剂在夏玉米上的田间试验效应分析报告
氮肥用量对不同氮高效玉米品种产量和磷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浙江省温州市籀园小学
温州市神鹿种业有限公司
磷素添加对土壤水分一维垂直入渗特性的影响
本月主题 在市区 Downtown
2016年1-3月各省市区玩具进出口统计
温州市瓯三垟灯具厂
温州市特色街创建 初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