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选秀节目导师抢人环节话语分析
——以《中国好声音》为例

2015-11-26 02:18○闫
现代语文 2015年19期
关键词:张惠妹中国好声音那英

○闫 璐

电视选秀节目导师抢人环节话语分析
——以《中国好声音》为例

○闫 璐

以《中国好声音》里较为典型的一段导师抢人过程为例,对其中的话轮转换、话语标记、打断和重叠现象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又对四位导师的话语风格进行了简略的阐释。通过分析,能够对会话中话轮转换的规律和技巧有进一步的了解,有助于日常交往中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话语含义,并在实践中利用这些技巧去获取更好的交际效果。

话轮 话轮转换 话语标记 重叠

一、语料转写

《中国好声音》是由浙江卫视在2012年播出的大型励志专业音乐评论节目,源于荷兰一著名电视节目《The Voice of Holland》。节目播出后,引起了全社会的热烈反响。这一节目的第一阶段是“导师盲选”:明星导师背对学员,仅选择声音,不受其他任何因素的干扰。如有导师在学员演唱时按下选择按钮,则标志着学员被该位导师纳入旗下。当有多位导师同时选择同一学员时,选择权便握在了学员自己手中,此时导师间的“你争我夺”将是非常有趣的看点。导师“你争我夺”的过程,包含了许多语言现象。笔者节选了较具代表性的一小段,对其进行了话语分析。

运用剧本式记录法(dramaturgical notation)对《中国好声音》第二季第三期中一位选手演唱后的导师抢人过程进行了转写。在这位选手唱过之后,四位导师都转了身,展开了十分激烈的争夺。

二、话轮转换(turn-taking)分析

(一)话轮的概念及话轮转换的方式

日常生活中,许多的会话活动都是多人进行、十分混乱的。但会话都存在一种普遍现象,那就是通过话轮转换(turn-taking)不断地进行下去。目前,对话轮(turn)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我国学者普遍采用的界定是由李悦娥、范宏雅提出来的,她们认为:话轮是指在会话过程中,说话者在任意时间内连续说的话语,其结尾以一说话者和听话者的角色互换或各方的沉默等放弃话轮信号为标志。话轮没有固定的长度,既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一段话,会话参与者的话轮顺序也没有明确规定。但通常,同一时间内只有一个参与者在说话。话轮从一个参与者转移到下一个参与者时,会产生一个转换点,这个点叫过渡关联位置(transition-relevance place)。通常话轮的转换会有以下的三种方式:

1.如果当前说话者选择一个人作为下一个说话者,那么这个被选的人有权利作为下一话轮的说话者。

2.如果当前说话者没有选择下一个说话者时,那么其他会话参与者可采取自我选择的策略主动争取发话机会。

3.如果当前说话者没有选择下一个说话者,而其他的会话参与者也没有主动争取发话,那么当前说话者可以继续说话,或结束话轮。

在上面导师抢人的环节中,四位导师都十分想将这名选手收到自己的麾下。为了引起选手的注意,四位导师都使出浑身解数,争夺下一个话轮的发话权,整个过程进行得激烈紧凑,这53个话轮是在短短的四分钟内完成的,其中还包含多次观众的欢呼声。整个过程中包含多种话轮转换的方式。在对选手提问时,如4、16、49,都是导师选择选手作为下一个话轮的说话者,选手也就获得了开始下一话轮的权利。而除此之外,导师之间的话轮转换,则大多数都是以第二种方式进行,即自我选择、主动争取发话机会。

会话是一种互动的交际活动。在会话过程中,受话人在聆听说话人说话的同时,会不时地给予一定的回应,表明受话人的赞同或反对观点。这在案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话轮9开头,在庾澄庆说完自己的观点之后,张惠妹紧接了一句“对”,表示对庾澄庆所说的十分赞同。话轮12中,选手的“谢谢”,是对导师夸赞的回应,表明了对导师的尊重,也表现出自己谦虚的态度。话轮20、21,庾澄庆和张惠妹同时对选手表示了赞赏。话轮23,庾澄庆的“啊?”表示对汪峰所说话的疑惑,引起了汪峰之后的解释。会话就是在这种发话——回应——再发话的过程中一轮一轮进行下去的。

(二)话语标记(discourse marker)的使用

四位导师使用了各种方法,来争取下一话轮的发话权利。整个过程中多次出现话语标记(discourse marker)。话语标记广泛运用于各种语言,在语篇中起着停顿、过渡等作用,有助于形成语篇的连贯性与条理性,并起到一定的指示与提示作用。话语标记不充当句法成分,去掉它们,不影响整句话的意义。

话轮6开头,庾澄庆的“你知道”就是一个典型的话语标记。在这里,“你知道”并不是表明受话人真正知道后面的信息,而是说话人为引起其他人的注意,增加交际双方的认知共性而使用的一种信号。通过这一话语标记,庾澄庆成功地吸引了其他导师的注意,获得了话语权。话轮24中,汪峰在说话过程中被庾澄庆打断,他说了句“就是”,这也是十分常用的话语标记,通常表示对前面所说的话进行解释说明,常发生在话语中间,表明话语未结束,帮助说话者将话语继续下去。在这里,汪峰使用这一话语标记,将发话权重新争取回自己手中。“然后”作为话语标记,也有同样的作用。在话轮48中,选手在叙述自己的经历时,多次使用了“然后”这一话语标记。在这里“然后”已丧失其原有的概念意义,而仅仅作为话语标记来保持话轮的连续性。话轮25开头,庾澄庆使用了话语标记“那”引起了新的话轮。“那”字表明了对之前所谈论话题的终止,引起了对上述内容的总结,表明说话者试图将谈话引入下一话题,或终止谈话。在这里,庾澄庆就是试图终止谈话,将进程推向下一环节。

通常话语标记的前面或后面都会伴随着片刻的停顿,表示说话人想引起他人注意,或是说话人利用其来思考、组织语言。案例中的许多话语标记都是如此。话语标记除了文中列举的几个,还有许许多多,有连词、副词、感叹词、介词短语等等。话语标记通常很短,但蕴含的意义十分丰富。研究话语标记对理解潜在的语义关系、判断说话人的态度具有重要作用。

(三)会话中的打断(interruption)与重叠(overlap)

在日常会话交流,特别是多人同时参与的情况下,经常会出现话语打断(interruption)与重叠(overlap)现象。话轮的打断或重叠表现为:在当前说话人还未结束话轮时,其他会话参与者就对下一话轮进行抢夺,强行争取发话权,开始讲话。这时,可能会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发话人同时说话的情况,这就发生了话语的重叠。这种抢夺话轮的方式被认为是一种非常态的话轮转换方式。

话轮的打断和重叠在案例中多次出现。话轮9与10出现了重叠。张惠妹说到“就是”之后,有片刻的停顿,庾此时正和张的想法相同,于是就接过话轮,而张此时也组织好了语言,于是就发生了话轮的重叠,此时庾所表达的是对张赞同。话轮25与26又出现了重叠。在庾说完“谁能跟你一起玩”之后,他原本是想结束导师间的争夺,让选手自己做出选择。但那英为了争取这名选手,马上就抢夺话轮,说“我想跟你一起玩”,表达自己的意愿。这时庾和那的意愿就发生了冲突,那夺过话轮,阻碍庾的意图顺利进行。话轮31与32,庾试图用B-box搞怪阻碍那英为争取选手所进行的话轮,而那为了将话轮持续下去,将想说的话说完,在话轮33的开头,用了语气十分强硬的“停!”,打断了庾的B-box搞怪,从而将话轮成功地进行了下去。话轮50、51、52则发生了更为复杂的三人话轮重叠。话轮51中,那英发现张所说的话对自己有利,于是进行了附和,对“两位”进行了强调。而庾此时为了反驳张和那,迅速抢过话轮,表达自己对争取选手的决心。

由此可见,打断与重叠现象显示了会话的复杂性,其目的也是不尽相同。理解这一语言现象,有助于加深对会话的了解,促使人们更有效地进行会话交际。

三、各导师的话语风格分析

虽然这个案例只有53个话轮,但也在一定程度体现出了各个导师的心理活动和话语风格。首先,汪峰和庾澄庆在整个过程中都表现得较为理性,他俩也担当了推动整个事件进程的角色,如话轮4、16、25、46、47,最后话轮53也是汪峰将整个过程画上了句号。而张惠妹和那英则表现得更为感性,多数时候都是在表达对选手的赞赏及对选手的争取。我对四位导师的发言次数进行了统计:

从发言次数可以看出,庾澄庆占据着绝对的优势。而且有多次都是对他人的回应,可以看出他是四人当中最为活跃的,也是对全场的气氛控制和调节最为关键的角色。那英发言的次数最少,而且还包含几次没有什么实质内容的发言,如话轮7、31、51。可以看出那英在这一轮的争夺中并没有太大的信心,也许是因为她觉得自己并不能够给予这位选手太大的帮助与指导。汪峰虽然发言次数也不是很多,但每次发言都很关键,既表达了对选手的赞赏和自己能够对其有所帮助,如话轮1、22、24、34,还多次推动了比赛进程的发展。我认为汪峰是四位导师中最为理性的一个,虽然心情也很激动,但整个过程思维清晰,说话很有逻辑。张惠妹在整个抢人过程中表现得也十分积极,较为强势,可以看出她非常渴望将这位选手纳入麾下,在这轮争夺中也颇具信心。她用词较为夸张,如“快要跳起来”“用‘飞’的转身”等等。最后,张惠妹也如愿,成功将这位选手纳入了她的family。

四、结语

日常交往会话中,包含着丰富的语言现象。会话语料尽管复杂、多样、随意,但还是有规律可循的。规律都是来源于实际,都是从实际生活中总结出来的普遍现象。我们在日常的会话交流中,其实也有意无意地遵循并实践着这些规律。好好把握住这些规律,在实际生活中恰当地使用它们,能够使我们的交流更加流畅、顺利。

[1]Jan Renkema.语篇研究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2]代树兰.电视访谈话语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3]高丽娟.话轮转换与会话交际中打断现象解读[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4]冉永平.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学研究综述[J].外语研究,2000,(4).

[5]谢世坚.话语标记语研究综述[J].山东外语教学,2009,(5).

[6]许力生.话语风格上的性别差异研究[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7,(1).

[7]于海飞.话轮转换中的话语标记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8]张廷国.话轮及话轮转换的交际技巧[J].外语教学,2003,(4).

(闫璐 黑龙江哈尔滨 黑龙江大学 150080)

猜你喜欢
张惠妹中国好声音那英
那英 用最好的声音打动你
那英王菲互帮成歌后
王菲与那英的《岁月》
那英 流行音乐的时代见证
张惠妹挽“新欢”夜逛798
张惠妹:抵制风波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