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蹴鞠到足球:一样的狂热

2015-11-26 18:03詹鑫婕
大众健康 2015年9期
关键词:寒食节蹴鞠球门

詹鑫婕

中国足球在很长一段时间曾是中国球迷心中的痛。而近几年来,中国足球逐渐展现出良好的局面。

其实,早在几千年前,我国曾一度是足坛霸主,并具有世界上最早的能够组织国家顶级赛事的“足球俱乐部”,更不乏球技高超的“球星”。因为,中国正是足球运动的发源地。2004年5月8日,当时的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明确表示:中国古代的“蹴鞠”是足球运动的起源。

古人对蹴鞠的激情,绝不亚于如今我们对世界杯的疯狂。上至皇帝,下至平民,蹴鞠这一运动深受万众喜爱,不仅作为军事训练、体育娱乐和商业活动的项目,而且作为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的运动。

曾经的蹴鞠热

蹴鞠,在古代也叫“蹋鞠”,“蹴”和“蹋”都是用脚踢的意思,“鞠”即球。

蹴鞠的发明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时代。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记载的上古传说中,有一段就涉及到蹴鞠的起源:黄帝部落与蚩尤部落大战,黄帝部落取得胜利后,擒杀了蚩尤,为了庆祝胜利和发泄余恨,就用实物把蚩尤的胃填满,做成球让士兵们踢,还给予踢得好的士兵奖赏。

到后来,蹴鞠就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军事训练,来增强战士们的体魄。史书《战国策》中记载了在距今两千多年前的齐国临淄,人们就已经广泛开展了包括蹴鞠在内的一系列文体活动。齐国的军队在当时以兵强马壮、勇武善战而著称,有“齐国兵学甲天下”之说,这应该也与齐国人喜爱蹴鞠运动不无关系。

汉代迎来了中国古代足球的第一个高潮,“蹴鞠热”席卷了王宫内外和街头巷尾。汉代如此盛行蹴鞠,与汉高祖刘邦父子有很大的关系。

刘邦即位后,为了表示孝心,就把父亲刘太公接来长安享福。谁知刘太公来到长安后,虽然锦衣玉食,却整天闷闷不乐。原来,刘太公是一位“球迷”,在刘邦的老家,刘太公时常和朋友饮酒、斗鸡、蹴鞠,玩得不亦乐乎,而身在豪华的宫中,却全无这些乐趣。于是,刘邦把父亲家乡的朋友都请来,在长安校仿家乡丰邑,建成“新丰”,为了比赛和看球方便,他还在皇宫内专门规划了一座专业蹴鞠场,称为“鞠城”。

刘邦父子是中国历史上皇室踢球第一家,在他们的影响下,此后西汉的历代皇帝和王公贵族,都喜爱并且推崇蹴鞠。

汉武帝刘彻也是一位资深球迷。他网罗了众多踢球的高手,时常组织对抗赛。据说汉武帝在平定西域后,有人献上一个胡人俘虏。此人身手灵活,弹跳力惊人,汉武帝十分欣赏,不顾群臣反对将他引进。于是,这位胡人俘虏就成为了足球史上第一位“外籍球员”。

在唐代之前,蹴鞠使用的球有两种,一种是用毛发纠结团成的球,另一种是在皮革中塞满鬃毛的球。唐代首次出现了用动物膀胱充气的球,外边用8块皮革缝合而成。与之前的实心球相比,这种空心球较轻,踢起来技巧和灵活性都大大提升,蹴鞠也有了更多的踢法。因此,唐代的蹴鞠活动更加大众化,许多诗文都生动描绘了当时民间蹴鞠的盛况。据考证,初唐时期,中国的蹴鞠技艺还通过日本留学生传往日本,在皇室贵族中流行,蹴鞠与和歌、茶道一起,成为上层人物教养良好的标志。

蹴鞠的发展在宋代达到了高潮。宋代的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和赵普、赵匡义等开国大臣都非常喜爱蹴鞠。名画《蹴鞠图》中就描绘了他们在军务繁忙的间隙,抓紧时间玩蹴鞠的场面。在他们的影响下,宋朝立国以后,蹴鞠就成为了备受推崇、万众喜爱的体育项目。据说,凡是大型的朝廷宴会,酒过六巡之后,身怀绝技的蹴鞠高手就会登场献艺。在民间也开始出现了古代的“职业球员”——蹴鞠艺人,从事商业演出。

现代的足球职业化多以俱乐部的形式在运作,而在我国宋代就早已出现了类似足球俱乐部的社团——“齐云社”。这可比英超的曼联足球俱乐部早诞生八百年。宋人撰《蹴鞠谱》开篇即说,“蹴鞠初兴黄帝为,王孙公子戏相宜。世间子弟千般戏,惟有齐云实可奇。”可见齐云社在当时蹴鞠界水平之高,影响之大。齐云社还负责组织全国性的蹴鞠比赛——博纳养生杯,也可算是古代的“中超联赛”了。

可惜的是,从元代到明清,在我国流行了几千年的蹴鞠热逐渐降温,走向了衰落。元朝是由生活在马背上的蒙古族建立的,他们对汉民族的游戏类型和体育项目不适应,也不提倡。朱元璋称帝后严禁军人蹴鞠,并下旨“蹴鞠者卸脚”,但由于蹴鞠运动本身的魅力所在,蹴鞠在民间还留有余温。

清朝入关后,汉民族的蹴鞠也不得喜欢射猎的满族统治者的欢心。顺治、乾隆皇帝都对蹴鞠活动实行了禁止,民间的蹴鞠活动因此受到了极大影响。随着西方足球逐渐传入中国,中国古代的蹴鞠在清末就基本消亡了。

蹴鞠的规则与形式

我国古代蹴鞠形式大致分为两类。

一类是对抗性强的有球门踢法,需要在专门的露天球场——“鞠城”,或室内球场“鞠室”内进行,又分为双球门踢法和单球门踢法。双球门踢法是在球场上同时使用两端的球门,球员分成两队,激烈争逐,力图将球踢入对方球门。这和现代足球规则很相似,但射门的规则和技术又类似现代的橄榄球运动。

单球门的踢法在古代更为常见。球门设在赛场中央,球门柱高三丈二尺,上方拉一张宽九尺五寸的网,网中有一个径二尺八寸的“风流眼”,比赛双方称为“左右军”,各十余人,球员要将球踢过又高又小的风流眼,水平之高可见一斑。宋代的传接球技巧也非常成熟,当时的蹴鞠家归纳出了肩、背、拐、搭、控、捺、拽、膝、拍、肷这“十踢法”。这样的踢球技术已经非常接近于现代足球运动技术。

另一类是娱乐性强的无球门散踢,又分为“一般场户”、“白打”和“趯鞠”。“一般场户”从一人场到十人场,共有十种踢法。一人场时,蹴鞠者可以用头、肩、背、臀、胸、腹等身体部位支配球,花样繁多,重在表现个人技巧。二人场,就是二人传接对踢,即讲究花样,又需要配合默契。三到十人场时,则是彼此按一定的次序传踢,并配合完成一些花样动作。“白打”的规则没有“一般场户”那样严格,踢起来更加轻松洒脱,因此很受妇女儿童喜爱。汉代和唐宋留存的诗文和画作中,都不乏妇女们蹴鞠时边踢边舞、优美洒脱的身姿。“趯鞠”则是踢高球的比赛。这类不用球门的踢法,不受场地的限制,在宫廷和官宦家庭中、城市乡村的街头巷尾里都可以进行,因此在古代非常流行。

古代蹴鞠的超级球星

要说我国古代蹴鞠的第一球星,非高俅莫属了。电视剧98版《水浒传》第一集中,高俅高超的球技让人印象深刻。

高俅原本是苏东坡的小史,类似于今天的小秘书,做抄抄写写的工作。后来苏东坡把他推荐给了好友小王都太尉王诜。在《水浒传》中,王诜是端王赵佶的姑父,交情很好。相传元符三年,王诜与赵佶在等候上朝时相遇,赵佶想梳梳鬓角,但忘了带蓖子刀,于是向王诜借了一个。赵佶对这把款式时尚做工精致的蓖子刀很是喜爱。王诜也十分乖巧,当晚就派人到端王府去送蓖子刀。这个去送蓖子刀的人就是高俅。

高俅到端王府时,赵佶正在和球友蹴鞠,高俅不敢打扰,就在一旁观看。高俅本来就是一位身怀绝技的蹴鞠高手,据说球只要靠近他,就像用胶黏在他身上一样,可以“终日不坠”。突然,球落到高俅面前,只见高俅顺势使了一个漂亮的“鸳鸯拐”,把球踢还给端王。这一下就把全场人都镇住了。赵佶惊叹不已,邀请高俅上场对练。高俅使出全身解数,把球踢得出神入化。赵佶大加赞赏,把高俅收为亲信。

不久,皇帝宋哲宗驾崩,端王幸运地被太后选中继位,成了大宋皇帝。而高俅也鸿运当头,从一个闲散王爷的蹴鞠玩伴,一跃进入了大宋王朝的官场,从此青云直上。高俅“一踢惊人”的这一招“鸳鸯拐”,是古代蹴鞠里先后用左右外脚踝连续踢球的花样动作,有些类似巴西球星罗纳迪尼奥的著名过人绝技“牛尾巴过人”。

女子蹴鞠运动在古代也非常流行,早在唐代宫中就出现了由仕女组成的“女足”,且整体水平很高。因此在我国古代也出现了不少女子蹴鞠名将,明代的张玉就是一个。

张玉身材修长,眉清目秀,不喜好打扮,而善于踢球。相传她辗转到扬州后,名声很快传遍江淮。只要她上场踢球,方圆千里之内的高手竟无人能敌。

一天,一位英俊少年来和张玉比赛,两人踢得难分难解,围观的人们都看得目瞪口呆。比赛结束张玉才知道,那位少年是当时大名鼎鼎的“海上小乔君”、蹴鞠名将乔伯圭的儿子。乔伯圭知道后,对人说:“我老了,但自信我的球技高超。为了让位给我的儿子,我还是退出了赛场。不过,这个女子实在是我儿子真正的对手啊!”得到了业界权威的如此赞誉,张玉更是美名远扬,一时间很多名士纷纷赋诗赠与张玉。

养生之道,贵在养心。除了锻炼身体,古人蹴鞠还有修身养性的作用。

蹴鞠蕴含的养生术

古人如此热衷于蹴鞠,除了踢球玩乐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可以通过蹴鞠来运动养生。这从古人寒食节一定要蹴鞠的习俗就可以看出。

清明节的前一两天,就是“寒食节”,也称为“禁烟节”。在寒食节,人们有不开火做饭的习俗,只吃冷食。寒食节的天气还带着春的微寒,大家都吃冷食,容易引起肠胃积滞,而蹴鞠运动可以活动全身筋骨,有助于消化。所以在古代,每到寒食节,人们就趁着好春光,在春日美景中踢皮球、荡秋千,舒展筋骨,心旷神怡。唐代许多大诗人,如李白、王维、杜甫、白居易等,都在诗文中描绘了人们寒食节蹴鞠的热闹场面。

为什么蹴鞠可以强身健体呢?原来,足是人体相对比较笨拙的部位,人们蹴鞠时,会不自觉地练习把皮球玩转自如的技巧,这对蹴鞠者的体力、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都有很大的提高。此外,中医认为足是“六经之根”,是十二经脉中足三阴经的起点和足三阳经的终点,分布于足部的穴位有六十多个。进行蹴鞠运动时,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达到调整脏腑机能、强筋健骨、改善睡眠、理气和血、增强抵抗力的作用。

养生之道,贵在养心。除了锻炼身体,古人蹴鞠还有修身养性的作用。

这种运动怎么会和修身养性联系起来呢?我们看看《蹴鞠谱》中记载的古代蹴鞠礼俗。上文提到的古代“足球俱乐部”齐云社要求所有上场踢球的子弟衣冠整齐、言语谦逊、举止文明、遵守规矩。踢球开场时,要对同场球友说客气话,在踢球时也不能久占球场不离开,如果有旁观者就应该拿球来请踢。齐云社要求弟子在球场“要和气,要谦让,要尊重,要礼法”,时时注意礼貌,处处遵守规矩。“十分全会者,仁义礼智信先行。”技术重要,人的道德品质更重要,可见古代蹴鞠对人们心性修养的重视。正可谓“巧匠圆缝异样花,身轻体健实堪夸。能令公子精神爽,善诱王孙礼义加。”

蹴鞠运动虽然锻炼身体,但并不是任何人、任何时间和场地都适宜的,运动不适宜反而会伤身,甚至害命。

西汉的狂热球迷项处就是一个惨痛的例子。《史记》记载,项处生活在今天的青岛一带,由于患病,来到临淄求医。名医淳于意诊断他得了一种叫“牡疝”的病,嘱咐他不能进行重的体力活动,否则会吐血身亡。但是项处对蹴鞠实在是太痴迷了,不顾医嘱仍然外出蹴鞠,结果就出现了出冷汗、吐血的症状,第二天傍晚就去世了。

可见,运动养生讲究的是机体的内外协调、和谐适度,正如唐朝大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指出:“养性之道,常要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蹴鞠运动量大,对体力的要求高,如果与人的体力不相适应,则会导致疲劳的产生,会引发或加重某些疾病。此外,《蹴鞠谱》中也明确表明了古人有“十不踢”,如酒后、灯下、风大、泥水场地等处都不能踢球。这些都值得我们现在的足球爱好者学习和借鉴。

猜你喜欢
寒食节蹴鞠球门
寒食节题墨竹图
寒食节去哪了?
可伸缩变形球门
历史上有一个大转折点是谁决定了古代足球的兴衰?
4月3日寒食节
蹴鞠的文化价值
认识足球(二)
蹦鞠
弹球入门
不妨移一下“球门”