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利与弊及其当代借鉴价值

2015-11-25 14:38张红星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科举制利与弊

张红星

摘要:科举制因其扭曲了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导致考生知识结构单一、造成知识分子人格异化等弊端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其在促进儒学文化传播、推动人才流动、培养高素质人才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本文通过都科举制度产生与废除及其利弊的分析,提出了科举制对我们当代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科举制;产生与废除;利与弊;借鉴价值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世卿世禄制、军功爵制、察举征辟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发展演变过程。其中科举制对中国的影响最为深远,所谓科举制,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一种考试制度,是国家通过设立若干考试科目进行分科考试选拔文官的制度。科举制的设立标志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成熟。科举制从产生时起就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和受欢迎度,“科举这个教育机器几乎是从不间断地实施其功能:它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基础的制度 ,是在权威一再崩溃和颠覆中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的影响的制度 ,当其他帝国统治的代表一次又一次被推翻并被践踏为尘土时,它在全民族的眼中却是神圣的唯一避难所。”[1]科举制从隋朝建立,历经唐宋元明清1300多余年直到1905年废除。

一、科举制度产生与废除

史学界中大多数学者都主张,科举制产生于隋代。“这科举制度虽确立于唐,而实创始于隋。”[2]具体来说科举制产生于隋炀帝时期,“科举制,盖取分科目而举士人之义,这个制度创始于隋炀帝时代。”[3]。隋炀帝创立进士科,史学家多将隋代以进士科取士作为科举制度的开端,“六 ○七年,隋炀帝定十科举人,其中有‘文才秀美一科,当即进士科。……这是科举 (主要是进士科) 制度的开始。”[4]。经过几百年的演变,“科举制终于从察举制的母体中脱胎而出,逐步成长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考选官吏的一种主要制度。”[5]

隋朝时期创立科举制度,唐朝时期逐渐完备考试科目,宋朝时期进行改革确立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明朝时期科举制达到顶峰,然而日中则昃、物盈则亏,正如康有为所说“凡法虽美 ,经久必弊。…… 而不与时消息,改弦更张 ,则陷溺人才 ,不周时用,更非立法求才之初意矣。”[6],科举制历经1300多年已是弊端丛生,在欧风美雨的侵袭和坚船利炮的打击下, 1905年9月2日 , 清廷颁布上谕:“方今时局多艰,储才为急,朝廷以提倡科学为急务,屡降明谕,饬令各督抚广设学堂,将俾全国之人咸趋实学 ……科举不停,民间相率观望,推广学堂必先停科举 ……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7],至此,科举制被废除退出历史舞台。

二、科举制的积极作用

1、科举制促进了儒学文化的传播

在科举制度下,官员的任命以科举为主要途径,考生们只有学习儒家经典才能获得功名地位。唐太宗强调“朕所好者,唯尧、舜、周、孔之道 ,以为如鸟有翼,如鱼有水,失之则死,不可暂无耳。”[8],因此儒家经典就是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儒学文化也因科举制在国人中得以普及和传播,“中央集权和儒家思想在整个社会中起着凝聚力的作用,有少许财产并略受教育的人都希望科举人仕,这些人处于社会的各阶层,他们所处的特殊地位使其充当了沟通大众文化和儒家思想的媒体。”[9],科举制在一定历史时期维系着儒家文化的价值,“科举制度曾经是联系中国传统的社会动力和政治动力的纽带,是维护儒家学说在中国的正统地位的有效手段。”[10]。科举制在推动儒学传播的同时也使得文化在下层百姓中得以普及,形成了一股重学之风,科举制使得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人数增加,对中国古代文化及教育发展有重要影响。

2、科举制推动了人才流动

科举制对社会人才流动起着推动作用,在科举制度下,一些普通百姓通过科举考试上升为统治者,然而一些高官子弟因考试失败不得不让出其统治权沦为被统治者,说明“科举制度具有相当的开放性和一定程度的竞争性,造成封建社会的人才流动。”[11]科举制使中国封建社会有一种封闭的等级社会逐渐转为了人才结构不断流动的社会,从而维持了社会的长期稳定。

科举制度通过考试的形式,将改变命运的机会交到每一位考生手中,给社会底层人民提供了上升的机会。因而对打破固有社会阶层,促进精英人才的社会流动具有重要意义。

3、科举制建立了世界较早的考试制度

虽然考试制度并不是中国科举所独有,但科举制为西方文官开始制度提供了借鉴意义。孙中山先生曾说:“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12],《大英百科全书》中提到: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就是中国所采取的选拔举荐制度及定期举行的考试。对于西方文官制度对科举制的借鉴方面许多人做过专门研究,邓嗣禹对中国考试制度西传做了详细考证后指出,英美等西方国家考试制度的产生都直接受中国科举制度的影响。胡适也说:“我在国外的时候,时常感觉到,中国文化对于世界的一个伟大贡献,就是公开的客观的文官考试制度。没有一个国家的考试制度,能够像我们这样久远,严密与公开”,“反观西洋国家 实行文官考试制度,至多不上二三百年,而且都是受了中国的影响的。”[13]

三、科举制的消极作用

1、科举制度扭曲了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

科举制将考试与功名利禄紧紧绑在一起,“学而优则仕”的价值取向导致许多考生求学目的的异化。儒学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也成了士子步入仕途猎取功名富贵的垫脚石。因而齐召南感慨道“子以四书五经为干禄之具,而不知其为修己治人之方其所为文,悉是剿说之余,而不足为躬行心得之验。仁智之性,既塞其源,恻隐羞恶是非之良,亦仅存而无几。本实废矣,枝叶何观。”[14]明清时期八股取士,使得考试内容与形式更加僵化,“明清时代科举之弊,在于士子只会做几篇四书义,其余全是敷衍了事,等于不试。”[15]。因此考生只专注于研习“时文”以求得金榜题名,致使许多儒家经典被抛于一旁,“ 至有中举之人“不知《公羊传》为何书,”“四书白文,不能记忆:五经、三传 ,竟未识面。”[16]至此,学习儒学只是为了考试做官,于自身修养提高作用甚微。

2、科举制导致考生知识结构单一化

中国自近代以来自然科学落后与科举考试只注重儒学经典而脱离实际问题不无关系。特别是明清时期八股考试内容就是对儒学经义的背诵,是许多考生轻视了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使自身知识结构单一化。“八股之害 ,等于焚书 ,而败坏人材 ,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17]。八股取士之弊端对后世中国影响甚大,“八股取士严重摧残人才,限制了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的发展。”[18]对于科举制度下中国重视分子知识面之狭窄西方传教士有着深刻见解,麦嘉温曾指出“用西方的观点看,获得秀才、举人、进士等学位所需要的知识是贫乏而有限的。在我们英国学生的眼里简直少得可怜 ”[19]。在科举制利剑的指挥下广大应试者只研究如何从政而对于自然科学之发展毫无关心,单一化的知识界够阻碍了国人眼界的开阔而梦醉于“天朝上国”,更阻碍了中国前进的步伐。

3、科举制造成知识分子人格异化

科举制度下考生对仕途的追求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般机会渺茫,“邑聚千数百童生,播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夭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为翰林。”[20]但科举制是改变命运步入政坛的唯一途径而且能够“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因此即使失败也要用尽余生追求科举,“将一生有用之精神,尽消磨于八股、五言之中 ,舍是不逞涉猎。”[21]。考生为了能在有生之年金榜题名,虽然满嘴仁义道德,然而“置经史实学于不间,竞取近科闹墨,模拟剿窃,以取科第。”[22]读书已经被作为求取功名的手段即使高中,然而未必懂的仁义廉耻,因为知识分子的人格已经被科举制异化,成为统治者进行统治的工具。

四、科举制的当代借鉴价值

1、德才兼备应当作为公务员选拔的标准

科举制与当代公务员考试的区别之在于考试内容不同,但公务员作为国家官员更要注重对其“德”的考察。因此在“德”的考察上更应该注重科学化、规范化加强可执行性,选拔出更多德才兼备之人为人民服务。

2、科举制对当代高考的借鉴价值

科举制采用“糊名制”的方式为当代高考密封试卷提供了借鉴,但我们还应该从科举制只注重理论而忽视现实问题的弊端中吸取教训,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避免人才知识结构的單一化,以保证快速发展的市场对人才的需要。

3、考试方式多样化加强对人才的猎取

对于考试,不应当仅以考生总成绩作为评判能力的唯一因素,对于专业成绩突出而其他知识欠佳的学生可以破格录取以免埋没人才。增加面试环节是现代考试的新亮点,成绩只是代表了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面试可以考察考生的处理问题能力、道德水平等非智力因素,从而选拔出全面发展适应岗位要求的人才。

结语

一个制度从制定到实施其历史影响我们不应当在当下去评判,应该放在历史的长河中进行理性的思考。对于科举制我们应当肯定其合理因素,避免其弊端,从中汲取对当代社会发展有益的智慧。

参考文献:

[1]刘海峰.多学科视野中的科举制.[J]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6期,第19页

[2]陈东原.中国科举时代之教育.[D]商务印书馆1934年,第1页

[3]周谷城.中国通史.上册.[D]开明书店1939年

[4]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D]人民出版社1965年

[5]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D]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9页

[6]康有为.请废八股试帖楷法试士改用策论折.[C]神州国光社,1953 ,第208页

[7]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M]中华书局1958年

[8]司马光.资治通鉴.[D]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年

[9]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23页

[10]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第338页

[11]潘光旦、费孝通.科举与社会流动.[J]社会科学(清华大学) 4 卷1期 , 1947 年

[12]孙中山.五权宪法·民权初步. [D]民治书局 , 1928 年。

[13]列曙.人才选拔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DB/OL] ,http://www.edu.crl.

[14]齐召南.进呈经史说,经世文编.卷十,治体

[15]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D]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第114页

[16]汪廷珍.学约五则

[17]顾炎武.日知录·拟题.[D]上海古籍出版社 , 2012年

[18]李鸿.明清科举制度与封建专制主义.[J]内蒙古大学学报,1983年2期

[19]麦嘉温.中国人生活的明和暗.[M]北京: 时事出版社 , 1998,第46页

[20]梁启超.饮冰室文集·之三.[D]中华书局,1989年

[21]李东沅.论考试.[D]上海书店影印版 ,1987年

[22]薛福成.治平六策.[D]光绪元年(1875年)

猜你喜欢
科举制利与弊
线上美术教学的利与弊
“科举”
试论微博对公共管理的利与弊
晚清科举制度变革考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的利与弊
图书出版以市场为导向的利与弊
广播主持人采编播合一模式的利与弊
如何看待沙尘暴的利与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