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前S1抗原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2015-11-26 02:01刘瑞军袁丽萍
转化医学电子杂志 2015年6期
关键词:乙肝病毒乙肝乙型肝炎

刘瑞军,袁丽萍,葛 欣

(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科,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0)

·检验与转化医学·

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前S1抗原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刘瑞军,袁丽萍,葛 欣

(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科,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0)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HBV)前S1抗原(PreS1)检测对乙肝病情判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PreS1以及乙肝病毒标志物进行测定,应用荧光定量PCR法对HBV-DNA进行测定.结果:HBV-DNA、血清前S1抗原检测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乙肝病毒前S1抗原检测的阳性与HBV血清标志物阳性一致性良好.结论:PreS1检测简便、快捷,直接,与HBV-DNA检测相比,敏感度未见差异,可与HBV-DNA检测相互弥补、更加准确地判断乙肝病情.

乙型肝炎;前S1抗原;HBV-DNA

0 引言

乙型肝炎是我国的高发病,在我国人群中的感染率高达60%,全球约3.5亿乙肝病毒携带者中,我国约占1.2亿[1-2].乙型肝炎的流行不仅对整个民族的健康素质造成影响,同时也给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已成为目前我国社会最为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因此,乙肝病毒在体内是否有复制的准确判断以及抗病毒治疗后的准确监测对控制乙型肝炎的发病尤为重要.临床上较为常用的诊断乙型肝炎的指标是乙肝五项血清指标(ELIS法)及其模式的动态变化,监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病情,但是这种方法只能反映人体对HBV的免疫反应状态,对HBV在患者体内的复制情况并不能直接反映出来,因此,无法获得患者是否具有传染性的直接证据.而随着PCR技术的不断发展,HBV-DNA定量已经逐渐成为诊断乙型肝炎的“金标准”,但其对实验要求的高标准以及高成本,使其在推广使用中受到一定的限制.HBV外膜蛋白包括S、前S2和前S1三种成分,HBV与肝细胞膜上特异性受体相结合的主要蛋白成分是HBV前S1蛋白(PreS1),而S1蛋白在HBV感染肝细胞和机体免疫应签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3-4].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使得乙肝前S1抗原逐渐应用于实验室检查中,在病毒感染、复制以及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等方面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故本实验通过临床研究探讨前S1抗原检测的价值.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01/2014-09收治的乙型肝炎感染患者238(男131,女107)例;年龄22~78(平均41.6±3.7)岁,所有患者表面抗原检测均呈现阳性,符合乙型肝炎病毒的诊断标准,排除其他类型的肝炎.

1.2 方法 患者于空腹状态下,清晨抽取肘静脉血5 mL,离心速度,3000 r/min,离心时间10 min,将上层血清进行分离后,进行HBV前S1抗原、乙肝病毒标志物以及HBV-DNA检测.HBV前S1抗原和乙肝病毒标志物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HBV-DNA检测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测定.检测方法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和仪器的规程操作进行,并记录结果.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0软件对测定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HBV-DNA、血清前S1抗原检测的阳性率比较

以血清HBsAg阳性结果为准,HBV-DNA、血清前S1抗原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95.0%和93.3%,经统计学检验,二者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前S1抗原检测与HBV-DNA诊断敏感率都比较高(表1).

表1 HBV-DNA、血清前S1抗原检测的阳性率比较

2.2 乙肝病毒前S1抗原与HBV血清标志物的关系 238例乙型肝炎感染患者经检测,检出“大三阳”患者107例,“小三阳”患者116例,HBsAg和抗-HBc阳性者15例,此三类患者乙肝病毒前S1抗原检测的阳性与HBV血清标志物阳性一致性良好(表2).

表2 乙肝病毒前S1抗原与HBV血清标志物的相关性

3 讨论

在传统的诊疗过程中,乙肝标志物的临床意义在于:①HBsAg在症状出现前便能在患者的血清中检测到,在典型症状期达到高峰,而后在3~6周后开始下降.而在血清检测到HBsAg后,说明患者可能正处于病毒复制期.②抗HBs在急性期后下降,也有可能持续终生,具有免疫性.检测中,不同的操作人员对弱阳性的标本检测结果可能会有所不同,给医生的工作及病情的判断带来很大不便.随着医学诊疗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医学界对乙型肝炎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大的突破.以往采用的血清标志物检测方法只是反映出乙型肝炎病毒在患者体内的免疫状态,却无法反映乙型肝炎病毒在患者体内的复制情况,从而无法获得精确的检测结果.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了医学界很多新方法、新技术的运用,这在医学检验中体现的更加明显.研究表明[5-6],前S1蛋白(PreS1)在乙型肝炎病毒侵入肝细胞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在HBV复制时表达增多且与HBV复制指标有良好的一致性,对病毒的活动性和复制状态可以进行直接反映.有研究显示[7],对急性HBV感染患者进行动态观察,有95.0%的患者可在急性感染早期检测到PreS1,但检测到HBV-DNA的患者却只有28.6%,PreS1与HbeAg几乎同时消失,且消失时间要早于HBsAg的消失与抗-HBs的阳转,与高水平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及抗-Hbc-IgM的相关性很好.这表明PreS1转阴时间越早,预后效果越好,反之,若PreS1一直呈阳性,则说明疾病进入了慢性迁延期,预防效果也就越差[9].

嗜肝细胞DNA病毒HBV感染的过程中,首先是侵入肝细胞,前S1蛋白的氨基酸AA21-47片段是HBV最重要的介导部位,病毒在这一区段完好就有传染性,因此,PreS1作为HBV入侵肝细胞的关键部位,在HBV附着、侵入肝细胞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8].因此,PreS1是急性乙型肝炎的早期诊断指标.乙肝病毒携带者中,部分患者为HBsAb阳性,若对这一部分患者同时检测PreS1可以确认病毒的复制是否活跃,以此对患者的肝脏损坏程度进行评估.此外,在核苷类药物的作用下,乙肝病毒的变异越来越多,而对患者检测PreS1可尽快明确HBV是否发生变异,同时还可以避免由于HBV变异而引起的Hbe-Ab阴性所导致的误诊[10-12].本研究结果显示,对于HbeAb阳性患者,PreS1和HBV-DNA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也说明了PreS1确实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综上所述,PreS1检测弥补了HbeAb缺失而造成的诊断和治疗困难,可为临床诊断中提供更多有效的信息.且与对条件要求高、技术需求更精确、费用昂贵的HBV-DNA定量相比,PreS1的检测较HBV-DNA更为直接、简便.因此,PreS1可以与HBV-DNA检测相互弥补加强,在HBV感染的早期诊断、治疗中具有非常高的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1]胡亚萍,孙明洪,陈秉宇.血清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检测及其与肝病慢性化的关系[J].浙江实用医学,2006,6(1):16-17.

[2]胡志刚,刘 洁,陈国千,等.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定量检测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的研究[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6,29(5):407-410.

[3]王建华,王卫国,马黎丽,等.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乙肝病毒大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2,16(6):1023-1025.

[4]陈尚军,冯爱宏,蒋 蒙,等.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与乙型肝炎病毒DNA变化的相关性分析[J].海军医学杂志,2012,33(5):311-312.

[5]俞 勇,翁跃颂.乙肝病毒前S1抗原检测在乙肝临床诊疗中的应用价值[J].放射免疫学杂志,2012,25(3):347-348.

[6]Dash S,Rao KV,Panda SK.Receptor for PreS1(21~47)compo-nent of hepatitis B virus on the liver cell:role in virus cell interaction[J].J Med Virol,1992,37(2):116-121.

[7]王 丹.乙肝病毒前S1抗原检测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价值[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2,33(4):212.

[8]邬 兰,杜同信,焦 杰,等.慢性乙肝肝炎患者HBsAg和HB-sAb共阳性与preS区及S区突变关系的研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1):16-19.

[9]朱佐民,高志戎,张 鹏,等.乙肝病毒感染者血清前S1抗原检测及临床意义[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02,17(3):48-49.

[10]马华兰.前S1抗原与HBV DNA及HBV血清标志物检测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12):1506 -1508.

[11]Yuki N,Hayashi N,Katayama K,et al.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pre-S1 and pre-S2 in relation to HBsAg expression[J].Hepatology,1990,11(1):38-43.

[12]Theilmann L,Gmelin K,Tapalaga D,et al.Pre-s1 proteins in sera of patients positive for HBsAg and antibodies to hepatitis delta virus[J].Hepatogastroenterology,1987,34(2):53-55.

R512.6+2

A

2095-6894(2015)06-107-02

2015-04-24;接受日期:2015-05-05

刘瑞军.主治医师.E-mail:liureijun@163.com

猜你喜欢
乙肝病毒乙肝乙型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是关键
李玉芳:如何提高口服抗乙肝病毒药物的疗效
乙肝病毒感染在妇科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的研究进展
乙肝病毒携带者需要抗病毒治疗吗?
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相关性
二至丸对慢性乙型肝炎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为什么乙肝病毒是最厉害的肝炎病毒?
五项报告教你看懂乙肝
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与治疗
不再为乙肝“愁断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